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8点半,
与你分享小而美的好物,
日常提升幸福感。
阿花
这是年我个人最后一篇推送了。年末循例是要借种草总结一年的表现,但想了几个角度都觉得不太对。盘成果么?今年做了挺多没做过的事,但远没到得心应手可以炫耀的地步。个人成长么?今年主要长了些肉,腰椎长歪了一点点,好消息是失眠好了,虽然有特别丧气的时候,但没有被变成无聊和认命的中年人,依然在看书,最近喜欢经常出门。那就做个超微型书单盘点,这几本不能说是今年最喜欢的书(很多写过的文末留了传送门),但算是翻看次数最多,也和我今年想得最多的事情有关。借别人的字写我心,希望它们也会是解开你心结的小钥匙~(例牌声明:本文不含任何商业推广)01《甜蜜的悲伤》
关于亲情的问题??马特·麦卡利斯特
??豆瓣评分7.8
??¥24
??国内电商
(母亲节我在微博上写了很长一段,半年过去触动还在。原谅我偷懒删改一下搬过来。)作者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前战地记者马特·麦卡利斯特。马特的母亲有躁郁症和酗酒问题,又恶化成精神分裂,再也无法正常与人来往。儿子为了逃避这团阴影越跑越远,炮火连天的伊拉克也比在她身边“安全”。母亲病逝后他一直走不出来。这本书一半在讲他怎么跟着亡母的食谱钻研做饭、一半在食谱、病历和回忆碎片重新拼组出母亲的人生。做饭是疗伤,也填补母亲留下的许多空白。我看《甜蜜的悲伤》时总会想起我妈。我去北京前在家里书柜翻了很久,最后只带走了一本很老派的汤谱,里面还有她的心得批注。几年前楼上阿姨的老公走了,她把亡夫写的情诗整理成了回忆录。我妈在饭桌上分享了这桩逸事,又冷笑道:“你爸死了我估计只能写本食谱。”这就是我家,每天对话内容主要围绕早饭、午饭、晚饭组织。我父母不知道我做什么工作,判断我过得好不好主要看饭量。我妈总带着一种难民思维做饭,以前有个同学元宵来吃汤圆差点噎死,一颗跟包子一样大。她对食物的重视里有种被童年时孤苦无依、颠沛流离训练出来的恐惧,吃饭和做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以不仰仗于人活下去的技能。《请回答》德善妈的同款大手笔就像学习、工作、婚姻都是生存投资,没有实际意义的快乐是不重要的。我35岁前和她关系一直很紧张,几乎聊不到一块儿去。不过我爸妈做饭真的太特么好吃!她揍人的手段和做辣子鸡一样高明(据说二者都得我外婆真传)。我第一次去同学家玩才知道原来有父母不打小孩,原来有父母能把饭做成糠,一时不知该庆幸还是妒忌。这本书里有许多旧照片,是马特记忆里母亲本来的样子:美丽、聪明又有趣,她是邻居小孩最喜欢的大人,能做儿子一辈子忘不了的草莓冰淇淋和焖肉。这样的人就像太阳,在热烈和毒辣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对身边人也是煎熬:我们渴望阳光普照,但没有人能长久站在烈日下。这也是所有不完美的亲密关系让人难过的部分,没有精神病的父母也难免有以爱的名义不可理喻的时候。让人怀疑、想逃走;追溯过去也有他们不得已的难处,最后的最后,只能说句算了。书里说,母亲怀孕时爱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味觉记忆——这是一种很玄妙的连接感。我前半生用尽全力做我妈的反面,到头发现她好和讨厌的部分一直在自己身上。比如小时候我特别讨厌厨房,长大后也喜欢上做饭,因为为找到创造和分享的乐趣。开始饶有兴趣地蹲在我爸旁边看怎么洗猪肺和鲍鱼;发我做的菜给他们看……《甜蜜的悲伤》有一段写着:“你一定要怀着爱意来做饭,用餐的人能在食物中尝出那种感觉。我做饭时像独裁者那样有压力、惴惴不安,我肯定别人也能尝出那种感觉。”我从来没在父母的饭菜里吃出过敷衍。就算吵得掀桌了,辣子鸡端上来还是马上服服帖帖。只需饱腹的话,可以吃得很随便。但几十年把一汤一饭做好吃的人,心里怎么会只有怕饿死的恐惧呢?打包回家的辣子鸡书里的妈妈非常不完美,但她的孩子会永远记住草莓冰淇淋。回忆、爱、人性永远不可能是一种色彩和浓度。我可能是年纪大了,经常想做小时候爱吃的,今年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后尤甚,可能多少有点怕他们走后吃不到了。我妈当然很乐意指导,但怎么做都不太像。人对食物的依恋,除了技巧,更多是爱和时间的把戏。乡愁大概也是这么回事。02ThroughaLife
关于存在的问题??TomHaugomat
??豆瓣评分9.2
??¥
??国内电商
这本是今年买的新书里第二美的绘本。(第二美是因为年中已经说了《Forest》是年度最美,学习郑渊洁老师的严谨)我把它放在床头翻了又翻,有时用来心灵降噪,有时就单纯看看美图,不管怀着什么心情,这本书都可以看上十几二十遍,给人安静又让心跳轻轻停半拍的阅读体验。没有中文版,不过基本算是无字书,每页就两行字标注画面的时间和地点,给小孩看也完全不影响理解。书名叫“ThroughaLife”,这本书就是主人公的一生;through又有“穿过”、“凭借”的意思,翻开第一页你就加入了一个观察的游戏。左边是读者视角:你看到主角在经历的画面;右边却是他视角里的世界。我读第二遍才注意到每页主角都在看向某处,get到这个分镜设计的神奇!他经历过成长、爱情,丧母之痛、为父的狂喜;他仰望过星空、俯瞰过地球、观察鸟和昆虫也送别过爱人的背影。你旁观了他的人生、又成为了他。书里不光没字、连人的表情都看不清,每个画面发生了什么你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想象、脑补他的经历、心情;看很多遍还是能看出新的情绪。人焦躁的时候就去看看星星,一下就知道得失没那么重要。可虽然地球发生的一切爱恨情仇在大气层外什么都看不见,就是那些渺如星尘的琐事让人痴迷、想为之好好活下去。顺便推荐你们去找下作者TomHaugomat的画,让人一看就想存了当屏保;他喜欢用60年代的招贴风格来表现光线和空间,有爱德华·霍普式的疏离感,画面不会超过5种颜色,但道尽宇宙万物的斑斓。03《内在动机》
关于“我为什么很焦虑”的问题??爱德华·L.德西
??豆瓣8.4
??¥45
??国内电商
今年全民都在聊“内卷”、“鸡娃”,我前阵子和一个朋友见面,聊起一个很chill的女朋友怎么变成小孩一岁不到就焦虑要花多少钱铺路才能让他以后平步青云进藤校的北京妈妈。这本书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