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矢量图,作为近距离(0.4m)集合功能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为大部分视光师所熟悉。偏振矢量图是在借助偏振的原理,让双眼在配戴偏振眼镜后可以分别注视左/右眼的目标物,通过大脑的融像功能,将其融合成单一的影像。值得注意的是,偏振矢量图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仅会使用要融像功能,由于双眼注视目标存在视差,因此还会使用立体视功能,也就是会感觉到物体有漂浮感。因此偏振矢量图既可以用来训练融像,也可以用来训练立体视功能。
/1/
融像训练
众所周知,对聚散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视觉训练,其目标是扩大融像范围和提高聚散灵敏度,也就是说,眼位本身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而是通过改变融像性集合以达到代偿眼位的目的。偏振矢量图中,常见的图案包括绳圈图(NO.2)、小丑图(NO.6)和轨道图(NO.5)。虽然每一组图都可以进行融像范围的训练,但也存在区别。其中绳圈图主要用于训练视网膜周边部的融像能力,而小丑图和轨道图则既可以训练周边部的融像能力,又可以训练中央部(即黄斑部)的融像能力。由于周边部的融像能力更容易获得,因此也就决定了在使用偏振矢量图时应按照No.2→NO.6/NO.5的顺序。
表1不同偏振矢量图的训练目标在使用偏振矢量图时,将双眼所看到的目标物向不同的方向调整,就可以起到训练正融像/负融像范围训练的效果。如图:
正融像训练(BO方向)
负融像训练(BI方向)
随着左右眼对应的画片移动,无论是正融像(左眼画片向右移,右眼画片向左移)或是负融像(左眼画片向左移,右眼画片向右移)需求都会不断增加,眼睛也会不断付出相应的融像来维持单一影像。当眼睛的融像全部付出后,就会出现复视(破裂点),此时需要将画片向相反方向移动直至恢复单一影像(恢复点)。通过在破裂点和恢复点之间移动画片,就可以达到训练融像范围的目的。对于近距离的两类集合异常——集合不足和集合过度的患者来说,在训练融像范围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见表1),集合不足的患者正、负融像训练要达到1:1,而集合过度的患者正、负融像训练则要求1:4。表2集合异常患者融像训练比例
对于有显斜的患者,当按照常规方法使用偏振矢量图时,可能会出现画片位于0位时无法融为单一影像,此时可将画片调整至患者的斜位,从而获得初始融像,以此作为训练0位,并不断扩大融像范围,再慢慢地将训练0位移回真正的0位。
/2/
立体视训练利用偏振矢量图所形成的立体效果,也可以用于弱视等患者的立体视康复训练中。
通过绳圈图(NO.2)找到正融像/负融像方向的恢复点,此时绳圈会呈现立体感,正融像方向为移近,负融像方向为远移,然后将其中心对准悬挂的马斯顿球,将球摇摆起来后,使球穿过绳圈,感受球与绳圈的距离。
偏振矢量图作为日常视觉训练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既需要了解其常规使用方法,又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其新的用法,从而位患者提供更多的训练方法,也能够让视光师有更有的利器。
撰稿:邓振媛,校稿:沈园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欢迎分享给朋友或转发朋友圈
有关观点欢迎指正批评,敬请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