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07/4442975.html<
作者:李然
沈汉桢先生在作品常署一亭,有时署汉祯、汉桢或汉贞。在诏安我从他的侄孙沈顺鹏手头看到了他们家族的谱牒,发现沈汉桢是他们家族中排序“桢”字辈的,所以可断定他的正名是“汉桢”,其它都是别名和别号。同时,我还发现到他的三哥沈绍桢(年—年),别号叫燕石,其童养媳黄氏(年—年)出家后法号释光长法师也是书画家,别号称燕石画斋主人这些重要信息。
沈汉桢先生
由这些信息可以判定“燕石”本是属于沈汉桢家族的“字号”!沈绍桢年长他12岁,旅居马来西亚,曾拜马兆麟为师学习中国画,是当时稍有名气的书画家,沈汉祯画画便是受他影响和启蒙。年沈绍桢被谋害亡故之后,沈汉桢以“燕石”为名创办画社,显然有寄托对其兄长的缅怀之含意。”
燕石画社(原住址)
燕石画社的创办时间大部分人认为是年(如沈耀初、沈锡纯有关年谱和介绍),但据沈顺鹏引用沈黃氏(释光长法师)的话说应该是在年。我认为,画社既然是沈汉桢提供的场地和费用(番客启,有钱人),其创立和活动应该与沈汉桢在诏安的时间相关联,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我查阅了沈汉桢先生三十年代中期从厦门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的有关记载,知悉他先在诏安、平和、漳浦县中学任教,而后到省立二师(龙师、靖师)和龙溪专区艺校任教。在诏安一中校史馆,我确切查悉他在年8月——年7月黄慕周任诏安一中校长期间,担任美术教员,这段时间或许也是燕石画社存在的时间。
海石楼
燕石画社是在当时国内艺术社团流行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也是沈汉桢先生以自己的身份、名气、威望和物质条件创办的。近日我寻访了燕石画社的创办和活动地点,吴厝巷1号,慧灵堂,是沈汉桢家族的私人佛堂,这是燕石画社的诞生地,年之前是释光长法师主持念佛的地方,她也称之为燕石斋,后来因为场地较小,巷路偏窄,出入不方便,移到靠近县前街的寿官前巷3号沈家的海石楼。这里位于县衙门和文昌宫(县图书馆)之间,离文庙(丹诏小学)、考棚(诏安中学)和中山公园都很近,是县里的文化中心,更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好地方。我们了解到这两处地方一直都是沈汉桢家族的私人房产,这也说明了沈汉桢是画社最主要的发起人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燕石画社提出了以学习研究吴昌硕笔法为宗旨的艺术主张,这无疑是对以传承任伯年风格为主流的诏安画派的悄悄变革,在融入了吴昌硕笔法之后,诏安画派变得更加丰富、浑厚和朴茂。而吴昌硕正是沈汉桢先生最为仰慕的王一亭先生的师尊。
当时同样受过新式美术教育的沈耀初、沈锡纯在画坛也已崭露头角,他们也共同参与了创建、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三友聚集,因研究(吴昌硕)而学习吸收,且互切互磋,彼此艺术上都有很大长进。而随着画社的影响的扩大,他们三人也有了“燕石三友”的美誉。而“燕石三友”亦堪称当时吾诏画坛之“三杰”!
燕石画社是“三友”的高端对话、日常雅集之处,沈汉桢也把他的学生带进来私授,有点像现在的课外兴趣小组一样,面对面“开小灶”进行辅导,如徐序行、许耀成等,他们后来随沈先生就读于省立二师,成为小学美术教员。徐序行曾深情回忆沈汉桢说:“汉桢先生对学生的指导是很具体的,他没有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而是在拟习作时,从旁亲切指点,每句话都很中肯,很启发人,使学生受益。”受沈汉桢影响最深,并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他的衣钵的徐序行所言也许是源于他自己的切身感受吧。据高继文先生告诉我,沈汉桢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每次布置的作业都认真评点,如果太不满意,还会要求重做,他有句口头禅流传坊间:“画孬,拿回去重画,否则,我要把它撕碎,扔到尿桶里去……”
抗战胜利前夕,燕石画社同仁还在县里举办了一次书画展览,助阵当地的抗战宣传(遗憾的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现在我们都未能看见画社那时的作品)。画社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年夏天,沈汉桢赴省立二师(龙师、靖师)任教,三友劳燕分飞,走上了不同的人生旅途……
画社和三友的影响和作用是重要且深远的。他们引领时代潮流,既给当时的诏安画坛带了一阵新风,也培养了一批书画后续人才。从诏安的书画源流和画乡的发展传承来看,燕石画社特别是燕石三友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年前后,燕石三友先后到厦门开办个人画展,展示了诏安画家的实力和水平。除了“三友”之外,画社的骨干还有徐序行、沈兆鹏(旅台)、胡炎南、许耀成、杨桂文、李茂桂(旅台)等画友和学生,他们后来都在画艺和教学上有所成就。而受画社的影响,许多青少年接受了美术教育启蒙,也为日后到更高学府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8月20日于漳州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