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初识中国古籍著作之浩瀚

90年代作者(左一)与同事鉴定标本

年3月,《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问世了。适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八十年的日子,给所庆凭添一份厚礼。

中华大典编撰项目于年启动,这是一部涵盖多个门类多个学科的巨著,含24个典,近百个分典。由吴征镒先生主编的生物典分《动物分典》和《植物分典》。《植物分典》也是吴先生主持编纂,于年启动。启动仪式上聚集了好多位年长的先生,气氛活跃,情绪欢快,对这项陌生而全新的工作都充满了期待。我出于一种对新工作的好奇,并且也想,与其单纯在家养老,不如走出家门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于是也饶有兴趣地加入到编典的队伍里。

开始工作以后,问题不少,首先是古书读得太少古文基础太差,常常遇到不认识的古字,文献又都是没有标点的竖排繁体,古字不认识,语句读不通,断句就出错。毫不夸张地说,编典的全过程就是自我学习和向同事们学习,边做边学的过程。

编纂《植物分典》,上溯到秦代之前、后续至清末年止,查阅这两千多年间,先民们对植物积累的文献,作出通古贯今的考证。所以,资料的收集和占有无疑是第一位的。各位老、中、青先生们在编典时常会碰到某种植物古、今认识不一致的棘手问题,就需要遍查资料以资推敲,求得考据的真实性。用我自己的一例来解释:我做过植物志旋花科,有属Erycibe,中文属名自年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载用”丁公藤”以后,诸本志书以至年出版的FloraofChinaVol.16.一直沿用此名,属名丁公藤是据丁公藤ErycibeobtusifoliaBenth.这个种名,这个种名的出处是《南史》,直至年我才在科学院图书馆看到了唐代李延寿撰《南史》列传里的载文,是有丁公藤三字,但内容却是一则寓意孝道的传说,和今日的Erycibe沾不上边,我又收集到南朝梁、宋、明、清载有丁公藤的文献,可以判断古之丁公藤不是今之旋花科植物,像是胡椒科植物,我请教了雷立公博士,他确定是胡椒科的南藤(宋·《本草图经》)Peperwallichii(Miq.)Hand-Maz.。那么Erycibe的属名必需要改,建议用年出版的《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第一集)用过的属名”麻辣仔藤属”,取代丁公藤属。《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是编典所需资料的重要来源。这两部书都不是著作,是目前为止最浩大的丛书,丛书就是将各种著作汇编成集的集群式图书。据史学家陈垣年对文津阁《四库全书》所作的统计,收入书种,另有存目种;据华立著《四库全书纵横谈》记载,四库收书种,7万9千余卷,3万6千余册。《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由总纂官纪昀(纪晓岚,人称清代第一才子)等多位高官、学者编纂,人抄写,耗时15年。后又经过两次补遗,到嘉庆九年(年)历经33年才告竣。乾隆皇帝先后下旨抄了7部,北四南三,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东北盛京(沈阳)文溯阁、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澜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和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文源阁藏本于八国联军入侵时被焚,文汇阁和文宗阁都在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

“四库”,就是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加以收藏,早在西晋时期(公元-年)就有这种图书分类法:

经,被尊崇为典范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史,指记载过去事迹的历史典籍。

子,是对秦代以来,诸子百家著作的总称。

集,指汇集许多单篇著作而成的书。

这四部之下又分”类”、”属”,有44类65属。人们需要什么文献就从这些类别去找。我们编典所需资料主要在经部小学类、诗类;史部地理类;子部农家类、医家类、杂家类、谱录类等等。拥有这么巨大丛书(均为影印本)的单位是不多的,一般图书馆见不到。专门去读《四库全书》的人也不多见。有人这么调侃:你要有足够大的房子,你要身体十分好,要活得够久,要够有耐心。

我们编分典,不可能有条件人人外出去查阅纸质版的《四库全书》,感谢信息时代,感谢电子技术,更要感谢杨云珊,为我们每个老的都装上了迪志文化出版社做出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并且耐耐心心地包教包会,我们就老老实实当了一回小学生。这个电子版对于完成编典工作是功德无量了。

