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田家双
帽子的别名
帢帽
古代一种便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二月丁卯,葬高陵。”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故事,江南天子则白帢帽,公卿则巾褐裙襦。”
青巾
古代指青色的软帽。宋苏轼《李委吹笛》诗引:“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三折:“涧水湾湾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另,青色头巾。元代娼家专用服饰。《元典章·礼制二·服色》:“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
青莲冠
指道士所戴的莲花冠。元柯九思《送林彦清归永嘉》:“忽遇雁山客,霞佩青莲冠。”明王世贞《王参军勃梦游》:“中有青莲冠,修眸炯清淑。”
青箬笠
箬竹叶或篾编制的笠帽。唐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宋孙觌《题谷隐》:“苇间青箬笠,仿佛见秦逃。”《水浒传》第七七回:“船上一个人,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倚着船背,岸西独自钓鱼。”清厉鹗《施北亭携酒湖上》:“诗从青箬笠前得,秋在白荷花上来。”
七星冠
道士所戴的帽子,上有七星图案。《宣和遗事》前集:“忽值一人,松形鹤体,头顶七星冠,脚着云根履,身披绿罗襴,手持着宝剑迎头而来。”元方回《郑无贰和予杂言有缘督之句用韵谢之》:“七弦琴外棋一枰,七星冠上巾一幅。”明朱诚泳《印湛然炼师道院》:“五铢霞帔七星冠,洞府朝元礼数宽。”《红楼梦》第一○二回:“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
氍笠
一种毡帽。《说唐全传》第四回:“那唐公正在危急,听得一声喝响,有数人落马,见一员壮士,撞围而入,头戴范阳氍笠,身穿皂色箭衣,外罩淡黄马褂,脚登虎皮靴,坐着黄骠马,手提金装锏,左冲右突,如弄风猛虎,醉酒狂狼。”
却非
亦作“却非冠”。古冠名。《后汉书·舆服志下》:“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晋书·志》第十五章:“却非冠,高五寸,制似长冠。宫殿门吏仆射冠之。”《隋书·志》卷六:“仆射皂零辟,朝服,进贤冠,吏却非冠,佐吏着进贤冠。”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却非,仆射冠也。”
却冠
鱼皮做的帽。《史记·赵世家》:“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战国策》……又一本作‘鲑冠黎绁’也。”按,《战国策·赵策二》作“鯷冠”。鲍彪注:“鯷,大鲇,以其皮为冠。”
纕冠
丧冠。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王上舍刻木》:“至丙申年,孝安皇太后升遐,王(王彝则)亦制纕冠麻苴,被之木人,牵以哀临。”
荣冕
华贵的冠冕。南朝陶弘景《真诰·甄命授三》:“荣冕之盛陈矣,犹非贵也。采艳之芬华矣,犹非真也。”《宋书·列传》卷六十六:“高挹荣冕,凝心尘外,清光粹范,振俗淳风。”
戎冠
武职的官帽。唐皎然《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戎冠夜刺闺,民荒岁伤国。”宋王安石《贾魏公挽辞》:“儒服早纡丞相绂,戎冠再插侍中貂。”明孙一元《尚书许公挽词》:“相绂怀当日,戎冠识旧名。”明李东阳《陵祀归得赐暖耳诗和方石韵》:“鵕鸃只解戎冠着,狐貉空随猎马骑。”
儒冠
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清侯方域《司成公家传》:“(邓生)诟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另,借指儒生。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宋王禹偁《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清方文《送萧赓九北归》:“长干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箬笠
一种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唐隐峦《牧童》:“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宋杨万里《丙申岁朝》:“山色长供青箬笠,春光不为白髭须。”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一撒网,一蓑衣,一箬笠。”《红楼梦》第四五回:“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西游记》第一回:“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
箬帽
即箬笠。元徐再思《普天乐》:“箬帽偏,冰蓑重。”明释今无《江上孤桨同汝得》:“碧天孤桨暮烟浮,箬帽闲心数浴鸥。”明释今无《送李蠖庵司李改除归鄗上》:“料理乌藤挑箬帽,访君定向五云端。”明顾璘《沈生来天台示予董子繁露》:“蹇驴箬帽云中来,忽若炎天堕松雪。”清王士禛《玄墓归答李户部》:“何能共醉寒香里,怅绝清溪箬帽斜。”
蒻笠
用蒲蒻编成的帽子。宋杨公远《学渔》:“折取绿荷充蒻笠,收将红芰缉蓑衣。”宋苏轼《又书王晋卿画·西塞风雨》:“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宋李石《望江南》:“落帽孟嘉寻蒻笠,漉巾陶令买蓑衣。”明赵完璧《夏日久雨简高介亭》:“溪头雨暗钓纶收,蒻笠才归芦荻洲。”清张慎仪《水龙吟》:“添将葛屦,配将蒻笠,短竿自把。”
