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老鹳草的功效及作用

白英,为植物、药材的统称,茎、叶密生白色长柔毛。叶互生,上部叶多作戟状,有的三至五裂。夏秋开白色小花,成聚伞花序,浆果球形,熟时红色。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植物白英为茄科草质藤本,生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国内外均有分布。该植物的全草或根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白英(白毛藤)、白毛藤根。其中,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之功效;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繁殖方法以种子繁殖为主

主要价值药用

采收时间夏、秋季生长旺盛时期收割全草

概述

白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陈藏器谓:“白英,鬼目菜也,蔓生,三月延长……。”并引郭璞云:“似葛,叶有毛,子赤色如耳珰珠,若云子黑误矣。”《本草纲目》收载于草部蔓草类,李时珍谓:“俗名排风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此述与白英形态相符。再参阅《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白英附图,均与现代商品相符。

白英有谓“蜀羊泉”者,按《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所附蜀羊泉图是另一种蔓。

白英商品称“白毛藤”,与《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白毛藤相符。

白英已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中。

白英多年生蔓生草本,高达5m。基部木质化,上部草质,茎、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多戟形或琴形,长3-8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缘或波状,下部常有1-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少数为全缘,中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花萼5浅裂,宿存;花冠蓝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顶孔开裂;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小,头状,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径约1cm,熟时红色。种子近盘状,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中文学名:白英

英文名:Nightshade

二名法:SolanumlyratumThunb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

亚纲:菊亚纲(Asteridae)

目:茄目(Solanales)

亚目:茄亚目

科:茄科(Solanaceae)

族:茄族(SolaneaeReichb.)、茄亚族(SolaninaeDunal)

属:茄属(Solanum)

种:白英。

药品简述

药名:白英

汉语拼音:

英文名:Nightshad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功效分类:清热利湿。

科属分类:茄科。

别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风藤、排风藤、毛秀才、葫芦草、金钱绿毛龟。白毛箭(温州乐清)白石英。

性味:苦,平,有小毒。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

主治:喜生于海拔-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

全草:用于感冒发热,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病,癌症,子宫糜烂,白带,肾炎水肿;外用治痈疖肿毒。

根: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全草、根15~30克;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生态环境:喜生于海拔-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

资源分布:产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诸省。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lyratumThunb.的全草。

采收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用药禁忌

《闽东本草》:"体虚无湿热者忌用。"

生长习性

喜生于海拔-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

分布范围

产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诸省。喜生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海拔-米。日本、朝鲜、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喜湿暖湿润气候,耐阴湿。适宜砂质壤土及粘壤土栽培。白英多年生5m。木质化,草质,茎、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叶片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缘或波状,下部常有1-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少数为全缘,中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5浅裂,宿存蓝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极短,顶孔开裂;雌蕊1,花柱细头状浆果球形,径约1cm,熟时红色。种子近盘状,扁平。10-11月。也能耐旱,耐寒,植株在露地能越冬。对环境和土壤条伯要求不严,适应性极强,能耐栽培以疏松肥活,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10-12月当由青变深时,采集成熟的果实。先用3温水浸泡24小时,置清水中揉搓漂洗,除去果肉及杂质,漂洗去瘪籽,将沉淀于底层的饱满种子捞出,晾干后随即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适宜。在整籽的苗床上,开浅沟条播或撒播。条播,按行距20-25厘米横向开沟,深1-1.5厘米,播幅宽7-9厘米。然后,将种子用5-7倍的火土灰或细土拌匀,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盖过筛的细肥土,厚1厘米左右,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后,畦面盖草,保温保湿。当气温上升至18-20摄氏度时,7-10天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盖草,加强田间管理,培育至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出圃定植。撒播,先将苗床灌水,湿润畦面。然后,将种子拌火土灰或细土均匀地撒于畦面上,撒盖1薄层过筛的细肥土,播后用竹扫把轻轻拍打,使种子与畦土密接。最后覆盖稻草,保温保湿。出苗后揭去,泼浇1次稀薄人畜粪水,促苗生长。当苗高3-5厘米时进行间苗,拔去密苗和弱苗。苗高7-9厘米时定苗,每隔7-10厘米留壮苗1株。培育1年即可移栽。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春插,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选1-2年生发育充实、健壮、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枝条,剪去顶梢过于柔嫩和基部过于木质化部分,取其中段,剪成长20-25厘米的插条,摘除下部叶片,留上部叶片1-2片。在下端近节处,剪成马耳形斜面,溶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冲洗去药液,稍晾干后扦插。插时,在整平耙细的苗床上,按行距40-50厘米开沟深15-20厘米,将插条每隔7-10厘米(株距)斜插入1根,露出地面1/2-1/3。插后覆土压紧,浇1次透水。以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半个月左右即可生根。

