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中药名。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obtusifoliaBenth.或光叶丁公藤Erycibeschmidtii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别名包公藤、麻辣子。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主产广东肇庆和海南岛。生于山地密林中或路旁灌丛,常攀援于树上。
说起丁公藤,还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明朝时,雁门有个叫解叔谦的人,事母至孝,母患瘫痪多年,精心施治,久不嫌烦。但经多医,母病无起色。
一天深夜,他沐浴焚香,跪于庭院,求神赐方。忽夜空中飞过一鸟,叫着:“丁公藤,丁公藤。”解叔谦喜出其望外,次日,便去药肆求购,无公藤可售,又遍访民医药叟,皆不识此药。一位老人告诉他,去宜都山寻找,或许可得。
解叔谦携带干粮,远上宜都山寻觅,三日无获,第四日,在山中遇一老翁伐木,树上一藤,角叶如丁,其绕如蛇,便拜问老翁可识丁公藤,老叟停斧笑指树上青藤道:“我即丁公,种藤于此。取藤五斤,切段煎汁过滤,同曲米酿酒饮便可。”解叔谦大喜,回家依法制备,老母服后很快痊愈。解将丁公藤荐赠乡人,治愈多个病人。
丁公藤味辛,性温。归肝、脾、胃经。能祛风湿,通经络,强腰膝,除痹痛,壮肾阳,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中国药典》记载丁公藤可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可单用酒水各半煎服;或与桂枝、麻黄、当归等制成酒剂,以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如丁公藤风湿药酒。
《本草纲目》记载其近俗医治诸风,以南藤和诸药熬膏市之,号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叶,故治诸风尤捷。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丁公藤有毒,如中毒,汗出不止,四肢麻痹。按一般中毒原则处理,同时可用甘草、蜂蜜内服解毒和温水洗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