丧冠
服丧时所戴的一种帽子。《礼记·檀弓上》:“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丧冠不緌。”《礼记·杂记上》:“丧冠条属,以别吉凶。”《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九:“废吉礼,而因丧冠俱成人之服。及,至也。”
桑叶冠
用桑树叶缝制的帽子。汉刘向《新序·节士上》:“原宪冠桑叶冠,杖藜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衽襟则肘见。”
纱冠
纱制官帽。《宋史·吴奎传》:“奉使契丹,会其主加称号,要入贺。奎以使事有职,不为往。归遇契丹使于涂,契丹以金冠为重,纱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见,其衣服重轻必相当。至是,使者服纱冠,而要奎盛服。”元刘诜《彭叔和和余九日诗次韵》:“共醉黄垆无吕安,重阳谁与正纱冠。”元萨都剌《次韵郭侍御》:“雄心端有望,白发漆纱冠。”
纱帽
纱制官帽。《北齐书·归彦传》:“齐制,宫内唯天子纱帽,臣下皆戎帽,特赐归彦纱帽以宠之。”《旧唐书·舆服志》:“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另,明代定为文武官员常礼服。因借指官位、官员。《红楼梦》第一回:“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又,纱制夏帽。唐白居易《夏日作》:“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山巾
山野隐士的便帽。北周庾信《入道士馆》:“野衣缝蕙叶,山巾簪笋皮。”唐权德舆《卦名诗》:“支颐倦书幌,步履整山巾。”宋宋庠《郡斋无讼春物寂然书所见》:“阁铃无响昼辉迟,短发山巾尽日欹。”元吴莱《去岁留杭德兴傅子建梦得句为续此诗》:“野屐偏求蜡,山巾尚着綀。”明孙一元《幽居》:“清流梳石发,远雾着山巾。”
魫冠
古时以鱼枕骨为饰的冠。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买》:“修幞头帽子,补修魫冠。”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诸色杂卖》:“修幞头帽子,补洗魫角冠子。”明张以宁《戏作杭州歌》:“吴姬魫冠望若空,泪妆眼角晕娇红。”
四方平定巾
即方巾,是明代儒生即士庶最具代表性的巾式。明初颁行的一种方形软帽。为职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其形四角皆方,所以又名“四角方巾”。《三才图会·衣服》述其来源谓:“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七修类稿》: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巾,乃杨维祯入见太祖时所戴。上问曰:‘此巾何名?’对曰:‘此四方平定巾也。’遂颂式天下。”
首服
同“首伏”。指头上的冠戴服饰。《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首服藻黑。”《东观汉记·和熹邓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宿蠹藏奸,披露首服。”金元好问《续夷坚志·萧卞异政》:“未加拷讯,随即首服。”
束发冠
古代冠的一种。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束发冠,其制如戏子所戴者,用金纍丝造,上嵌睛绿珠石……四爪蟒龙在上繙绕。下加额子一件,亦如戏子所戴,左右插长雉羽焉。凡遇出外游幸,先帝圣驾尚此冠。”《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上一层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水浒传》第五四回:“束发冠珍珠嵌就,绛红袍锦绣攒成。”
素冠
白色的帽子。古代遭凶丧事时所戴。《礼记·曲礼下》:“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孔颖达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离君,故其衣、裳、冠皆素,为凶饰也。”《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毛传:“庶,幸也;素冠,练冠也。”又《素冠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毛传:“丧礼,子为父,父卒,为母,皆三年,时人恩薄礼废,不能行也。”后因以“素冠”为对不能克尽孝道者的讥刺语。《晋书·顾和传》:“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祇足以示轻忘孝道,贻素冠之议耳。”《北史·孝行传序》:“斯乃诗人所以思素冠,孔门有以责衣锦也。”宋王禹偁《记孝》:“古者大臣有丧,三年不呼其门。故闵子腰绖从公,《春秋》谓君使之非也,《素冠》之诗,疾之已甚。”
水冠
禅家所用之冠。长一尺余,呈半圆筒形,前额部位附有水字之襞褶,故称水冠。又因其形似蝉,俗称蝉帽子,通常以黑布制成,故亦称乌帽子。
唐巾
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时进士巾,也叫“唐巾”。《元史·舆服志一》:“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三折:“腰间将百钱拖,头上把唐巾裹。”《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
唐帽
