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50516/4624567.html
年10月17日,由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于北京服装学院5号楼(综合楼)三层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开幕。展览以女性服装为主线,以反映清代至民国不同时期服饰风格特点和时尚变迁为宗旨,分为“清代汉族女性传统服饰”、“民国女性服饰”、“清代至民国服饰配饰”三个单元,展出服饰三十余件,配饰百余件。
一支绒花一世荣华
“万数簪花满御街”,国人簪花之风由来已久,所用之花有生花与像生花之分。生花即时令鲜花,生花的佩戴应四时而选,可见“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端午茉莉开,每妓须戴三两朵”、“九月九日,登高燕饮簪菊花”之言。
五代女子簪花图王处直墓壁画
像生花即人造花,由绢、丝等材质制作而成,像生花不受花期限制,便于存放,流传更广,常见的品类有:通草花、绢花、绒花等,互有千姿,各有百态。
西夏绢花宁夏贺兰县拜寺沟双塔出土
其“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每逢佳节,男女老少都习惯插上几支绒花,讨个喜庆的彩头。绒花的工艺颇为讲究,先把蚕丝染色,再取极细的铜丝作芯将丝线绞成不同规格的绒条,经修剪、盘制等数道工序方制成各式花卉、鸟虫、吉祥文字等样式。
不同规格的绒条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喜在眼前绒花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花心)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牡丹花瓣)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花叶)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孙悟空花翎)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显微图
绒花用色讲究,主要表现为“润、亮、清”,“润”是指色彩要有渐变,一朵花瓣要用七、八种颜色,从深逐渐到浅,如自然生长一般;
萱草绒花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菊花花心)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亮”是指对比鲜明,梅花花芯用亮黄色,花瓣由白色至浅粉再到紫红色,尽显娇艳浓烈;
梅花绒花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清”就是要确定一个基本色调整,其它配色与之和谐一致。
玲兰绒花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花苞)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花苞)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因习俗、场合和用途不同,绒花又唤作“福花”、“喜花”、“宫花”等。“福花”一词源于老北京庙会“带福还家”的旧俗,民间认为,圣地的鲜花能给人带来好运,香客游山朝拜后,下山时必采山花戴于胸前或头上,以花为福,后因山花采摘过频,不能复生便以手制红绒花代替。
北平的绒花铺子多集中在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一带,每逢到庙会集会之期,制售绒花的摊市遍布庙会各处,供香客之需,人们将精巧别致的绒花插在礼帽或是发髻上,以求诸神垂佑,福自天申。
逛庙会挑绒花老照片
始建于明代的妙峰山庙会“香火最盛,甲于天下”,进香者“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在至年间曾三次前往妙峰山进行考察,共拍摄张庙会活动纪实照片,有山光、有村落、有熙来攘往的市集、也有带福还家的香客。
图片来源:《甘博的摄影集》
图片来源:《甘博的摄影集》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梁实秋《过年》),传统的“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更是少不了绒花的点缀,故而称作“喜花”。
戴绒花老照片
挑选绒花老照片
旧时女子出嫁时头上多带绒花,有双喜、麒麟送子、龙凤等吉祥图案,后又出现了用绒花编织而成的帽子,两边饰以珠穗,下垂及肩,谓之“绒冠”。
龙凤双喜绒花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龙凤双喜绒花细节图
婚嫁绒冠图片来源:电影《骆驼祥子》
绒花质地柔软,色泽鲜艳,不能受压,不能沾水,不能曝晒。卖绒花的商贩常背着四、五层的匣盒走街串巷,匣屉中细细铺上油纸,将绒花层层插放,互不挤压,寻个热闹的街口,将匣屉摊开供人挑选。
图片来源:《京都叫卖图》
售卖绒花老照片
“宫花”是指明清时宫中特供的绒花和绢花的总称,据现存清宫进单记载,乾隆年间,两淮盐政官员就向清廷进贡过扬州“绒翠瑞草宫花对”。
福寿三多绒花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清国胜景并风俗写真帖》
清末民初,绒花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地遍布南北,以北京、南京、扬州制作的绒花最为著名,民间涌现出一众花行、花铺,绒花行业很是兴旺。
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和东安市场的绒花铺独产细作绒花,供应王府勋戚名门巨室宫眷和梨园子弟所需。
图片来源:《百幅京剧人物图》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南京丝织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与之相关的其他丝织行业也日臻繁荣,蚕丝的下脚料就用于绒花的设计制作。南京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被称为“花市大街”,江宁织造局和外地的商人都会来此地采办绒花制品。
扬州绒花行当发迹甚早,老牌绒花作坊“万花春”始创于嘉庆五年,至清代末叶,扬州绒花店仍有五十余家。民国时期,扬州制花中心从湾子街拓展至江都砖桥一带,家家户户做绒花,被称之为扬州的“花窝”。
“竹簏盛来,多少像生花卉……谁家妙手,特把春光游戏”,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文人名士的笔下,绒花被赋予了更多的思绪和情感,它是小明子出家前跟着舅舅去庵里路上所见的新鲜事物(汪曾祺《受戒》);它是新娘阿淑嫁给陌生人和幸福作别时头上的喜花(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它是顺姑求而不得心心惦念的稀罕之物(鲁迅《在酒楼上》)……绒花虽小,却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着世间的悲欢离合。
参考文献:
[1]董静著.绒花[M].重庆:重庆出版社..
[2]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唐鲁孙著.唐鲁孙作品集老古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许凤仪,赵尔俊主编.扬州文史资料-第14集-扬州概览[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5]王露明,万宝宁编著.南京历代非物质文化遗产[M].南京:南京出版社..
[6]林海聪.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以甘博照片为中心的考察(-)[J].民俗研究,(05).
寒来暑往,因疫情防控,校园封闭管理已一年有余。北京服装学院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期间(年6月1日至6月20日),民族服饰博物馆可对外开放,孟夏之际,万物繁茂,同好相聚!
●入校须知:
年6月1日至6月20日,北京服装学院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期间,可持下方电子邀请函并携带身份证,在校南门扫描“北京健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