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提示:点击↑上方“李氏针灸”加,免费订阅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化,继发上、下椎体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供血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四型。以神经根型最为常见,表现为颈肩疼痛,并放射至臂部或手指,颈部活动受限,重者可指麻无力及耳鸣头晕等症。系针灸主要治疗对象。本病以中年男性多见。现代西医学采用非激素类消炎止痛药物、理疗乃至手术等,有一定效果,但尚无特效疗法。
现代以针灸治疗颈椎病,50、60年代文章颇少。至70年代末,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本病才开始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在我国的中医和其他医学刊物上已报道用针灸治疗数千病例。多种穴位刺激法,如电针、温针、隔药饼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针、铍针等等都应用于本病的治疗。国外,如罗马尼亚、日本、美国、荷兰、爱尔兰等国也开展此项工作。国外针灸工作者多用毫针或电针治疗,日本学者还采用过隔姜灸。取穴以颈肩部穴为主,但也用远道穴和阿是穴。据国内外资料统计,针灸对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为了验证疗效,有人以肌电图观察温针对颈椎病的作用,发现随着阳性体征的消失,肌电图静息时的纤颤波、正相波消失,受损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复正常,运动电位电压亦趋向正常,证明效果是确切的。体针(一)取穴主穴:分2组。1、夹脊颈4~7;2、哑1~4、风池、天柱、大椎。配穴: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椎动脉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三阴交、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哑1~4位置:哑1与哑2、哑4均位于督脉上,哑1为第2、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哑2为第3、4颈椎棘突间,哑4为第6、7颈椎棘突间(大椎上1寸)。哑3在哑2旁开05.寸(双侧)。胛缝穴位置:肩胛骨内缘压痛点。(二)治法主穴每次选1组,可轮流选用。其中第1组穴,一般取夹脊颈5~6,如颈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余穴选1~2穴。配穴据不同症型,取2~4穴。夹脊穴操作: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使针感传导。疼痛重者紧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哑1、2、4穴,均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转,哑3进针法同夹脊穴。要求取穴准确,得气后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针感宜由弱到强,逐步获得,不可乱捣猛刺。如针感不满意,可调整方向,如仍无上述针感,则不必强求。缓慢出针,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运针半分钟。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针。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之法。配穴,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其中,胛缝穴进针3~5分,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度正常,但颈部X片显示退行性病变未见明显改善;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劳累后颈部稍有不适,余同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可做轻工作,余同上;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共治例。其中例,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例(44.7%),显效例(29.6%),有效例(23.1%),无效46例(2.6%),总有效率为97.4%。另例,颈肩部疼痛改善率为91.6%,指麻及颈肩关节活动障碍有效率分别为89.5%和94.2%。从总的治疗情况看,以神经根型针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电针(一)取穴主穴:夹脊颈2~7。配穴:养老、天柱、大椎、肾俞、大肠俞、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秩边。(二)治法主穴,根据增生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导,配穴进针得气。平补平泻1分钟,然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连续波,频率~次/分,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疗例,部分配合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3.3~96.4%。拔罐(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风门。配穴:天宗、肩井、肩贞。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二)治法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第二组为竹罐法。每次一组,可交替选用。如仅用主穴疗效不显,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刺络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铍针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过5毫升),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针后加火罐,留罐15分钟,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3~5天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竹罐法: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药水锅内煮2~3分钟,取出并甩尽药水,然后迅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肤,7~10分钟后取下,以出现瘀斑或充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药液制备: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三)疗效评价共治疗例,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及有效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7%。穴位注射(一)取穴主穴:新设、阿是穴、大椎、天宗。配穴:神经根型加天鼎,椎动脉型及交感型加风池。新设穴位置:风池穴直下方,后发际下1.5寸。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二)治法药液:混合注射液(丹参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主穴每次选1穴,据症选1配穴。阿是穴多在颈椎周围,须仔细探找,如能发现条索状或结节性痛点更佳。