种植方法

白英

用种子及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北方地区春季播种,4-5月条播,行距40cm,保持土壤湿润,约2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齐后间苗,株距15-20cm。分根繁殖;宜春、秋进行。当苗高20cm左右时,要搭架缚藤,以利生长。

一、生长习性

白英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耐旱、耐寒、怕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好。重粘土、盐碱地、低洼地不宜种植。

二、整地与施肥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精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做成1.5米宽的高畦,等待播种。

三、播种

白英用种子繁殖,分育苗和移栽两步进行。也可扦播繁殖和分株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育苗播前先用耧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保墒,以利出苗,齐苗后,加强田间管理,培育1年后,即可移栽。移栽即将培育1年的白英苗,按行株距50×1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扦插繁殖选1~2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未木质化枝条,取其中段,剪成20厘米的插条,摘除下部叶片,用ABT生根粉液浸泡处理后,按行株距40×10厘米,斜插入整好的畦面上。露出地面三分之一。经常浇水保墒,以利成活。分株繁殖于秋季将株植地下根挖露土面,砍伤根皮,覆土。翌春即可萌发新苗。然后带根挖出移栽即可。

四、田间管理

白英齐苗后,应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经常浇水,阴雨天气及时排水。苗高30厘米时在行间搭成支架,任其茎蔓攀援,以利通风透光。第一次收割之后,应立即追肥一次: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磷酸二氢钾10公斤。

五、病虫害防治

白英病害较少,如果发现,按常规方法及时防治。病虫主要有红蜘蛛,可用克螨特防治。蚜虫,可用氧化乐果防治。地下害虫用辛硫鳞配毒饵诱杀。

六、收获与加工

白英于夏秋季节茎叶生长旺盛时收割。每年收割二次,将白英茎叶齐根割下,晒干即可入药出售。秋后,第二次收割茎叶后,再刨出地下根,去净泥土,晒干,可一同作药用。亩产茎叶公斤,根公斤。

注意事项

白英属草质藤本,喜湿暖湿润气候,耐阴湿。适宜砂质壤土及粘壤土栽培。分根繁殖。掘起老株,分根时切口要小,并抹上新高脂膜防水分蒸发、防晒抗旱、防感染。栽种后用新高脂膜喷施在植物表面,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保护植株茁壮成长。栽种后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松土,培土追肥。适时喷施壮茎灵,可使植物杆茎粗壮,植株茂盛,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在秋末要做好越冬防寒保温工作,确保安全越冬,以保来年的成长。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红蜘蛛为害。

药用价值

药名:白英

别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风藤、排风藤、毛秀才、葫芦草、金钱绿毛龟。白毛箭(温州乐清)白石英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lyratumThunb.的全草。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茎及果实含有茄碱(即龙葵碱solanineC45H73NO15N)。果实含量为0.3~0.7%,茎含量0.3%,果皮尚含有花色甙及其甙元。

苦,平,有小毒。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全草:用于感冒发热,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病,癌症,子宫糜烂,白带,肾炎水肿;外用治痈疖肿毒。根: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用治感冒发热、乳痈等,可配合蒲公英、银花、一见喜等药同用。治疗湿热黄疸或腹水肿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钱草、茵陈等药同用,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泄。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秦艽、羌活、独活等药同用。本品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等症。

全草、根15~30克;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药方选录:

⑴黄疸性肝炎:白英、天胡荽各30克,虎刺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⑵声带癌:白英、龙葵各30克,蛇莓、石见穿、野荞麦根各15克,麦冬、石韦各12克。水煎2次分服。

