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释]
(1)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
(2)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
(3)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2、用药禁忌—“十九畏”配伍禁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顾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注释]
硫黄畏朴硝(包括芒硝、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包括巴豆霜)畏牵牛子(包括黑丑、白丑),丁香(包括母丁香)畏郁金,川乌(包括附子)、草乌畏犀角,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3、用药禁忌—妊娠禁用药
禁用药:丁公藤、三棱、干漆、土鳖虫、大皂角、千金子、千金子霜、川乌、马钱子、马钱子粉、马兜铃、天山雪莲、天仙子、天仙藤、巴豆、巴豆霜、水蛭、甘遂、朱砂、全蝎、红大戟、红粉、芫花、两头尖、阿魏、附子、京大戟、闹羊花、草乌、牵牛子、轻粉、洋金花、莪术、猪牙皂、商陆、斑蝥、雄黄、黑种草子(维药)、蜈蚣、罂粟壳、麝香。
4、用药禁忌—妊娠慎用药
慎用药:人工牛黄、三七、大黄、川牛膝、制川乌、小驳骨、飞扬草、王不留行、天花粉、天南星、制天南星、天然冰片(右旋龙脑)、木鳖子、牛黄、牛膝、片姜黄、艾片(左旋龙脑)、白附子、玄明粉、芒硝、西红花、肉桂、华山参、冰片(合成龙脑)、红花、芦荟、苏木、牡丹皮、体外培育牛黄、皂矾、没药、附子、苦楝皮、郁李仁、虎杖、金铁锁、乳香、卷柏、制草乌、草乌叶、枳壳、枳实、禹州漏芦、禹余粮、急性子、穿山甲、桂枝、桃仁、凌霄花、益母草、通草、黄蜀葵花、常山、硫黄、番泻叶、蒲黄、漏芦、赭石、薏苡仁、瞿麦、蟾酥。
饮片斗谱编排基本原则
1、配伍应用的放一个斗
麻黄、桂枝;酸枣仁、远志;射干、北豆根;党参、黄芪;桃仁、红花;陈皮、青皮;板蓝根、大青叶;杜仲、续断;山药、薏苡仁;泽泻、猪苓;辛夷、苍耳子;火麻仁、郁李仁。
2、常用药放中上层
黄芪、党参与甘草;当归、白芍与川芎;麦冬、天冬与北沙参;肉苁蓉、巴戟天与补骨脂;金银花、连翘与板蓝根;防风、荆芥与白芷;柴胡、葛根与升麻;砂仁、豆蔻与木香;黄芩、黄连与黄柏;厚朴、香附与延胡索;焦麦芽、焦山楂与焦神曲;酸枣仁、远志与柏子仁;苦杏仁、桔梗与桑白皮;天麻、钩藤与蒺藜;陈皮、枳壳与枳实;附子、干姜与肉桂;山药、泽泻与牡丹皮等。
3、“药对”放一个斗
羌活、独活;苍术、白术;麦冬、天冬;川乌、草乌;知母、浙(川)贝母;蒲公英、紫花地丁;萹蓄、瞿麦;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小茴香、橘核。
4、药性相似的放一个斗
金银花、连翘;知母、黄柏;龟甲、鳖甲;桔梗、前胡;防风、荆芥。
5.炮制品放一个斗
生栀子、炒栀子;生大黄、制大黄;生黄芪、炙黄芪。
6.质轻量少的放高层
月季花、白梅花与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与厚朴花;地骨皮、千年健与五加皮;络石藤、青风藤与海风藤;密蒙花、谷精草与木贼草等。
7.质重的和易造成污染的放下层
磁石、赭石与紫石英;龙骨、龙齿与牡蛎;石决明、珍珠母与瓦楞子;石膏、寒水石与海蛤壳;藕节炭、茅根炭与地榆炭;大黄炭、黄芩炭与黄柏炭;艾炭、棕榈炭与蒲黄炭等。
8.质松量大的放大斗
茅根与芦根;茵陈与金钱草;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灯心草与通草;竹茹与丝瓜络;薄荷与桑叶;荷叶与荷梗。
饮片的处方应付
1、处方应付:指调剂人员根据医师处方的要求,选用符合规格标准的药物,进行处方调配。处方应付一般包括中药别名和并开药应付、中药炮制品应付。
2、常见的处方应付实例
(1)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清炒品,如紫苏子、莱菔子、谷芽、麦芽、王不留行、酸枣仁、蔓荆子、苍耳子、牛蒡子、白芥子等。
(2)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麸炒品,如僵蚕、白术、枳壳等。
(3)处方直接写药名(或制),需调配炮制品,如草乌(水制)、川乌(水制)、天南星(矾制)、附子(炮制)、吴茱萸(甘草水制)、远志(甘草水制去心)、厚朴(姜制)、何首乌等。
(4)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烫制品,如龟甲、鳖甲、穿山甲等。
(5)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煅),需调配煅制品,如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金礞石、青礞石、瓦楞子等。
(6)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炭),需调配炭制品,如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等。
(7)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蜜炙品,如枇杷叶、马兜铃等。
(8)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醋炙品,如延胡索等。