即唐巾。元方回《次韵吴僧魁一山》:“百结袈裟破唐帽,子为何物我为谁。”元黄庚《九日》:“白发羞唐帽,黄花识晋贤。”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你不曾为官呵,着我做甚么大官人。干着我买了个唐帽在家,安了许多时。”
陶巾
陶潜冠式的软帽。《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后因以为文人放诞闲适之典。唐王绩《尝春酒》:“野觞浮郑酌,山酒漉陶巾。”宋陆游《开元暮归》:“日暖登山思谢屐,病余漉酒负陶巾。”亦作“陶令巾”。宋范仲淹《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大言出物表,本性还天真。或落孟嘉帽,或抛陶令巾。”
鯷冠
用鲇鱼皮制成的冠。《战国策·赵策二》:“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鲍彪注:“鯷,大鮎,以其皮为冠。”
天冠
犹言宝冠。帝王所戴冠冕的美称。晋法显《佛国记》:“王脱天冠,易着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南齐书·东南夷传·林邑国》:“王服天冠如佛冠,身被香缨络。”南朝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洛阳白马,帝释天冠。”
铁冠
古代御史所戴的法冠。以铁为柱卷,故名。《后汉书·方术传上·高获》:“获冠铁冠,带鈇锧,诣阙请歙。”唐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将军金印嚲紫绶,御史铁冠重绣衣。”明张煌言《挽张鲵渊相国》:“千秋共惜遗金鉴,十载何惭戴铁冠。”另,借指御史。唐戴叔伦《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已对铁冠穷事本,不知廷尉念冤无。”
桐帽
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北周,用软帛垂脚,至隋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唐以后沿用之。宋黄庭坚《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宋陆游《游前山》:“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
箨冠
竹皮冠。用竹笋皮制成的帽子。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夏景冲澹偶作次韵》:“蝉雀参差在扇纱,竹襟轻利箨冠斜。”清戴名世《陈士庆传》:“已而入函谷关至终南,有老人箨冠羽衣坐在洞中,辟谷久矣。”清钦善《游摄山》:“遐哉箨冠人,幽居竟无迹。”
瓦楞帽
形似瓦楞的帽子。古庶民所戴,以别于士大夫之方巾。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马尾编结。嘉靖初生员戴之,后民间富者亦戴。明徐复祚《投梭记·折齿》:“大姐只下机来道个万福,小子就送一百个瓦楞帽儿。”《金瓶梅词话》第八回:“慌的王婆地下拾起来,见一顶新缨子瓦楞帽儿,替他放在桌上。”《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
王冠
古代帝王所戴之冠。《汉书·王莽传上》:“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御王冠。”另,指诸侯王所戴之冠。《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乃拜受玺绶,御王冠。”胡三省注:“王冠,远游冠也。”按,《后汉书·舆服志下》载:远游冠为诸王所服。
巍冠
高冠。宋刘克庄《贺新郎》:“个个巍冠横尘柄,谁了君王此段。”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下:“高车得似垂车荣,巍冠何如挂冠清。”宋敖陶孙《续薄薄酒》:“巍冠束带商唐虞,何如北窗拥腹千爬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只见一个人在里面,巍冠大袖,高视阔步,踱将出来。”元刘崧《题钟元卿东皋读书处山水新图》:“堂前彩服候甘旨,座上巍冠延俊髦。”
帷帽
亦作“帷冒”。周围垂网的帽子。唐时妇女通用,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武德贞观之代,宫人骑马者,依《周礼》旧仪多着幂罗……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颈,为浅露。”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帷帽》:“帷帽创于隋代,永徽中始用之……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
危冠
古时的高冠。《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陆德明释文:“李云:危,高也。子路好勇,冠似雄鸡形。”晋陶潜《咏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唐刘禹锡《早夏郡中书事》:“拂镜整危冠,振衣步前楹。”唐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委貌
亦作“委皃”。古冠名,以皂绢为之。《仪礼·士冠礼》:“委貌,周道也。”郑玄注:“委,犹安也,言所以安正容貌。”汉班固《白虎通·绋冕》:“委貌者何谓也?周朝廷理政事,行道德之冠名。”陈立疏证:“《御览》引《三礼图》云,元冠亦曰委貌,今之进贤,则其遗像也。”明于慎行《贺平阴刘元阳新授四氏学掌教》:“闻君待诏出长安,儒服新裁委貌冠。”
文冕