⑶肺癌:白英、狗牙半支(垂盆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附注说明

《中华本草》:植物白英的中药名分别为:白毛藤、白毛藤根,详见专条

医药

宽映干资:全株治感冒,小儿高热,肝炎,咳嗽,风湿《滇药录》。宽映干资:全草或根主治感冒发烧,黄疸型肝炎,白带,肾炎水肿及风湿《民族药志一》。莫路志:全草主治黄疸型肝炎及风热感冒《民族药志一》。阿母辛哪洗:功用同白族《滇药录》。阿母悉哪洗:全草主治风火牙痛《民族药志一》。白毛藤:全草主治黄疸型肝炎《民族药志一》。毛虫草,三叉草:全草治痢疾,痈疮疖肿《桂药编》。巴麻用:全草主治痢疾,黄疸型肝炎,白带症,结膜炎,颈淋巴结核,风疹《民族药志一》。麻捆坡:功用同瑶族《民族药志一》。Jaolnungcbags:全草主治隋窜帕(胆道蛔虫),降吆(内伤)《侗医学》。Jabdiolvednieb加丢欧里:全草主治黄疸,膝关节疼痛《苗药集》。Reibbibghuoub(锐鼠勾),Jabdiolvednieb(加丢欧里),Uabghuabdlinb(蛙关拎):全草治黄疸病,风湿疼痛,丹毒,疔疮,治膝关节疼痛《苗医药》。全草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外治痈肿,风湿性关节炎《湘蓝考》。细介思切(xifgxixenrqief):全草治胆石症,胆囊炎,水肿,下焦湿热,摆白《土家药》。

来源:《中国民族药志要》,贾敏如、李星炜,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

乌鲁祖玛:地上部分胆囊炎,肿瘤痞块,风湿痹痛,痈肿疮疖《藏本草》。登拿宁:全草治慢性支气管炎。

来源:《中国民族药志要》,贾敏如、李星炜,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

地上部分(自英):甘、苦,寒。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化瘀。用于湿热黄疸,风湿关节痛,带下病,水肿,淋证,丹毒,疔疮,癌瘤。根(白毛藤根):苦、辛,平。用于风火牙痛,头痛,瘰疬,痈肿,痔漏。果实(鬼目):酸,平。明目。用于目赤,牙痛。

来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科学出版社,

化学成份

茎含甾体糖甙SL-a(又名SL-0)、SL-b(又名SL-1)、SL-c、SL-d[1,2]。它们都是混合物。SL-a含有4个成分,系(5α,25β)-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β)-furostan-3,22,26-triol]的、(5α,25α)-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α)-furostan-3,22,26-triol]的、(25β)-呋甾-5-烯-3,22,26-三醇[(25α)-furost-5-en-3,22,26-tr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1→4)-β-D-吡喃半乳糖甙-26-O-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6-O-β-D-glucopyrano-side]组成的。SL-b也含有4个成分,系规告皂甙元的、新替告皂甙元的、薯蓣皂甙元的和雅姆皂甙元的3-O-β-D-吡喃葡萄糖甙(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组成的。SL-c含2个成分,系(25ζ)-茄甾-3β,23β-二醇[(25ζ)-solanidan-3β,23β-diol]的和(25ζ)茄甾-5-烯-3β,23β-d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组成的。SL-d也含有2个成分,系(25ζ)-茄甾-3β,23β-二醇的和(25ζ)-茄甾-5-烯-3β,23β-二醇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组成的。还含蜘蛛抱蛋甙(aspidistrin),甲基原蜘蛛抱蛋甙,(22R-3β,16β,22,26-四羟基胆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2R)-3β,16β,22,26-tetrahydroxycholest-5-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e],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ζ,25R)-3β,22,26-三羟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ζ,25R)-3β,22,26-trihy-droxy-furost-5-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ide},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ζ,25R)-3β,26-二羟基-22-甲氧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ζ,25R)-3β,26-dihydroxy-22-methoxy-furost-5-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e]及其(22ζ,25S)异构体,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3β-羟基-25-R-螺甾-5-烯[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3β-hydroxy-(25R)-spirost-5-ene]及其(25S)-异构体。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蜀羊泉(千年不烂心SolanumdulcamaraL.的全草)和红枣以1:1混合制成煎剂、糖浆剂对小白鼠艾利虚腹水癌及梭形细胞肉瘤的实体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对子宫颈癌有效,但重复率低,进一步用相当生药40,80,g/kg/天的煎剂及小剂量递增的给药方法,均无明显抗小鼠梭形细胞肉瘤实体型、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及肉瘤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对小鼠肉瘤则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β-苦茄碱。

2、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影响:根据溶血素及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蜀羊泉及红枣对促进机体的抗体形成,以及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的合成有一定作用,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反应。

