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关于行业,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但是大家知道一百多年前的广州市井生活中都有哪些行当吗?
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册十九世纪的广州外销通草线描画,里面生动描绘了那个时候的特色行当,再现了当年广州的市井风情,小荔这就带你去看看~
难得一见!通草线描画通草画就其有无上色而言,可分为线描画和水彩画两种。目前常见的通草画多为水彩画,而在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给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幅通草画中,却有一册线描画(即指上色前的画稿),内有60幅,题材均为市井行当;每一幅分别反映一个行当,画面的右上角均写有名称。
此外,这些行当的描述全部是用粤语描述的,这也是这本通草线描画的一个有趣的地方。
卖豆腐花
据王恒介绍,这本画稿是他的一位澳门朋友于年在英国竞拍到的,“这是目前我唯一看过的一本线描通草画,估计是当时广州画店给洋人的样板。”
丰富多样!当年市井行当线描画册里的60幅图分别反映了60个不同的市井行当,包括:
捞鱼、卖竹笋、钓鱼、煨鸭仔、柴佬、剃头仔、西洋景、妓妇、做锡器、卖碎皮、卖黄牙白、卖什物、卖靴、做白铜器、补瓷器、看风水、补遮、打包、卖棕绳、卖木鱼书、卖茶壶、凤阳婆、买办、陶地砂、卖蒲团、卖梳蓖、整木、油漆、整菩萨、淹牛皮、磨面、卖苏货、整袜、车烟干、挑网、卖豆腐花、整蚊烟、打铁、窄香、编箩筐、打磨、裁缝、卖毛毡、压布、卖罗白蒜、卖席、烘烟干、卖羊肉、掘茶地、落茶种、赖茶、择茶、摘茶、剪茶、茶饼、西茶、炒茶、看茶、春茶、檡茶。
打铁
看西洋景
这些行当涵盖了生产、娱乐、商品买卖和服务多个类别:
其中一些在当时还属于新兴行当,比如“看西洋景”;
一些则属于本土特色行当,如卖梳篦(大良梳篦是广东顺德有名的传统行当);
还有一些属于卖“北方货”的行当,例如卖苏货、卖天津毛毡、一系列与茶叶相关的贸易等。
卖靴
整袜
编箩筐
打磨
据《王恒冯杰伉俪捐赠通草画》一书介绍,在19世纪的广州,市井行当丰富多样,也给到访的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到访过广州的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撰写《中国总论》一书时就引述了一段关于广州市井行当的描述,这段描述是一位游历广州的外国人撰写的,并刊登在了《中国从报》上:
水果商贩、、松饼师傅、厨师、卖小玩意儿的小贩、路边摊贩、不单在中国,别的国家也有;然而,到处流动的铁匠和补锅工人,玻璃工,补伞工,刻印工,剃头匠,钱庄伙计、卖药者、修鞋匠、和皮革匠、只有到了中国才能见到。这些流动的行业再加上算命的、卖草药的、卖书的、看手相的等等,占满了地面,因此人们常常看到街道两旁排列着摊位、货物、工具、人们为了换的吃穿、在卖些什么或做些什么。钱币兑换者坐在小桌子后面,拿着串起来的铜钱,称着准备换的银子,在他旁边的是刻印工,坐在差不多的桌子旁。剃头匠有个带抽屉的箱当做座位,如果他没有备个炉子,就借附近厨师或铁匠的火来热水,也许用替这位朋友免费刮脸作为回报。卖草药的人选个开阔的地方,可以摆出草药和药膏,不至于被踩到;而牙医坐在他对面……
在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通草画中,还有一些水彩画也是反映广州的市井行当,人物神态各异,蕴含无穷趣味,欢迎大家到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一起探寻其中的故事。
如果你还想到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及馆藏精品,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预定导览服务哦!
(感谢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提供资料及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