金瓶梅中潘金莲说的惊闺,到底是什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探秘硬核知识#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磨剪子来抢菜刀,到底是抢菜刀,还是戗菜刀》,文中提及磨刀人手持的一种器物——惊闺,很多读者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特别感兴趣,纷纷留言,希望能把惊闺这种器物介绍一下。惊闺这种器物,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挺复杂的。说其简单,它不过就是串在一起的几个铁片子。说其复杂,它的形制、用途、名称、历史,却是大有来历。惊闺是什么东西有个词叫坐贾行商,贾(gǔ,音古),就是有固定店铺的商人,他们一般坐在店里卖东西;商,就是四处行走、流动着贩卖商品的生意人。在古代,大多数小商贩和小手艺人都属于行商,比如剃头的、磨刀的、锔碗的、绱鞋的、劁猪的、修脚的、粘扇子的、卖针头线脑的,他们披星戴月,走乡串户,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古代商贩做生意,会吆喝才有活路。在一些繁华的集市中,常常飘荡着各种叫卖声。但是也有一些商贩只靠响器来招揽主顾,是为代声,惊闺就是诸多代声响器中的一种。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惊闺》云:惊闺,贩卖针线脂粉之人所执之器也。……曰惊闺者,欲其声之达于闺阁也,后因谓执此业之人亦曰惊闺,即俗言货郎。货郎图盖谓货郎挑着装满针头线脑、糖果纽扣、胭脂水粉的担子,一边走一边晃动手中的器物,声响所达,远至巷陌深处,惊动了闺中妇女,便闻声出来买买买。那么,这种响器长得什么样子呢?清代无名氏《如梦录》云:惊闺,二寸余长方铁板八片,缀以皮条,手提摇之,声联络作响,所以惊闺中妇女也。清人厉荃在《事物异名录》中曾引南宋笔记《齐东野语》的记载:用铁数片,长五寸许,阔两寸五分,如拍板样。磨刀人和“惊闺”也有文献记载说,惊闺的材质是铜片。比如,清人石渠《葵青居诗录·惊闺·题注》:磨镜、磨剪刀者,叠铜片四五,嘎以作声。据此,惊闺之形状特点,大体上跟今天我们常见的快板中的节子板儿有点相像。不过呢,节子板儿是手握摇之,手指握着竹板和联结竹板的绳子,左右摇动,竹板便发出呱嗒呱嗒的声响。节子板儿惊闺却是手提摇之,它的一端有一个短把儿,用手提着这个短把,上下摇动,铁片相撞,遂哗啦哗啦作响。最初使用惊闺的是什么人惊闺,因其铁片薄如叶,也被称之为惊闺叶,据说最初的使用者是磨镜人。清道光间佚名氏《韵鹤轩杂著》载:惊闺,磨镜匠所持铁片。清佚名《燕市负贩琐记?磨剪子磨刀》亦载:早年代洗铜镜,有携一串铁片行敲者。晚明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五十八回描写得更是生动形象:正说着,只见远远一个老头儿,其琅琅摇着惊闺叶过来。潘金莲便道:磨镜子的过来了。明代散曲家陈铎有《磨镜》一首,诗曰:正佳人春困倚妆阁,听几声铜片响,用一点水银磨,与你治昏迷都是我。曲中未点出惊闺之名,但那几声铜片响,写的正是拍打惊闺之声。古时,人们日常使用的是铜镜。铜镜用得时间长了,镜面会因氧化而变得昏暗无光,古人称之为昏镜,需要重新磨拭才能照影儿,于是便有了从事磨镜这一职业的人。据文献记载,早在两汉时期就出现了磨镜人这一职业。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海内先贤传》载:故南郡太守南阳程坚,体履仁孝,秉志清洁,少让财兄子。仕郡县,居贫无资,磨镜自给。这段话的大意是,曾任南郡太守的南阳程坚,年轻时把财产让给了哥哥的儿子,后来到南郡做官,穷得没有资财,便靠磨镜来糊口度日。那么,惊闺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个不好说,因为没有详尽而确切的文献记载。惊闺一词,现今可见的最早出处,当是宋人周密《齐东野语》:磨镜匠手持作声,使闺阁闻之,名曰惊闺。据此,至迟在宋代,此俗已然。有宋一朝,惊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磨镜人的标志。他们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一般不吆喝,而是持器代声,其音琅琅,远至深巷,闺中妇女闻声,便推门捧镜而出。磨镜图磨镜人则扢以玄锡,摩以白旃,用玄锡摩擦,再用毛毡进行抛光,使镜鬓眉微毫可得而察,很快,镜子磨好了,头发眉毛都可以照清楚了。正如明末清初的陈维崧在《水龙吟·巷口见磨镜者》一诗中说的那样:琅然者是何声,因风飘入深闺里。蝶蜂引处,卖花声乱,倍添娇脆。蓦地谁家,兽环小响,轻摇栀子。见一双小玉,盘龙暗捧,和羞映,中门里。出匣一轮新水。要秋宵,凉蟾斗美。红绵揩罢,扑将紫粉,洗他空翠。此际菱花,宛如月样,佳人心喜。只晚妆,拢发无端忽忆,嫁时情事。