3、其他作用:蜀羊泉碱均有某些抗真菌作用,但不及番茄碱。其中所含之龙葵碱的作用见“龙葵”条。蜀羊泉有制欲作用。

药方选录

1、黄疸性肝炎:白英、天胡荽各30克,虎刺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2、声带癌:白英、龙葵各30克,蛇莓、石见穿、野荞麦根各15克,麦冬、石韦各12克。水煎2次分服。

3、肺癌:白英、狗牙半支(垂盆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配伍应用

1、用治感冒发热、乳痈等,可配合蒲公英、银花、一见喜等药同用。

2、治疗湿热黄疸或腹水肿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钱草、茵陈等药同用,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泄。

3、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秦艽、羌活、独活等药同用。

4、本品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等症。

临床应用

1、癌肿:可与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黄疽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可与苗陈、金钱草、大黄等同用。

3、疮疗痈肿、丹毒:可内服本品,或用鲜品捣烂局部外敷。

4、风湿痹痛:可与祛风活血药配伍应用。

5、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白英全草制成%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下每次2毫升,每日2次;4~12岁每次4毫升,每日2~3次;12岁以上每次4毫升,每日3~4次。治疗31例,痊愈(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尿三胆试验与肝功能恢复正常)23例,好转(自觉症状改善,尿三胆正常,肝功能好转者)8例。临床观察到,白英注射液对退黄、改善症状和降低转氨酶均有较好疗效,但对降低麝浊、锌浊及脑絮效果较差。

6、用于感冒发热,乳痈、恶疮等症:白英味苦微寒,功能清热解毒,用治感冒发热、乳痈等,可配合蒲公英、银花、一见喜等药同用。

7、用于湿热黄疸、腹水等症:白英有利尿作用,治疗湿热黄疸或腹水肿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钱草、茵陈等药同用,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泄。

8、用于风湿痹痛:白英有祛风湿作用,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秦艽、枪活、独活等药同用。

9、本品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等症。

常用配方

1、治黄疸初起:白英、神仙对坐草、大茵陈、三白草、车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镜》)

2、治肝硬化初期:鲜白英一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3、治风痛:桑黄二两,白英二两。切碎,用绍兴原坛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饭碗。(《杨春涯经验方》)

4、治风湿关节痛:排风藤一两,忍冬一两,五加皮一两。好酒一斤泡服。(《贵阳民间药草》)

5、治妇女白带:白英煎汁,烧小公鸡或桂圆,连汁食。(《浙江民间草药》)

6、治小儿肝热:鲜白英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7、治风火赤眼:白英鲜叶捣烂,调入乳外笛巯铡。(《福建中草药》)

8、治疗疮肿毒:鲜白毛藤全草四两,炖服。另以鲜叶捣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9、治疥疮:白英全草一两至一两五钱(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和肥猪肉六两,酌加水煎,分两次吃下。(《福建民间草药》)

10、治风疹:白英、油豆腐各30克,水煎服。

11、治颈淋巴结核:白英3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浓汁,代茶饮。

12、治结膜炎:白英果30克,白英根10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

13、治阴道炎、子宫颈糜烂:鲜白英30~60克,红枣6枚,水煎服。

14、治乳腺炎、腮腺炎:白英30克,水煎服。

方剂

1、方剂名称:白英丸。

药物组成:白英5两,白蔹3两,紫草2两,芒消(研)2两,大黄(锉)2两,茵陈蒿1两,葶苈子(纸上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方剂主治:中焦热结,胃气郁伏,身发黄疸。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早、晚食前用蜜汤送下,以知为度。

2、方剂名称:白英丹。

药物组成:大黄5钱,芒消3钱,甘草1钱(炙),枳实2钱(炒),厚朴3钱(炒),玄参3钱,麦冬8钱,丹皮3钱,芍药3钱,生地3钱。

处方来源:《四圣悬枢》卷一。

方剂主治:温病肺脾津液、肝肾精血为相火煎熬,燥热烦蒸,脏阴枯竭;阳明腑病,谵语腹满,潮热作渴。

方剂功效:滋其脏阴,泄其腑热,勿令阳亢而阴亡。

用法用量: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3、方剂名称:白英散。

药物组成:白英1钱(根茎叶并烧为霜),胡椒(烧为霜)3分,丁子3分(烧为霜)。

处方来源:《名家方选》。

方剂主治:痈疔及诸热毒肿。

用法用量:每服6分,温酒饮下。

文献论述

白英

白英

1、《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茄癣虫。

2、陶弘景:叶作羹饮,甚疗劳。

3、《本草拾遗》: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

4、《开宝本草》:别本注,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5、《百草镜》:除骨节风湿痛。

