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时变换,温和的春季逝去,接着进入高温的夏季。
春生夏长,夏季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是植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不过,我国幅员辽阔,会有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南方地区南部较早跨入夏季时,华南其余地区还会有“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风光。
“小满”呢?是麦类等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的节气。此月阳气和盛,雨润物长,鸟喧蝶飞,草木茂盛;“夏浅胜春最可人”。且看: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夏卉抽嫩青”,“冷风杂细雨,垂云助麦凉,竹水俱葱翠,花蝶两飞翔”,“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绿蚁杯香嫩,红丝鲙缕肥”,“梅坞青黄子,草陂红紫花,双鹅朝戏浦,羣鸭暮还家”,“江南孟夏天,蛙声作管弦”,“夹路桑麻行不尽,布谷声中夏令新”,“蜂欲分衙燕补巢,清和天气绿阴娇。一阵窗前风雨到,打芭蕉”,“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酪乳并尝新”,“乳鸭池塘水浅深,摘尽枇杷一树金”,“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瓜缘茅屋抽长蔓,藕过蔬畦出矮荷”,“鲥鱼入市河豚罢,已是江南打麦天”,“昼出耘田夜绩麻,童孙桑阴学种瓜”,“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初夏景色清朗和暖,即景联句赋诗,别有韵味。中唐时期白居易、裴度、刘禹锡、白行式、张藉等五位诗人,咏句意联,写成《首夏犹清和联句》诗:
记得谢家诗,清和即此时——白居易
余花数种在,密叶几重垂——裴度
芳谢人人惜,阴成处处宜——刘禹锡
水萍争点缀,梁燕共追随——白行式
乱蝶怜踈蕋,残莺恋好枝——张藉
草香殊未歇,云势渐多奇——白居易
单服初宁体,新篁已出篱——裴度
与春为别近,觉日转行迟——刘禹锡
绕树风光少,侵阶苔藓滋——白行式
唯思奉欢乐,长得在西池——张藉。
日转行迟,夏卉竟放。芍药美,荼蘼香,罂粟满、木香驻,杜鹃放,牡丹香……。此时,麦花夜吐怕雨损,新茶配果可啜饮,青梅啖口不昏睡,食李能令颜色美。
此月花开最娇艳的,当属夏初春末都可开放的“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了。其花艳丽清秀,“色可销魂,大可悦目,态可醉心”,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年五月中国十大名花评比,牡丹紧随梅花之后,被列为第二名。
古人有不少盛赞牡丹花的诗歌: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唐代白居易:《牡丹芳》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元代李孝元《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千娇万态破朝霞。
——唐代徐疑《牡丹》
佳名唤作百花王,独立人间第一香。
——唐代皮日休《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唐代罗隐:《牡丹花》
“万户千车看牡丹”,送走孟夏,就迎来了仲夏。此月有两个节气,一为“芒种”,意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二是“夏至”,指一年之中白昼最长且较热的一天。夏至后的第三个、第四个庚日[1]分别为初伏、中伏的开始日期,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降临了。此时雨量开始增多,江南会出现对应着梅子成熟期、持续天阴有雨的“梅雨”气候。
仲夏时炎气升腾,雨助物长,草木繁茂,蝉鸣鸟啼;请看: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橘垂金弹,甘蕉吐白莲”,“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羹,处处菱歌长”,“朱帘卷丽日,翠幕蔽重阳。衫含蕉叶气,扇动竹花凉”,“芭蕉叶展青鸾尾,萱草花含金凤嘴。一双乳燕出雕梁,数点新荷浮绿水”,“缫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瓜蔓水生初抹岸,梅黄雨细欲遮楼”,“五月江南樱笋残,疏花吹尽绿漫漫。雨来却及梅黄候,满耳新蝉独倚阑”,“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又圆”,“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2],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时雨梅黄,丽日高照,仲夏时,紫薇葩,合欢开,蜀葵放,木槿红,蔷薇香……此月花开最耀眼的,当属石榴。石榴花火红可爱,果则甘甜可口。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人们也就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形容男子被美女所征服,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古人赞美石榴花,诗曰:
火火五月中,数枝石榴发。
——唐代李白《过汪氏别业》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
——三国曹植《弃妇诗》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唐代韩愈《榴花》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宋代王义山《石榴花诗》
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槛外绯花掩映时。
——明代杨升庵《庭榴》
火火石榴发,疏疏黄梅雨,仲夏时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风尚,演变为纪念誉满天下的屈原等历史人物、杂揉着赛龙舟、食粽子等礼俗的佳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文秀《端午》
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
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宋代赵长卿《重午》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
——唐代张建封《竞渡歌》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代张耒《和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
——元代舒頔《小重山·端午》
“屈平辞赋垂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人们永远怀念着这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屈原。
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阳历已是六月十四日;再往后推,虽为农历六月的仲夏时节、却也是阳历七月一日的建党节,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纪念日。今人有诗盛赞:
南湖锚启举锤镰,红色基因播古田。
星火井冈开正路,大舵遵义换新天。
长征万里吟蜀道,伟略宏图贺舜年。
一代英雄挥手去,旌旗猎猎在人间。
——肖秀莲《党日红旗颂》
