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双十一已经过去
可“买买买”的热潮仍未消退
各种优惠依旧继续
满减40!
限时促销!
满两件打七折!
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有人就开玩笑说:
“要是生在古代就好了,没这么多购物节就不会月月‘剁手’。”
然而……小历想说的是……
买买买可不是咱们现代人的专利
老祖宗们“剁起手来”也毫不含糊!
古代没有淘宝、京东这些购物平台
没有“双十一”、“六一八”这种限时促销节
但这并不妨碍古人对买买买的执着
古人的“淘宝”叫“集市”
古人的五大购物节足够他们狂欢一整年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说文》里讲:“买,市也。”还记得你曾经熟背的文言文《木兰辞》中有这样一句关于买买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古人的“淘宝”确实是有地可寻的。
所谓市、集、墟、场、街等,其实都是古代的商品交易场所,如果放到现代的互联网,就得叫平台了。由于古代商业经济不发达,商品流通很慢,古人要想买个东西,只能去“集市”,也就是在每个月指定的日子,附近的人们自发形成的一种交易。
古人不仅有综合性的大型市集,还有细分别类的节令市集。如《成都古今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赶集的人,无论商贩还是买家,都要“赶早集”,路程远的,半夜就得起来。每到逢年过节,集市交易就特别火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购物节。那么,接下来就和小历一起来看看古代有哪些购物节吧!
春节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宋代《东京梦华录·十二月》曾记载汴京人民置办年货的场景:“近年岁,市井皆买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由此可见,古人过年,新衣服、贴在家门口的春联、庆祝用的鞭炮、焰火,还有供奉的各种神像等等都需要在赶年集的时候购买。这种每年农历腊月才出现,专为出售年货而举办的集市,叫做“腊月集”。
除常规的食物、祭祀用品等,一些书香大户里还会买些高雅的东西,在清朝沈太俟的《春明采风志》中就记载,“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元宵节
▲明《上元灯彩图》
元宵的购物节也叫“灯市”,因为大家的购物目标很明确——花灯!古人是这样形容灯市的:“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据记载,明朝时北京的灯节从正月初八上灯到十七落灯,共十天。那时老北京的灯市口是购物、观灯之所。这十天,从傍晚到天明,灯市口里灯火齐明,各种纱灯、纸灯、玻璃灯、明角灯、通草灯、走马灯等高挂于街市,争奇斗艳,在放灯的同时,还有杂耍百戏“走街”的欢庆活动。
当然,虽说“灯市”主要以卖花灯为主,但与此同时还有人说书、办画展、卖瓷器、弹乐器等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元宵》说到:“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清明节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在热闹程度上,能和元宵节有得一拼的就是寒食清明“黄金周”了。为什么叫黄金周呢?因为寒食节刚好在清明节之前,两个节日连在一起过,寒食扫墓、禁火,清明踏青、取新火,这一套下来,正好七天左右。唐代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不再区分得那么清楚,最终,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了,扫墓也成了清明节独有的习俗。
那么,问题来了,这跟买买买有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含有祛病消灾意味的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那么多高楼大厦,随随便便找块空地就可以放风筝,白天放了不过瘾,晚上还可以接着放。因此,一到清明节,大大小小的风筝就在集市中铺展开来,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
七夕节
▲明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卷
七夕,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而是乞巧节。即古代的姑娘们穿上新买的衣服,将自己亲手做的小玩意儿或好吃的瓜果摆出去卖,向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成为心灵手巧的贤惠女子。由于穿线乞巧的多为女性,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七夕是姑娘、妇女们的节日。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七夕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为了一场商业盛会。每逢七夕,笙歌鼎沸,城里车马来往不绝,到处都是衣着华丽的人们。据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描述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也就是说七夕时节的乞巧市,人多得连车马都过不去,可见自古以来,女性就是购物的主流。
当时的乞巧市上还卖有一种风靡社会的叫“磨喝乐”的小玩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新奇的小玩意,像是黄腊做成的小动物,被叫做“谷板”的农村小模型等等。
孩子们会在七夕期间成群结队上街玩耍,在嘈杂闹市里嬉笑打闹,在勾栏瓦肆前目不转睛。人们都说七夕是姑娘、妇女们的节日,要小历说,七夕更是孩子们的节日。
中元节
▲中元节“庙普”
古代的中元节,可不像我们今天那么清净。“中元月上九衢明”,中元节前后到处灯火通明,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各地都会举行斋会,唐代甚至将中元节设置成“法定小长假”,放假三天。在节日前几天,商贩们会背着架子,到处转悠出售祭祀用的冥器。在集市中,有许多卖果食,种生之类的物品,勾栏瓦肆中艺人在表演杂剧,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中元节的一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东京汴梁的中元购物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可见当时的购物狂欢情景一点也不比现代逊色。
购物和消费不仅是现代经济与休闲活动潮流
更是长久以来人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
从古至今
人们在盛大节日里买买买的热情丝毫不减
购物,犒劳着人们对过去的辛勤付出
而节日则是诉说着对前人的思念,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其实不论春节元宵七夕还是清明中元
又或是我们今天的双十一
承载着的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文化和值得我们传承的精神
但是小历还是要提醒大家
消费需理智,不做“剁手人”!
参考文献资料
百度百科清明节
刘长温《民俗中元节》
中国网《春节的习俗》
豆敏《宋代都城元宵节习俗初探》
金陵小岱《文萃报·周五版》年第46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细数中国历代七夕节的风俗活动》
封面
杨欣
编辑
吴自晴
审核
钟佩文、高成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