(9)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盐炙品,如补骨脂、益智仁等。
3、处方注明炮制要求的,则按要求调配
(1)处方药名注酒炒,需调配酒炒品,如酒黄芩、酒当归等;处方药名注焦,需调配炒焦品,如焦麦芽、焦谷芽、焦山楂、焦栀子等;处方药名注姜制,需调配姜制品,如姜半夏等;处方药名注霜,需调配霜制品,如柏子仁霜等;处方药名注煨,需调配煨制品,如煨木香等。
(2)有些处方药味虽未注明炮制要求,但药师在审方和调配过程中,对于生品制品同存,或一品多制的药味品种,可根据处方上的中医诊断和方剂(加减方)内容,判断中药的生用制用,并尽可能向处方医师提出建议。
饮片的处方应付中常见的处方应付实例和处方注明炮制要求的内容较易理解,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选择性的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理解记忆。同时欢迎大家报考文都网校的各个班次,这里有执业中药师零基础班、协议通关班和特训通关班,更有专门的答疑平台为大家解决疑惑,助大家一臂之力。
虚实辨证的归纳总结
1、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由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2、实:指邪气过盛,邪气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症状表现有余、亢盛的,属实;表现为不足、虚弱的,属虚。其中声音七夕强者为实,弱者为虚。痛处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舌质苍老为实,胖嫩为虚。脉实有力为实,脉弱无力为虚。
3、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即属此类。这是由于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泛溢肌肤所致。因为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故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而邪实则居其次,就属于虚中夹实的病。
4、由实转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邪气盛,正气不衰,由于误治、失治,病情迁延,虽然邪气渐去,但是人体的正气、脏腑的生理功能已受到损伤,因而疾病的病理变化由实转虚。例如,外感性疾患,疾病初期多属于实,如表寒证或表热证等,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护理失宜,或年高体弱,抗病能力较差,从而病情迁延不愈,正气日损,可逐渐形成肌肉消瘦、纳呆食少、面色不华、气短乏力等肺脾功能衰减之虚象,这是由实转虚。
5、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疗理状态。多由病证失治,或治疗不当,耗伤正气所致。如外感热病中期,由于邪热炽盛,耗气伤津,从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表现为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见症;又兼见口舌干燥,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气阴不足见症。
6、因虚致实:指本为虚证,由于虚久不复,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弱,气、血、津液等运行迟缓和代谢失常,以致形成食积、痰、水湿、瘀血等滞留体内,积聚而成实证。
7、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身属实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虚的现象。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大积大聚之实证,却见神情沉静,身寒肢冷,脉沉伏或迟涩等症脉。若仔细辨别则可以发现,神情虽沉静,但语出则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按之有力;虽然形寒肢冷,但胸腹久按灼手。导致这类似虚之症脉其原因并不是病体虚弱,而是实邪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症脉为假象、古称之为“大实有赢状”。此时治疗仍然应专力攻邪。
8、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实的现象。如素体脾虚、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而痛,脉弦等症脉。若仔细辨别可以发现,腹部胀满,即有时减轻,不似实证的常满不减;虽有腹痛,但喜按;脉虽弦,但重按则无力。导致这类似实之症脉的原因并不是实邪,而是身体虚弱的结果,故亦稳定之为假象。古人所谓“至虚有盛候”,就是指此而言。
加
免费领取公考资料
报名名电话;
-4653551393976张老师
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