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和功效大全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41745.html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

  1、攒竹(天门)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30到50次。

  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30到50次。

  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两目内眦之间。

  拇指甲掐。

  3到5次。

  惊风、抽搐。

  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拇指按或中指揉。

  5到10次。

  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推或揉,各50到次。

  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30到50次。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推到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腰背部

  1、大椎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30~50次。

  发热、咳嗽、项强。

  揉大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

  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肩井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拿3~5次,按揉10~30次。

  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

  等症。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肺俞

  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

  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揉50~次,推~次。

  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久治不

  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更好。

  4、脾俞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50~次。

  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

  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肾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50~次。

  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揉肾俞能滋阴壮阳、补肾益元,常用于肾虚腹泻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二马、补脾

  经、推三关等合用;下肢瘫痪,多配合患侧的推、滚、揉法,以通经活血,帮助患肢恢复功能。

  6、脊柱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

  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推~次,捏3~5次。

  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

  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

  健常用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

  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并能

  疗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等症。

  7、七节骨

  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

  骨。

  ~次。

  泄泻、便秘、脱肛。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

  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8、龟尾

  在尾椎骨端。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

  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便秘等症。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胸腹部

  1、天突

  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按揉15~30次,挤捏1~3次。

  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按揉、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

  起的痰喘、呕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中、运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2、膻中

  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用中指端按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两指自

  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

  胸闷、痰鸣、喘咳、呕吐、呃逆等症。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

  引起的胸闷、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

  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爽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合用。

  3、乳旁

  乳头外侧旁开0.2寸。

  用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30~50次。

  胸闷、咳嗽、痰鸣、呕吐。

  揉乳旁能理气化痰、止咳,常用于治疗胸闷,喘咳等症,临床上多与揉乳中同时使用,

  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4、胁肋

  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50~次。

  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

  胀、气喘等有效。

  5、中脘

  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处。

  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称推中

  腕。

  揉或推~次,摩5分钟。

  腹胀,腹痛,呕吐,泻泄,食欲不振等症。

  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

  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6、腹

  腹部

  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称

  摩腹。

  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

  分推腹阴阳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

  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7、脐

  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掌摩称摩脐。

  揉~次,摩5分钟。

  腹胀、腹痛、泻泄、便秘,疳积等。

  此穴能补能泻,补之能温阳补虚,治疗因寒湿、脾虚、肾虚引起的泄泻、消化不良、

  痢疾、脱肛等;泻之能消能下,治疗因湿热引起的泄泻、痢疾、便秘等。

  8、天枢

  脐旁2寸。

  用食、中二指揉、称揉天枢。

  ~次。

  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

  揉天枢能理气消滞、调理大肠,多用于治疗因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

  泻、呕吐、食积、便秘等症。临床上多与揉脐同时使用,以中指按脐,食指和无名指各按两则天枢穴,

  同时揉动。

  9、丹田

  脐下2.5寸。

  用掌揉或摩,称操丹田或摩丹田。

  揉~次,摩5分钟。

  腹泻,遗尿,脱肛,尿潴留。

  揉、摩丹田能温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

  痛、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用于尿潴留,常与清小肠、推箕门等合用。

  10、肚角

  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称拿肚角。

  3~5次。

  腹痛,腹泻,便秘等。

  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

  效果更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yc/3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