华美的帽子。三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宋韩琦《谢资政富公再以近诗见寄》:“裸壤本无知,安足道文冕。”
温帽
暖帽。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大帽子》:“本岩叟草野之服也,至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乌纱
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唐皮日休《夏景冲淡偶然作》:“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宋王禹偁《李太白真赞序》:“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平山冷燕》第一回:“喝声未绝,只见班部中闪出一官,乌纱象简,趋跪丹墀。”另,泛指官帽。清洪楝园《后南柯·辞职》:“想当年司宪护高牙,误军事褫乌纱,如炉王法便追拿。”又,借指官位。明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觑了这人情笑杀,可道当今底是识乌纱。”
乌纱帽
帽名。东晋成帝时宫官着乌纱帢。南朝始有乌纱帽,直至隋代均为官服。唐初曾贵贱均用,以后各代仍多为官服。《宋书·五行志》:“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乌纱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宋陆游《探梅》:“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西游记》第八回附录:“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另,指官位。明冯惟敏《清江引》:“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谁是谁非不用讲。”
无颜帢
一种无檐便帽。晋干宝《搜神记》卷七:“昔魏武军中,无故作白帢……初,横缝其前以别后,名之曰‘颜帢’,传行之。至永嘉之间,稍去其缝,名‘无颜帢’。”汪绍楹校注:“按‘颜’以覆额,后人谓之‘檐’。《战国策》:‘宋(康)王为无颜之冠以示勇。’‘无颜’即无覆额。”清洪繻《痛断发》:“惟有晋时无颜帢,称是头颅堪同寅。”
无颜之冠
无檐而不遮额的帽子。《战国策·宋卫策》:“为无颜之冠,以示勇。”鲍彪注:“冠不覆额。”
武弁
武冠。《后汉书·崔骃传》:“钧时为虎贲中郎将,服武弁,戴鹖尾。”唐韩翃《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两年戴武弁,趋侍明光殿。”清赵翼《纪梦》:“阅罢邸抄正午倦,忽梦迁官戴武弁。”另,武官。唐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剑关掉鞅归,武弁朝建章。”
武冠
古代武官戴的一种帽子的名称。相传战国赵武灵王效胡服始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刘昭注《晋公卿礼秩》:“大司马、将军、尉、骠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者,着武冠,平上帻。”《隋书·礼仪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
毋追
亦作“毋追收”。夏代冠名。《礼记·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郑玄注:“常所服以行道之冠也。”《后汉书·舆服志下》:“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所谓夏之毋追,殷之章甫者也。”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毋追收,夏冠也。”清恽敬《三代因革论八》:“如冠服之度,求其行礼乐可也。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其不同者也,而民之裋褐何必同?”
席帽
以藤席为骨架,形似毡笠,四缘垂下,可蔽日遮颜。晋崔豹《古今注·席帽》:“本古之围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韦之四周,垂丝网之,施以珠翠。丈夫去饰……丈夫藤席为之,骨鞔以缯,乃名席帽。”唐皇甫氏《京都儒士》:“遂于壁下寻,但见席帽,半破在地。”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盖国初犹袭唐风,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则以席帽自随。”清钱谦益《客途有怀吴中故人》:“青袍奉母谁知子?席帽趋时自有人。”
霞冠
道士帽。唐孟郊《同李益崔放送王炼师还楼观兼为群公先营山居》:“霞冠遗彩翠,月帔上空虚。”宋夏竦《宣赐翠芳亭双头并蒂牡丹仍令赋诗》:“彩凤双飞稳,霞冠对舞欹。”宋赵佶《上清乐》:“霞冠锦帔端居暇,披拂祥烟着赤文。”元朱德润《石民瞻山图》:“采芝者谁子,霞冠赤霜袍。”
鲜冠
鲜丽的帽子。《墨子·公孟》:“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汉王充《论衡·程材》:“一日在位,鲜冠利剑。”
险巾
犹高冠。唐高彦休《唐阙史·李可及戏三教》:“可及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
小冠