6、王安卿《采药志》:活血追风生血,治鬼箭有效。

7、《纲目拾遗》: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8、《植物名实图考》:治腰痛。

9、《分类草药性》:治惊风,咳嗽。

10、《药材学》:清热解毒。治恶疮,漆疮。

11、《尔雅》郭璞注:今江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员而毛,子如耳珰也,赤色丛生。

12、《别录》:白英、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

13、《唐本草》:白英,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东人谓之白草。

14、《纲目》:白英,俗名排风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色。

15、《吴志》云:孙皓时有鬼目菜,缘枣树长丈余,叶广四寸,厚三分,人皆异之。即此物也。张寿颐:白宅藤,以效力而言,似亦温和性质,然采而尝之,略如青草气,不含辛辣及恶劣等味,盖蔓延走窜之性即其全体大用,不在乎气味之寒热温凉者。惟以赵(学敏)氏所治诸症,绎其大旨,类皆湿热为病居其多数,而气味颇清,盖清热理湿,而通水道,利关节,兼能消痰去瘀,理气解结者也。

中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等,长可达1.2m,直径2-7mm。表面黄绿色至棕绿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粗茎通常毛较少或无毛。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暗绿色,展平后戟形或琴形,被毛茸;叶柄长1-3cm。有时附黄绿色,或暗红色的果实。茎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生,髓部白色或中空;中质脆易碎。气微,味苦。

以茎粗壮、叶绿、无果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和叶柄的表面密生腺毛并有少数非腺毛。腺毛柄部由4~10个细胞组成,长~μm,基部细胞直径80~μm,常见其间有1~2个细胞已皱缩;头部单个细胞,长圆形,直径10~14μm。

茎(直径3mm)的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较厚;中柱鞘部位由纤维断续成环带;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较薄;髓部有含砂晶的细胞散在。

白英茎横切面简图(×21)

茎横切面:

白英

叶上表面密被腺毛,长~μm,柄部由4~5个细胞组成,常见其间有1~2个细胞已皱缩,头部单个细胞,长圆形或长卵形,直径8~14μm;另有少数腺毛,柄部由2个细胞组成,长90~μm,头部单个细胞,圆形,直径40~50μm。非腺毛极少,长~μm,由4~6个细胞组成。叶下表面密被腺毛和密布气孔,腺毛柄部由3~7个细胞组成,长~μm,基部细胞直径72~85μm,常见其间有1~2个细胞已皱缩,头部仍为单细胞,长圆形或长卵形,直径8~13μm;非腺毛少见,形态与叶上表面相似;气孔保卫细胞长21~22μm,副卫细胞3~6个。叶肉中有含砂晶细胞。

理化鉴别

取生药粉末5g,加乙醇25ml,置水浴上回流半小时,滤过,滤液分别置于3支5ml小试管中,分别加碘化钾试液,出现黄白色沉淀;加碘化钾碘试液出现红棕色沉淀;加碘化汞钾试液出现黄白色沉淀。

中药材种植

生物学特性?

植物喜温暖气候和较湿润的环境,也能耐旱,耐寒,植株在露地能越冬。对环境和土壤条伯要求不严,适应性极强,能耐栽培以疏松肥活,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白英怕涝,在低洼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不宜种植。

繁殖方法

以种子繁殖为主,亦可扦插和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

采种与种子处理:10-12月当浆果由青变深红色时,采集成熟的果实。先用30-50摄氏度温水浸泡24小时,置清水中揉搓漂洗,除去果肉及杂质,漂洗去瘪籽,将沉淀于底层的饱满种子捞出,晾干后随即下种。或者,将种子3倍的细砂混合均匀,装入木箱内,不要加盖,置室内阴凉处贮藏,于翌年春、夏取出播种。