惊闺的前世是个什么样子惊闺,这个起名儿可是真够文雅的,可你也许想不到,它最初的名字却俗气得很,叫铁拍板。惊闺民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在《故都市乐图考》中说:此系磨剪、磨刀卖艺人所用之唤头,俗名挂连,即古之铁板,又名铁拍板。铁拍板,也叫铁绰板,是古代一种乐器,由几枚铁板联缀而成,演唱时伴奏用。后来,这种乐器从宫廷乐坊,传入民间,普遍用于散曲杂剧,也用于民间说唱和民间器乐。据《唐书·礼乐志》:高倡伎乐器中,有铁拍板之名。宋陈《乐书》中亦记载有此物。戏剧演奏所用响板和梆子拍板,是一种打击乐器,用坚木数片,以绳串联,用以击节。古时,拍板多用檀木制作,又名檀板。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响板这种乐器,直到今天仍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一般称之为“响板”,多以三片木板组成板,前两块板用丝弦缠绕,然后用布带与后面的单块木板连结。以左手执后板,撞击前两块木板发声。大致到了宋朝时,磨镜人对这种铁绰板略加改良,遂成招揽生意用的惊闺。戏剧演奏用响板曲彦斌《中国传统商业招徕市声源流考略》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说:惊闺,先是宋代磨镜匠用为招徕的响器,清末改铜镜为玻璃水银镜后,磨刀剪者则沿用下来。哦,对了!说起铁绰板,爱好唐诗宋词的人,其实并不陌生。南宋《吹剑录》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说苏东坡在翰林院任学士的时候,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戏剧演奏所用的响板和梆子铁绰板与红牙板,都是古人演奏音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乐器,前者为男歌手所用,音调响亮有力,后者一般为女歌手所执,音调细腻清脆。后来,人们便用铁绰板来形容豪放派诗词,而红牙板则成了柔美婉约派诗文的代名词了。深巷惊闺知多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旧时小商贩、小手艺人招徕顾客的市声,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使用的行当、名称、发音的性质也有所不同。货郎同是惊闺,在两宋时,是磨镜人的专用响器;及至明清,磨镜、磨刀、磨剪子者以及卖脂粉的都会持惊闺作声;而到了清中叶以后,就成为零售闺中杂物的行街货郎,以及磨刀磨剪人的使用之物。比如,清代鲁之裕有诗云:惊闺铁叶响丁当,门口街心到货郞。伯姊诸姑齐跑出,问他要麦要高粱?民国时期老照片:手持惊闺的磨刀人明人冯梦龙《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冉贵却装了一条杂货担儿,手执着一个玲珑的东西,叫做个惊闺,一路摇着,径奔二郎神庙中来。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醒世恒言》里说的一路摇着的玲珑惊闺,并不是前文所说的拍板样的惊闺叶,而是一种货郎鼓,名为鼓,实非鼓。徐珂在《清稗类钞》中称其形如鼗而附以小钲,持柄摇之,则钲鼓齐鸣,以代唤卖。货郎及惊闺(拨浪鼓)鼗(táo,音桃),即鼗鼓,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乐器,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应田县鼓,磬鼗柷圉。这种鼗鼓的形制,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拨浪鼓:鼓下端设一手柄,鼓的两侧有绳槌,绳端系木丸,摇动手柄,两耳槌甩击鼓面发音。货郎及鼗鼓钲(zhēng,音争),也是一种古代乐器,铜制,形如钟,有长柄可执,行军时用。后经货郎改良,与鼗鼓联在一起,摇动时发出叮当作响、穿透力较强的声音。这种玲珑的东西,还有其他的名字,如明代黄一正在其《事物绀珠》中叫惊绣,清佚名《韵鹤轩杂著》则称之为唤娇娘,还有文献称之为惊厨厨房晓货郎鼓。惊闺,也叫鼗鼓、拨浪鼓、唤娇娘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惊闺,这种古老的响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巷陌深处,我们再也看不到挑担子的货郎和扛凳子的磨刀人,再也听不到那种悦耳动听、叮当作响的声音了。货郎但是,当我们漫步街头,静静地走着,蓦然回首,仿佛又能感觉到惊闺还在我们身边。(张文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bm/11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