古代高度广度皆逊于一般的冠。《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郑通里男子王褒,衣绛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宋书·五行志一》:“晋末皆冠小冠,而衣裳博大,风流相倣,舆台成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高宗即位之初,隆祐送小冠,谓曰:‘此祖宗闲燕之所服也。’盖在国朝,帽而不巾,燕居虽披袄,亦帽,否则小冠。”另,闲时所服的便帽。明高启《赠治冠梁生乞作高子羔旧样》:“野人散发秋半稀,小冠宜着称短衣。”
小帽
便帽。与礼冠、官帽相别。《世说新语·任诞》:“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欲求救于耽。”刘孝标注引《郭子》:“觉头上有布帽,掷去,着小帽。”《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当王氏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俯首即堕。”《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又看他青衣小帽,就喝令差人拉他下去。”另,明以后指以六瓣合缝的瓜皮帽。清顾炎武《日知录·冠服》:“《豫章漫钞》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
獬冠
即獬豸冠。《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高诱注:“獬豸之冠,如今御史冠。”宋方凤《孙康书雪》:“獬冠他日立朝端,寒士声名满邦国。”元袁易《赠禽衍陆生》:“獬冠蝉弁戏推许,鼠目獐头惭老丑。”明黄佐《秋日草堂承岑蒲谷方伯见过作长句见贻次韵奉答》:“谁将黄纸下沧洲,加我獬冠如絷缚。”
獬豸冠
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獬豸冠,可能即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法冠上有象征獬豸角的装饰,所以又称“獬豸冠”。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一角,性忠,能辨曲直,见人斗,则以角触无理者,所以楚文王制冠时,将象征獬豸角的装饰制于冠上,估计是希望戴冠者像獬豸神兽一样,明辨是非、忠贞不渝。法冠通常以铁制成冠柱,寓意戴冠的执法者坚定不移、威武不屈,所以也被称为“铁冠”。
解廌冠
即獬豸冠。古代法官戴的帽子。《新唐书·车服志》:“法冠者,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也。一名解廌冠。”
星冠
道士的帽子。唐戴叔伦《汉宫人入道》:“萧萧白发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宋张枢密《声声慢》:“星冠懒带,鹤氅慵披,色心顿起兰房。”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四折:“为甚么也丢了星冠,脱了道服?”明程敏政《刘阮遇仙图为提督河道杨克敏通政赋》:“洞中美人冰雪容,星冠玉佩惊游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道士星冠羽衣坐堂上,焚符摄妇魂。”
行笠
出行戴的笠帽。宋梅尧臣《送白秀才福州省亲》:“悠悠几千里,赤日薄行笠。”宋陆游《哭杜府君》:“晚乃过仲高,午日晒行笠,匆匆遽别去,怅望空怏悒。”
絮巾
犹今之棉帽。唐皮日休《寄毗陵魏处士朴》:“文籍先生不肯官,絮巾冲雪把鱼竿。”元张翥《岁除日》:“软饱须官酿,奇温爱絮巾。”清屈大均《六十二岁生日作》:“絮巾尚拥辽东雪,毛扇终挥蓟北云。”清屈大均《垂老》:“絮巾布襦裙,单复亦随时。”另,犹巾絮。古代的一种头巾。《三国志·管宁传》:“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荐馔馈,跪拜成礼。”
玄冠
指古代朝服冠名,黑色。委貌冠后发展为诸侯朝服之冠,委,即安定,貌,即正容,委貌即礼仪之道。《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韠。”《论语·乡党》:“羔裘、玄冠不以吊。”杨伯峻注:“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金元好问《范文正公真赞》:“朱衣玄冠,佩玉舒徐。”
璇弁
玉饰的皮冠。《说文·玉部》:“璇,美玉也。《春秋传》曰:‘璇弁玉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作“琼弁”。汉张衡《西京赋》:“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戴翠帽,倚金较,璇弁玉缨,遗光倏爚。”一说此指玉制的马冠。
雪帽
一种挡风雪的帽子。宋王以宁《蓦山溪》:“风裘雪帽,踏遍荆湘路。”宋黄庭坚《初望淮山》:“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扮作客人,京娘扮作村姑,一般的戴个雪帽,齐眉遮了。”《红楼梦》第四九回:“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另,喻积雪的山顶。华山《山中海路》:“乌鸦嘴就是山顶上的一个豁口,在雪帽底下。”
倚劝
帽名。《南史·齐废帝海陵王纪》:“时又多以生纱为帽,半其裙而析之,号曰‘倚劝’。先是人间语好云‘扰攘建武’,至是朝士劝进,实为匆遽,‘倚劝’‘扰攘’之言,于是验矣。”《南齐书·志》卷十九:“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为破后帽。世祖崩后,谌建废立,诛灭诸王。永明末,民间制倚劝帽。”
颜帢
古代帽子的一种。《晋书·五行志上》:“初,魏造白帢,横缝其前以别后,名之曰颜帢,传行之。”清林旭《写经居士赠诗盛道闽派而病予为涩体谓学芜湖袁使君因答及之》:“似闻辛苦腻颜帢,要傍东家司寇来。”清洪繻《时俗尚新制感赋》:“倭制衣冠短发裁,喜欢生面一朝开。岂知此是无颜帢,我辈如何戴得来!”