斩浪红船勇向前,匡扶华夏换新天。
九州昌盛黎民乐,百业繁荣捷报传。
抗疫除灾凭大爱,飞天探月着先鞭。
中流砥柱雄风在,万众同心庆百年。
——李芳《纪念中囯共产党成立I00周年》
仲夏过,季夏临。时至“小暑”,颇感较大程度的炎热,慢慢地会变得越来越热。南方已进盛夏,大部分地区出现雷暴天,西涝东旱须注意预防。“大暑”接至,意味着一年最热的天气到来。此时高温酷热、雷暴频繁;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但植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且看历来诗人描绘季夏情景的诗词佳句:
“六月蝉鸣稻”,“风雨霎时晴,荷叶青青,茉莉香清”,“闰夏天气热焰烘,崇朝快雨随清风[3],昼轩梦觉开前栊,画栏花草意气雄”,“六月苦炎蒸,风至荷气骋。蜩鸣绿树阴,鱼跃横塘净”,“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湿燥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葡萄忆见初引蔓,翠叶阴阴还满架。红榴最晚子已繁,犹有残花藏叶罅”,“积雨空林烟火迟,蒸梨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祝融[4]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江南季夏天,身热汗如泉。蚊蚋成雷泽,袈裟作水田”,“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5]。火威驰迥野,畏景烁遥途”,“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赤帝施权柄,阴云不敢生。云蒸孤鹤喘,海热巨鳌惊”,“积雨漂暑馀,凉风作秋先”“闲云生不雨,病叶落非秋”。
季夏虽炎热,但“花木管时令”,季节变化与鸟虫、花木盛衰息息相关,季夏当开之花自然会盛开:凌霄艳,凤仙舞,茉莉盛,玉簪放,锦葵红,鸡冠丽……不过,此月最大的亮点当属荷花。
荷花又名莲花、菡萏(hàndàn)、水芙蓉等,粉淡艳丽,摇曳典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入药。古人将荷花与美女互比,《西京杂记》说:“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这是把美女卓文君比作荷花。荷花年5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荷花颇有观赏价值,游人赏荷成为多地盛夏的亮丽风光。譬如,苏州人赏荷历史悠久,明代袁宏道在《吴郡记》中写道:“荷花荡在葑门之外,每年六月廿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
古今多有赏荷赞莲的诗词,譬如: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
——南唐李璟《游后湖赏莲花》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隋代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凌波绰约花含笑,万朵嫣红,一抹斜阳。
——当代刘梦芙《龙潭湖荷花夜市》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唐代李白《采莲曲》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唐代孟浩然《題大禹寺义公禅房》
观莲清心,酷热避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园林融为一体,消暑净心,可闲适自得。古人有盛夏“适其为乐”的情趣,清代陈扶摇《秘传花镜》载:
“晨起芰荷[6]为衣,傍花枝吸露润肺,教鹦鹉诗词。禺中随意阅老、庄数页,或展法帖临池。晌午脱巾石壁,据匡床,与忘形友谈齐谐山海;倦则取左宫枕,烂游华胥国。午后刳椰子杯,浮瓜沉李,捣莲花饮碧芳酒。日晡浴罢兰汤,棹小舟垂钓於古藤曲水边。薄暮箨冠蒲扇,立高阜,看园丁抱瓮浇花。”
清代《全唐文》记载着武则天的《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地处杭嘉湖平原中的石淙的胜景奇观,吸引了武后及其群臣屡次游览此地,而由皇家组织的赋诗唱和并刻诗于崖,也用文字形式永久保留了石淙的美景: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武则天
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
——李显
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狄仁杰
鸟和百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
——李娇
屈曲幽深碧涧垂,泉香石冷昼含清。
——杨敬述、崔融
团游览胜,自游惬意。唐代孟浩然夏日避暑自游有诗:“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喜逢金马客,同饮玉人杯。舞鹤乘轩至,游鱼拥钓来”。东晋陶渊明则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当代《第二届华夏诗词奖获奖作品集》载有今人周燕婷酷暑乡间闲步、寻求心灵清净的词作《临江仙?夏日乡间漫步》:
“岚气蒸腾霞似火,琳琅一抹遥天。牛羊三五石桥边。无风花自落,有思鸟初还。踏草沿溪山脚转,人家隐约林弯。此生何事最相关?涓涓流水净,莫更起波澜。”
“胜水名山遍九州,古今骚客多吟讴”,游览山水名胜、田园风光,古人喜欢,今人热衷,且得益于经济的发达、交通的便利,当今个人游、全家游、团体游,乘飞机,上高铁,坐公车,自驾车,徒步游,形式方法多样,能游则游,节假日则旅游胜地爆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炎炎夏日欲消暑,作为既为社会也是自然之人,今人若长期依空调而降温却难以清心,何妨多多亲近自然,轻装简行,“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登山临水,流连山川江湖,忘情于清风明月水云时空!
[1]庚日: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每隔10天出现一次。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等10个数字,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个数字;把天干与地支交叉相配,就得到“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等60个复数,简称六十甲子,广泛地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以60年,纪月以5年,纪日以60天、纪时为5天,分别组成一个周期,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干支纪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每年入伏的日期也并不相同。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阳历7月11日,这一天开始进入初伏。
[2]桄(guàng)榔:一种常绿乔木。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畲(shē)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火米:指赤谷米。津吏:管理摆渡的人。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3]闰夏:农历中出现两个六月,第二个六月叫“闰六月”,因初伏天入夏,也简称为“闰夏”。崇朝:整个早晨。
[4]祝融:即祝融氏,传说中的炎帝、赤帝,火神。
[5]赫赫:形容燥热。徂(cú):到。
[6]芰(jì)荷:指菱叶与荷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