虽说是全书,其实并不全。清政府在征集图书及修纂过程中,凡认为对金、元、清代有诋诲、侮辱的内容,或修改或删除或禁毁,禁毁书籍大约种。清代末年以后,不断有学者提议续纂前书,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终于出了《续修四库全书》。续修的编纂历时8年,重点普查北图、院图、北大图,以及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湖北、南京、浙江、复旦等11家图书馆,并参照《中国古籍总目》等,收入《四库全书》之后,迄止年的著述,入选的书是严加审慎的。全书本,收书种,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两部丛书的编成,年以前的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基本齐全。

已述的两部大型丛书外,还可从另类丛书了解中国古书之丰。举例:《古今图书集成》,全书1万卷,目录40卷,是康熙年间编辑的大型类书。我们编典时必用的两大本《草木典》(卷),就是《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中的一部分。-年,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是上世纪著名的大型丛书。-年的《四部丛刊》,收入古籍中的必读书必备书多册。

历代古籍里各种植物的记载,是我们编典首要查阅收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的是植物在历史上的地理分布和被应用的区域。年,在吴征镒先生的指导下,植物分典拟新增〔分布〕这一纬目,年经大典办同意后增设。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在历代地方志里,而我们没有。-年,就当时人员一一考虑,各有各出不去的原因,分典办公室只好派武素功和我,三次去北京,目标是去科学院图书馆(年确定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收集方志资料,目的是把资料收回以提供全体编典人员共享。

年,我们第一次走进院图5楼的书库排又一排、满满地竖放着地方志,一排又一排竖放着本《四库全书》,本《续修四库全书》还有好多书架的各类古书。面对这一大屋子的书,禁不住望而生畏起来,这么多的书怎么查怎么收啊,仅仅院图就有这么多,还有国图,不一而足。于是,武素功和我真不敢怠工,从早晨到闭馆,从周末到周末,全力以赴地查收。并不是每一本方志都有我们需要的,但是每一本方志都是必需要查阅的,方知取舍。最终我们查收了《宋元方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稀见中国地方志彙刊》、《中国边疆丛书》、《中国方志丛书》等28种方志,约本,院图所藏基本查完,带回资料页。感谢康珠永初,把这些武素功和我都不知道怎样整理归类的单篇资料,做成可用于分典检索的材料。同时,查阅了续修四库的经部、史部、子部约本,都是一部部的书,能查阅但不可能复印,只好带回信息汇报给大家。院图所藏旧时方志丛书有两种最重要:一种是《中国地方志集成》,有本册,由江苏古籍出版社等四家影印出版,6年以后又出版了11本府县志,我们去时院图还没来得及购买,就没见到。另一种《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制作,本。这两种方志收载的内容覆盖了中国版图的各个地方。年12月的一次分典会上,明确了收方志的工作要善始善终,把院图资料收回就告一段落,其他地方如国图因我们经费不足就作罢了。其实,这个决定并不全归究于经费,而是地方志实在是太多了,年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一书收载至年,各级方志共有种,11万余卷,这么浩繁的方志,无论经费、人力、时间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没完没了地查下去。

在我国古籍文化中,地方志占有独具一格的位置,它们是全方位地记录乡镇、县、府、州、郡各自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著作。方志的起源研究,专家学者们常提出的是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战国时的《禹贡》、《周官(即周礼)》,汉时的《三秦记》,袁康的《越绝书》,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等,所以中国方志的起源是多元的。这样算起来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方志在宋、元、明代由定型到兴盛,清代大盛,有种。我们查阅的各地方志,纪事差不多有约定俗成的要目,通常是沿革、疆域、面积、山川、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户口、贡赋、物产、田地、税粮、风俗、人物、学校、寺观、祥异、艺文、金石、古迹等。翻开每一本方志,我们都要浏览一下全书,找出我们需要的内容。以前,在我记忆里的古书只有数得清的几本

然而参加了七、八年的编典,浅尝辄止,也仅仅是接触到古籍书的一点皮毛,管见所及,仅仅知道了一点中国文化遗产之丰厚,古籍著述之博大。古老的中华民族蕴育有无尽的精华,是普通人穷一生精力在某个方面也不一定消化得了的。现在,有点读懂了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教诲了。我想,如果把至今世界的知识喻作海洋,有人一生中能从中取出一滴水就算是有成就的人了吧。

《植物分典》一套4册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编纂工作总结会

文章摘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80周年纪念文集

责任编辑:康珠永初

方瑞征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康复诊疗标准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yj/1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