椰子冠
用椰子壳做的帽子。宋苏轼有《椰子冠》诗。亦省称“椰冠”。清杜浚《椰冠道人歌》:“归来一物无所携,独得椰冠大如指。椰冠华首日相亲,人见椰冠识道人。”
一字巾
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韩世忠。宋洪迈《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韩郡王既解枢柄,逍遥家居,常顶一字巾,跨骏骡,周游湖山之间。”《水浒传》第二回:“看了史进头戴一字巾,身披朱红甲,上穿青锦袄,下着抹绿靴,腰系皮搭膊,前后铁掩心,一张弓,一壶箭,手里拿一把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西游记》第九回:“身穿玉色罗服,头戴逍遥一字巾。”另,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
殷冔
殷代之冠。《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贾公彦疏:“云冔,名出于幠,幠,覆也。言所以自覆饰也。”《孔子家语·冠颂》:“周弁、殷冔、夏收,一也。”王肃注:“皆祭服也。”
缨帽
清朝官吏所戴的帽子,帽顶有红缨子。清梁恭辰《广东火劫记》:“又见有似差役,头带缨帽,手持铁练者三十余人,拥入戏棚捉人。”《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一个个倒是缨帽缎靴,长袍短褂。”
鱼枕冠
亦作“鱼魫冠”。古时以鱼枕骨为饰的帽子。宋苏轼《鱼枕冠颂》:“莹净鱼枕冠,细观初何物。”《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铺中立着个女娘,鱼魫冠儿,道装打扮,眉间青气现。”
雨冠
雨天戴的帽子。《清通典·礼十四》:“钦定雨冠之制二,其一顶崇而前檐深;其二顶平而前檐敞;皆用明黄色毡及羽缎油绸。”
雨笠
遮雨的笠帽。唐皮日休《临顿奉题屋壁》:“静窗悬雨笠,闲壁挂烟匏。”元姬翼《木兰花慢》:“月下无人独步,杖桃雨笠烟蓑。”明陈霆《渔家傲》:“雨笠烟蓑披带惯,暮归晓出时相伴。”清俞樾《虞美人》:“烟蓑雨笠坐孤蓬,只好红衣画个、老渔翁。”清俞樾《采桑子》:“烟蓑雨笠寻常好,瘦是山人。”清郑燮《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雨帽
雨天戴的帽子。宋高观国《八归》:“雨帽风巾归梦杳,想吟思、吹入飞蓬。”宋许及之《次转庵韵》:“雨帽何妨湿,云山自带颦。”明张煌言《间行杂感》:“赢得风衣兼雨帽,相看不是旧形骸!”