播种: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适宜。在整籽的苗床上,开浅沟条播或撒播。条播,按行距20-25厘米横向开沟,深1-1.5厘米,播幅宽7-9厘米。然后,将种子用5-7倍的火土灰或细土拌匀,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盖过筛的细肥土,厚1厘米左右,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后,畦面盖草,保温保湿。当气温上升至18-20摄氏度时,7-10天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盖草,加强田间管理,培育至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出圃定植。撒播,先将苗床灌水,湿润畦面。然后,将种子拌火土灰或细土均匀地撒于畦面上,撒盖1薄层过筛的细肥土,播后用竹扫把轻轻拍打,使种子与畦土密接。最后覆盖稻草,保温保湿。出苗后揭去,泼浇1次稀薄人畜粪水,促苗生长。当苗高3-5厘米时进行间苗,拔去密苗和弱苗。苗高7-9厘米时定苗,每隔7-10厘米留壮苗1株。培育1年即可移栽。

扦插繁殖

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春插,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选1-2年生发育充实、健壮、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枝条,剪去顶梢过于柔嫩和基部过于木质化部分,取其中段,剪成长20-25厘米的插条,摘除下部叶片,留上部叶片1-2片。在下端近节处,剪成马耳形斜面,置ppm萘乙酸(NNA)溶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冲洗去药液,稍晾干后扦插。插时,在整平耙细的苗床上,按行距40-50厘米开沟深15-20厘米,将插条每隔7-10厘米(株距)斜插入1根,露出地面1/2-1/3。插后覆土压紧,浇1次透水。以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半个月左右即可生根。成苗率达95%以上。若进行扦插育苗,按行株距10*5厘米扦插,可以取得大量的扦插苗,进行大田移栽。

分株繁殖:

白英萌蘖力极强。可于秋冬季将植株地下根挖露土面,砍伤根皮,覆少量肥土,翌春即可萌蘖新苗。然后带根挖取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

栽培要点

白英茎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等,长可达1.2m,直径2-7mm。表面黄绿色至棕绿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粗茎通常毛较少或无毛。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暗绿色,展平后戟形或琴形,被毛茸;叶柄长1-3cm。有时附黄绿色,或暗红色的果实。茎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生,髓部白色或中空;中质脆易碎。气微,味苦。以茎粗壮、叶绿

1、选地整地:育苗地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灌溉方便的地块。栽植地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庭院四周的篱笆或围墙旁;也可选择生荒地、熟地栽植。地选后,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土杂肥公斤,翻耕入土作基肥。然后整平耙细,作成宽1.5米的高峰畦或平畦,畦沟宽40厘米,四周理好排水沟。

2、移栽:于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进行。栽时按行距50-70厘米开沟,沟深15百米左右。然后,按株距7-10厘米栽入幼苗1株。栽正、栽直,覆土稍高于原土痕,使根系舒展,栽后浇1次定根水。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和追肥:白英幼苗生长缓慢,生长初期要勤中耕除草。每年进行4-5次,第1次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宜浅松土除草,结合松土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0-公斤,促使幼苗生长健壮。以后每隔1个月除草1次,直至封行之后。除净田间杂草,是白英育苗成败的关键。秋冬枯苗落叶后,于株行间开沟施肥并进行培土,以利苗株安全越冬。

2、排灌水:白英耐旱怕涝。但苗期需水量较大,幼苗出土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干旱季节要灌水保苗。雨季要注意及时疏沟排水。

3.设立支架:

当苗高30厘米以上时,在行间用竹杆或树枝搭设支架,牵引茎蔓攀援向上生长,改善行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光合作用,促进茎叶生长茂盛,有利增产。架高1.7米左右,两行之间用横杆连接,使之稳固。

虫害防治

1、红蜘蛛:6-7个月红蜘蛛聚集叶背面,吸取汁液,使叶片变黄,枯萎脱落。越是干旱天气,危害越严重。

2、蚜虫:6-7月蚜虫密集在嫩茎和嫩叶上,吸取汁液,使叶片变黄枯萎谢。防治方法:以上两种害虫均危害叶片,发生时喷10%杀灭菊酯乳油0倍液或50%灭蚜松乳油0倍液或40%氧化乐果0倍液杀灭。

老鹳草(学名:GeraniumwilfordiiMaxim.)拼音:LǎoGuànCǎo,别名: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是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根茎粗壮直生,茎直立,单生,叶基生和茎生叶对生;托叶卵状三角形或上部为狭披针形,基生叶片圆肾形,花序腋生和顶生,稍长于叶,总花梗被倒向短柔毛,苞片钻形,花梗与总花梗相似,花、果期通常直立;萼片长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花丝淡棕色,6-8月开花,8-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陕西、甘肃和四川。俄罗斯远东、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0米以下的低山林下、草甸。

