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问世,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23.80/10万人,高于欧美国家,其中,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26.81%)、抗结核药(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8.34%)。结果还显示,我国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居世界前列。
这一结果,至今仍被有心人士直接解读为:中草药和保健品成导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在各大网站持续引发争议。
事实上,研究团队接受采访时已经明确表示,70%左右的药物性肝损伤是西药引起的,主要包括抗结核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等;而剩余的药物性肝损伤来自各类保健品和中草药。
而这个70%,却被人选择性忽略,并将数据一再曲解,成为各大平台抨击中药乃至中医学的一个佐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报告中提及的关于中草药的内容,为中医学正名。
药物性肝损伤,不单是“药”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
保健品、草药、中药这三者,一直都是不同的概念。
保健品并不需要医生处方,购买便捷,虽然并无较大副作用,但是一旦服用不恰当,仍有肝损伤的风险。草药,指不见于药典的民间药材,正规中医一般不会使用,大都是民众自行使用,产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往往是民众不遵从医嘱,擅自过度用药。
中药,则包括中成药和复方汤剂之分。中成药大都是固定配方,适用于病情单纯的阶段,一旦病情复杂,需酌情用药。且数据表明,中成药使用较多的,反而是西医,特别是在一些西医治疗方法少、治疗效果不好的科室,更是如此。
正规的中医以复方汤剂为主,讲求辨证用药,需根据患者体质对症、配伍用药,自然追求药量精准,尽力规避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有些中药,看似是单方药物,却蕴含着多重功能,如熊胆粉,主要含有牛磺熊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氢胆酸、去氧胆酸及蛋白质、脂肪酸、微量元素等,适用于酒精性和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胆汁淤积性肝病,一方顶数药。
此外,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是因为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对肝脏有直接毒性,用药剂量越大,发生肝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如西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
第二,有些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对肝脏并无毒性,绝大多数患者用药后不出现肝损伤,仅极少数患者发生肝损伤。
“无毒”药物之所以也可能引起肝损伤,是因为某些患者对某种药物的代谢明显异常或对药物成分过敏。
所以,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与“药”无关,更多是与用药的“人”有关。“中草药和保健品成导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简直是无稽之谈。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药已有新进展
鉴于中药成分复杂,很难直接阐明其治疗和保护作用的机制。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层出不穷,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最新研究表明,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的黄酮、多糖、皂苷、生物碱等中草药提取物,以及经典的柴胡疏肝散、苓桂术甘汤、黄连解毒汤等中草药方剂,在肝病治疗中,都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其中,在药物性肝损伤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物性肝损伤,往往是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按照临床表现特征,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又分为肝细胞性药物性损失、胆汁淤积性药物性肝损伤及混合性药物性肝损伤。而雷公藤中提取的雷公藤红素,可以减轻CCl4诱导的肝损伤。从黄皮叶中分离出的活性生物碱,可以减轻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熊胆粉能促进胆汁酸和谷胱甘肽的排泄和代谢,对胆汁淤积性药物肝损伤,有着不错的疗效。
此外,近年来,医学界也有很多声音,认为熊胆粉=熊去氧胆酸。然而,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只是其成分之一,仅具有熊胆粉的部分功效,不能完全替代能胆粉。
对于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来说,金胆级熊胆粉的效果更是显著。如现各大平台销量排行首位的万秘堂熊胆粉,牛磺熊去氧胆酸高达42%,属于金胆级熊胆粉。现代临床研究证实,万秘堂熊胆粉中的特有的熊去氧胆酸和数十种有效成分,可用于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增加胆汁酸分泌、抑制胆固醇在肠内的重吸收和降低胆固醇向胆汁中分泌,可防止肝内胆汁淤积,加速各类病毒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恢复,现已广医院,受到肝病患者的广泛认可。
从这些研究也不难看出,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优势指导临床防治肝病。中药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脂、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生物学实验进一步验证,同时经过多次临床应用,用实际行动和科学数据一起为中医学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