雨缨
清朝时的一种礼帽。官员祈雨时或暑月戴用。因帽后亦拖帽缨,故称。《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凡祈雨,承祭官及陪祀官,各雨缨素服。”清昭莲《啸亭续录·亲祷》:“康熙中,孟夏间久旱,上虔诚祈祷,由干清门步祷南郊,诸王大臣皆雨缨素服以从。”《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忽见马台石边站着一个人,戴着一顶雨缨凉帽,贯着个纯泥满锈的金顶。”
羽帽
两旁有翅的官帽。明卢楠《云中曲》:“黄须羽帽破乌桓,丈八蛇矛血未干。”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
玉冠
玉饰之冠。《史记·秦始皇本纪》附录汉班固曰:“子婴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绂,车黄屋,从百司,谒七庙。”另,道士的帽子。唐项斯《送宫人入道》:“初戴玉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又,指鸡冠。南朝梁简文帝《斗鸡》:“玉冠初警敌,芥羽忽猜俦。”又,指白莲花冠。唐白居易《六年秋重题白莲》:“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鹬冠
以鹬羽为饰的冠。古时亦为知天文者之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杜预注:“鹬,鸟名。聚鹬羽以为冠,非法之服。”明王世贞《过陆震卿大行读书处有赠》:“莫以鹬冠聚,尤深鱼服虞。”明赵良诜《九日王楚瞻父母黄元宇老师登来青阁用杜韵》:“云间羡尔飞凫舄,席上惭予赋鹬冠。”章炳麟《原儒》:“鹬冠者,亦曰术氏冠,又曰圜冠。”
元服
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颜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着,故曰元服。”《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宋释居简《寄唐察院》:“修名夙振鸳鸾序,元服絻加獬豸冠。”
圆冠
指儒生的装束。圆冠,圆帽子。方领,直衣领。亦用为儒生的代称。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将使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锐气英声,一变賨渝之俗。”宋王洋《和张可投诗》:“误身人道是儒冠,稳称圆冠我愧难。”明邹智《题曹御史岁寒图》:“郁然苍者老臣器,方履圆冠帝庭议。”清袁曜《释奠诗》:“圆冠济济,方领恂恂。”
远游冠
古代冠名。秦汉以后历代沿用,至元代始废。《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桶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亦省称“远游”。三国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
耘笠
农夫耕作时戴的斗笠。宋郑侠《烟雨楼》:“花镳抑策熙怡里,耘笠渔蓑笑语中。”
斋冠
冠名。《后汉书·舆服志下》:“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毡笠
毡制的笠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三:“瞧到北面左手那一人,毡笠儿垂下,遮着脸不甚分明。”章炳麟《訄书·订礼俗》:“婴络以效桑门,绛绳以被毡笠。”
章甫
亦作“章父”。商代的一种冠。《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孙希旦集解:“章甫,殷玄冠之名,宋人冠之。”《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汉书·贾谊传》:“章父荐屦,渐不可久兮。”颜师古注:“章父,殷冠名也……父读曰甫。”另,称儒者之冠。宋梅尧臣《杨畋赴官荆州》:“吴钩皆尚壮,章甫几为儒?”又,指仕宦。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辄以山水为富,不以章甫为贵,任性浮沉,若淡兮无味。”
枝木之冠
谓华饰之冠。《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成玄英疏:“言尼父所戴冕浮华雕饰,华叶繁茂,有类树枝。”
豸冠
即獬豸冠。《旧唐书·肃宗纪》:“御史台欲弹事,不须进状,仍服豸冠。”宋黄庭坚《次韵郭明叔长歌》:“文思舜禹开言路,即看承诏着豸冠。”元曹伯启《上李相》:“昔戴豸冠居汉北,今分虎节镇山东。”明杨士奇《送胡士琏贵州按察使》:“抚字久烦熊轼重,澄清今睹豸冠新。”清王韬《淞滨琐话·金玉蟾》:“惟监司观察之尊,豸冠绣衣之荣,或可稍为吐气。”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
豸角冠
即獬豸冠。唐韦应物《送阎寀赴东川辟》:“只承简书命,俯仰豸角冠。”宋朱熹《跋胡五峰诗》:“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蛾豸角冠。”亦省作“豸角”。唐许棠《送张员外西川从事》:“豸角初离首,金章已在腰。”唐黄滔《遇罗员外衮》:“豸角戴时垂素发,鸡香含处隔青天。”