老鹳草的叶形美观,叶色鲜艳,花色多,花美观,植株矮小,适合做地被植物用。全草供药用,祛风通络。

中文学名老鹳草

别名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

拉丁学名GeraniumwilfordiiMaxim.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牻牛儿苗目

科牻牛儿苗科

属老鹳草属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华中、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俄远东、朝鲜等

收起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直生,粗壮,具簇生纤维状细长须根,上部围以残存基生托叶。茎直立,单生,具棱槽,假二叉状分枝,被倒向短柔毛,有时上部混生开展腺毛。叶基生和茎生叶对生;托叶卵状三角形或上部为狭披针形,长5-8毫米,宽1-3毫米,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为叶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茎上部叶柄渐短或近无柄;基生叶片圆肾形,长3-5厘米,宽4-9厘米,5深裂达2/3处,裂片倒卵状楔形,下部全缘,上部不规则状齿裂,茎生叶3裂至3/5处,裂片长卵形或宽楔形,上部齿状浅裂,先端长渐尖,表面被短伏毛,背面沿脉被短糙毛。花序腋生和顶生,稍长于叶,总花梗被倒向短柔毛,有时混生腺毛,每梗具2花;苞片钻形,长3-4毫米;花梗与总花梗相似,长为花的2-4倍,花、果期通常直立;萼片长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先端具细尖头,背面沿脉和边缘被短柔毛,有时混生开展的腺毛;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与萼片近等长,内面基部被疏柔毛;雄蕊稍短于萼片,花丝淡棕色,下部扩展,被缘毛;雌蕊被短糙状毛,花柱分枝紫红色。蒴果长约2厘米,被短柔毛和长糙毛。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1、生于山坡、草地、田埂、路边及村庄住宅附近。

2、平原路边和树林下。

3、生于河岸、湿地、山林下、林旁、路边及山地。

4、生于潮湿山坡、路旁、田野、杂草丛中。[1]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陕西、甘肃和四川。俄罗斯远东、朝鲜和日本有分布。?

栽培技术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湿。喜阳光充足。以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栽种为宜。[1]

:冬季倒苗后至早春萌芽前挖掘老根,分切数块,每块具有芽。按行株距25cm×25cm开穴,每穴栽种1块,覆土压实,浇水。[1]

:出苗后要中耕除草、追施人粪尿,冬季倒苗后,清除枯株残叶,培土,施厩肥、堆肥等。[1]

: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或将全株拔起,去净泥土和杂质,晒干。[1]

主要价值

由于中药老鹳草对风湿病确有显著的疗效,民间习用的老鹳膏和老鹳草外用膏药治疗风湿痹症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老鹳草另可作园林地被植物。民间验方有用作治疗半身不遂。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治风湿疼痛,拘挛麻木,痈疽,跌打,肠炎,痢疾。?

①《滇南本草》:祛诸风皮肤发痒。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散诸疮肿毒,退痨热发烧,治风火虫牙,痘疹疥癞等症。[2]

②《纲目拾遗》: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皮风,浸酒常饮。[2]

③《现代实用中药》:止久痢,厚肠胃,调中健脾。[2]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止刀伤出血,又可止咳,益肺气。[2]

⑤《药材学》:清热解毒。治热病消渴,痈疽疮肿肿。[2]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全草煎剂在试管内对人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乙型链球菌、肺尖球菌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所含鞣质对其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株和副流感病毒Ⅰ型仙台株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香叶醇对发须癣菌和奥杜安氏小抱子菌的MIC为0.39ml/ml。[1]

抗病毒作用

全草煎剂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一1株和副流感病毒I型仙台株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鸡胚,用血球凝集试验);其叶和茎均对前者作用较强,根部作用较弱;所含鞣酸对其抗病毒作用影响不大。通过鸡胚对流感病毒抑制的筛选试验,老鹳草有一定抑制作用。

止泻作用

日本产尼泊尔老鹳草的水溶性提取物,对兔有一定止泻作用。兔空腹服其煎剂或干燥提取物,都能抑制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活动,并促进盲肠的逆蠕动,因而出现止泻作用;但剂量过大,则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而出现泻下作用。故其作用与阿托品是不同的。止泻的有效成分除鞣质外,似尚有能使肠粘膜特别是大肠粘膜收敛的物质。[1]

