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子[1](ChēQiánZǐ)是大车前、车前、平车前、海滨车前、长叶车前的别称;药用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可以除去杂质。药用别称:车前草、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生用或盐水炙用。主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山区平地均可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本品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功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为常用药材。
品种分类
大车前
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6~10cm,宽3~6cm,先端圆钝,基部圆或宽楔形;叶柄基部常扩大成鞘状。穗状花序长3~10cm,花排列紧密。种子7~15颗,黑色。生于路边、沟旁、田边潮湿处。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河北、辽宁、山西、四川等地。此外,黑龙江、内蒙古、吉林、青海、山东等地亦产。销华北、东北、西北各地。
平车前
多年生草本,具直根。叶全部为根生;具长柄,长为叶片1/3或更短,基部扩大;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11厘米,宽2~4厘米。花茎高10~30厘米;穗状花序长为花茎1/3~1/2;花冠裂片先端2浅裂;蒴果周裂。种子4~5。花期5~9月。果期6~10月。余与车前同。生长在山野、路旁、田埂及河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
古籍中的车前子
①《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
②《本草经集注》:“主虚劳。”
③《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明目疗赤痛。”
④《药性论》:“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⑤《日华子本草》:“通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下气。”
⑥《医学启源》:“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⑦《滇南本草》:“消上焦火热,止水泻。”
⑧《纲目》:“止暑湿泻痢。”
⑨《雷公炮制药性解》:“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亦白带浊,血闭难产。”
⑩《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利尿。”
⑾《山东中药》:“敷湿疮、脓泡疮、小儿头疮。”
饮片
车前子除去杂质。
同药材。
盐车前子取净车前子,照盐水炙法(通则)炒至起爆裂声时,喷酒盐水,炒干。
本品形如车前子,表面黑褐色。气微香,味微咸。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0.0%。
总灰分同药材,不得过9.0%。酸不溶性灰分同药材,不得过3.0%。膨胀度取本品1g,称定重量,照膨胀度测定法(通则)测定,应不低于3.0。
同药材,含京尼平苷酸(C16H2O10)不得少于0.40%,毛蕊花糖苷(C20H3O3)不得少于0.30%。
同药材。
甘,寒。归肝、肾、肺、小肠
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用于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9~15g,包煎。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回复关键字获取往期文章:
一枝黄花
丁公藤
丁香
人工牛黄
人参
八角茴香
人参叶
儿茶
九里香
九香虫
刀豆
三七
三白草
三棱
三颗针
干姜
炮姜
干漆
土木香
土贝母
土荆皮
土茯苓
土鳖虫
大叶紫珠
大血藤
大豆黄卷
大皂角
大青叶
大青盐
大枣
大黄
大蒜
大蓟
大蓟炭
大腹皮
山麦冬
山豆根
山茱萸
山药
山柰
山香圆叶
山银花
山楂
山楂叶
山慈菇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金子
川木香
传射干
广枣
广金钱草
广藿香
女贞子
小叶莲
小驳骨
小茴香
小通草
小蓟
飞扬草
马齿笕
马勃
马钱子
马兜铃
马鞭草
王不留行
天山雪莲
天仙子
天仙藤
天冬
天花粉
天竺黄
天南星
天麻
天然冰片
云芝
木瓜
木芙蓉叶
木香
木贼
木通
木棉花
木蝴蝶
木憋子
五加皮
五味子
太子参
车前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