椶冠
棕制的帽子。宋释文珦《仙家》:“椶冠道士向余说,时复有人骑鹤来。”《明史·隐逸传·杨恒》:“阅十年退居白鹿山,戴椶冠,披羊裘,带经耕烟雨间,啸歌自乐,因自号白鹿生。”
骔帽
一种用棕、藤编成的帽子,样子如钟状,元明之际流行。明冯梦龙《山歌·修骔帽歌》:“修骔帽见子一吓,洗网巾吃子一惊。”《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头戴时新密结不长不短骔帽,身穿秋香夹软纱道袍。”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大娘手碎其头上骔帽,掷之于地。”
鬃帽
毡帽。明徐渭《武林馆中与徐仁卿同宿因赠三首》:“须臾据案言兵事,鬃帽偏欹横两眉。”《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敬山道:‘我哩向来戴着鬃帽,却坐勿出。’”
椶笠
亦作“棕笠”。用棕和竹篾编成的帽子。用以遮雨或遮阳等。明杨焯《秋日郊居》诗:“云衫染棕笠,松麈挂柴车。”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衷(邾)棕反切文义》:“(王褒)《僮约》云:‘雨坠如注瓮,披薜戴子公。’……今案子公乃椶字两合音,言披蓑戴椶笠也。”
周弁
周代贵族祭祀时所戴的皮帽子。《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孔子家语·冠颂》:“孔子曰:周弁、殷冔、夏收,一也。”王肃注:“皆祭服也。”
珠冠
珠饰的帽子。宋李处权《赠叶生》:“花鬘珠冠宝月相,补陀宝山移海上。”明杨荣《重庆堂为御史崔仲玉赋》:“银章白简相焜煌,霞帔珠冠绚文绮。”清弘历《赋得骤雨打新荷》:“晶阙香为界,珠冠净附蝉。”清袁枚《题柳如是画像》:“生绡一幅红妆影,玉貌珠冠方绣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珠冠秀绂,南面坐。”
缁布
古代士与庶人常用的一种冠。古人行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礼记·玉藻》:“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仪礼·士冠礼》:“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缁纚,广终幅,长六尺。”缺项,冠后当人项处空缺,用青组缨结之。《后汉书·礼仪志上》:“初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宋洪迈《夷坚支志癸·薛湘潭》:“遇三四道人聚野店,各有息气竹拍,从而求之。且脱巾换其所戴缁布,解衫以易布道袍服,与钱两千。”《晋书·舆服志》:“缁布冠,蔡邕云即委貌冠也。太古冠布,齐则缁之。缁布冠,始冠之冠也。”
竹简巾
即竹皮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头带一顶前一片后一片的竹简巾儿,旁缝一对左一块右一块的蜜腊金儿。”
竹冠
即竹皮冠。元王冕《竹冠》:“竹冠横五折,安用铁丝旒?”元王冕《送汪用衡北上》:“若问今朝作诗者,竹冠草衣盘礴裸。”明唐桂芳《仁仲学正见予竹冠蓬鬓形状偻伛无异八十》:“竹冠野服发垂耳,手执枯藤坐复起。”清张岱《陶庵梦忆·麋公》:“竹冠羽衣,往来于长堤深柳之下。”《痛史》第二一回:“一个瘦小道士,穿一件青道袍,头上押了一顶竹冠,地下摆了药箱。”
竹笠
竹笠的别称。唐张籍《太白老人》:“日观东峰幽客住,竹巾藤带亦逢迎。”宋梅尧臣《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松门正投宿,竹笠带余晖。”宋俞琰《席上腐谈》卷上:“毡之异名曰毛席,毯之异名曰毛褥,犹竹笠呼为竹巾。”明释今无《晓发》:“蛮烟千里道,竹笠一闲身。”清姜晨熙《送孙武水之台湾》:“吴越盘敦推孙鼛,偶携竹笠披征袍。”
竹皮冠
刘邦以竹皮所作之冠。《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裴骃集解引应劭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司马贞索隐引应劭曰:“一名‘长冠’。侧竹皮裹以纵前,高七寸,广三寸,如板。”明唐顺之《歌风台》:“进钱今日几万计,坐中只带竹皮冠。”清阎尔梅《歌风台》:“驻跸不劳绵蕞礼,围樽仍着竹皮冠。”另,借指戴竹皮冠的乡野之人。宋邵博《闻见后录》:“汉高祖一竹皮冠起田野,初不食秦禄,卒能除其暴。”
竹皮巾
即竹皮冠。唐王维《过太乙观贾生房》:“昔余栖遁日,之子烟霞邻,共携松叶酒,俱篸竹皮巾。”唐白居易《赠张处士山人》:“萝襟蕙带竹皮巾,虽到尘中不染尘。”唐王绩《句》:“横裁桑节杖,直剪竹皮巾。”
竹叶冠
即竹皮冠。秦末刘邦为亭长时以竹皮所作之冠,后亦于宗庙祭祀时戴用。《隋书·礼仪志六》:“既预斋祭,不容同在于朝,宜依太常及博士诸斋官例,着皂衣,绛襈,中单,竹叶冠……至天监三年祠部郎沈宏议:‘案竹叶冠,是高祖为亭长时所服,安可绵代为祭服哉?’”宋司马光《赠学仙者》:“微径透重峦,茅堂竹叶冠。”
菹笠
用茅草编织的笠。《管子·禁藏》:“被蓑以当铠鑐,菹笠以当盾橹。”尹知章注:“取菹泽草以为笠。”一说犹苴履。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新浪博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