凝血作用

兔口服水提取物,能增加血液凝固,可能与所含鞣质有关(在肠中转变成没食子酸,而后以碱盐的形式被吸收)。镇咳:醇沉煎剂11.6g/kg灌胃,对氨雾引咳小鼠有镇咳作用,7、20g/kg灌胃,对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引咳嗽法有镇咳作用。[1]

祛痰

醇沉煎剂30、50g/kg灌胃,对小鼠酚红排泌法,无祛痰作用。[1]

驱虫作用

香叶醇有驱鼠蛔虫作用。[1]

对胃肠道作用

小剂量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大鼠po,能抑制胃肠运动,但老鹳草对大肠运动影响不大。[1]

利尿作用

小剂量po对大鼠有轻度利尿作用。[1]

临床应用

治疗泡疹性角膜炎

用西伯利亚老鹳草制成20%眼药水,每小时滴眼1次,同时用1%阿托品散瞳。临床观察盘状角膜炎相混合型角膜炎25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浅层点状及树枝状角膜炎6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2例。用药后可减少角膜基质层炎症浸润,加速愈合。[2]

治疗肠道感染

1.用野老鹤草制成%煎剂,每次40毫升,日服2~3次;或用老鹳草2~3两,每日煎服1剂。治疗急慢性菌痢、急慢性肠炎、阿米巴痢疾等例,结果痊愈84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1.22%。大多数病人服药后2~3天,症状好转或消失。[2]

2.用老鹳草1两,水煎2次,3次分服,4~6日为一疗程;治疗痢疾带菌者及慢性菌痢共13例,经一个疗程后,大便复查皆为阴性,症状消失而痊愈。[2]

常用配方

治筋骨瘫痪

老鹳草、筋骨草、舒筋草,炖肉服。(《四川药志》)[2]

治筋骨疼痛,通行经络,去诸风

新鲜老鹳草洗净,置一百斤于铜锅内,加水煎煮二次,过滤,再将滤液浓缩至约三十斤,加饮用酒五两,煮十分钟,最后加入熟蜂蜜六斤,混合拌匀,煮二十分钟,待冷装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老鹳草膏)[2]

治腰扭伤

老鹳草根50克,苏木25克,煎汤,血余炭15克冲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2]

治急慢性肠炎下痢

牻牛儿苗30克,红枣四枚。煎浓汤,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2]

治肠炎,痢疾

老鹳草50克,凤尾草50克,煎成9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连服一至二剂。(《浙江省中草药抗菌消炎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2]

治妇人经行受寒,月经不调,经行发热,腹胀腰痛,不能受胎

五叶草25克,川芎10克,大蓟10克,白芷10克。水酒各一钟,合煎,临卧服,服后避风。(《滇南本草》)[2]

毒副作用

醇沉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99.02±7.66g/kg。香叶醇大鼠poLD50为4.8g/kg,兔iv为50mg/kg。

植物文化

民间传说

老鹳草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来历。相传在隋唐时期,中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云游四川峨嵋山上的真人洞,并在洞中炼丹和炮制多种治疑难病的妙药以解除病人的疾苦。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大多都患风湿病,而孙思邈用遍所有方法仍束手无策,孙思邈陷于一片苦思之中。一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有一只灰色的老鹳鸟在陡峭的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随后拖着沉重的躯体缓慢地飞回密林的鹳鸟窝中。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去啄食此草,奇怪的是这次老鹳比上次飞得雄健而有力了。于是,孙思邈对徒儿说:老鹳鸟长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邪气,老鹳鸟能食,说明此草无毒。食用该草后此鸟疾飞更有力,表示该草对动物有一定益处。随即命徒儿采回很多这种无名小草,煎熬成浓汁,让前来应诊的风湿病患者服用,并带些药草回去自己熬汤服用。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及关节红肿的症状均已肿消痛止,并且可下地而行走了。喜讯惊动了各地山民,人们奔走相告,慕名前往治病的络绎不绝。有许多经过治疗痊愈的风湿病人,请孙思邈给此药草起一个名字,孙思邈略思片刻称道:此药草是老鹳鸟认识发现的,应归功于老鹳鸟,故取名为“老鹳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xw/3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