在注入药液之前,应略作提插,使得气感明显,天鼎穴应使针感到达病臂及手指为佳,然后缓缓注入,每穴任选上述药液一种,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治例,临床痊愈例(,显效例,有效4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3%。如把颈椎病分为3期,第1期为颈椎失稳期,第2期为骨赘刺激期,第3期为骨赘压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挑治(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即反应点。多出现在颈、背部,为党参花样的皮损改变。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边缘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颈椎增生部位更为多见。(二)治法每次选3~4个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2%普鲁卡因局麻,以细三棱针先破表皮,再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挑纤维丝时,针尖宜贴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轻轻把针向上抬起,将纤维丝挑断,挑净。下一次挑时,将上一次挑过露在表皮外的纤维丝头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为一个疗程。注意每次选挑治点时,其中一定要有一个点在颈椎上。(三)疗效评价共治例,结果临床痊愈例,显效38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拔罐加穴位注射(一)取穴主穴:颈部夹脊穴。配穴:风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关、中渚。(二)治法先取主穴,针刺得气后,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对夹脊穴。另选2~3对配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紫为度。留针15分钟。次日,可交叉取2对夹脊穴,分别注入维生素B12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当归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进行,两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月。(三)疗效评价用上述方法治疗例,结果临床痊愈62例,显效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1%。随访60例,随访期为6月~4年,仅1例复发。穴位激光照射(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风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阿是穴位置:病灶区夹脊穴。(二)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可采用以下二法照射。1、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输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离厘米,光斑直径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则用光纤末端贴近皮肤照射。阿是穴亦可以连接光纤的特别针灸针垂直刺入3~5厘米,至有强烈的胀麻感后,再行照射。阿是穴照射,每次10~15分钟;配穴照射5分钟。2、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疗机,在与穴区距离25~30厘米处照射,光斑直径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钟,以有温热感为度。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5~7日。(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例,结果治愈例,显效例,有效44例,无效15例,其总有效率94.7%。===================================================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并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为主,日轻夜重;晚期则以功能障碍来主,外展、外旋及后伸等动作受限最明显。中医学中,本病称“漏肩风”、“肩凝”等,属痹症范畴。多因年老体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经脉痹阻;或跌仆损伤,瘀血留内,气血不行,经筋作用失常而道致本病。针灸治疗肩痛在《针灸甲乙经》、《备急千全要方》、《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现代明确提到肩关节周围炎的针灸治疗首见于年。六十年代报道颇多,但以传统的针刺法为主。近二十年来,几乎各种穴位刺激疗法被用于本病的治疗,诸如刺血、针刺、艾灸、拔罐、穴位激光照射、热针、穴位微波法、电针以及穴位注射等,为提高疗效,还往往将二或三种方法结合运用。目前,针灸及各种穴位刺激法的疗效大致类似,有效率在95%以上。体针(一)取穴主穴:肩髃透极泉,天宗透秉风、肩贞、条口透承山。配穴:曲池、尺泽、肩陵、肩井、合谷、阳陵泉。肩陵穴位置:阴陵泉下8~9分。(二)治法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嘱病人垂曲肘。宜以28号针,长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条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阳陵泉均宜针对侧穴,为提高疗效,可先针此类穴,待明显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肩部,内外旋转、前伸后屈等;然后再针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例,结果痊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11例,其总有效率为97.5%。电针加穴位注射(一)取穴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配穴:条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二)治法以主穴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条口透承山;>30天者,选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气后,再向极泉方向刺入3~4寸,行针2~3分钟,余主穴用常规刺法,然后接通电针仪,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针3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侧条口透承山,针深2.5寸,得气后通电针仪之正极;手握负电极,电针法同上。>30天者,针其余配穴,方法同上。选2穴行穴位注射,药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当归注射液,每穴1毫升。电针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电针、穴注不同日进行。(三)疗效评价共治例,结果痊愈或基本痊愈例,显效45例,有效4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6%。穴位激光照射(一)取穴:主穴:肩内陵、曲池、阿是穴。配穴:肩贞、肩髃、天宗、臂(骨需)。肩内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纹端与肩髃连线中点。(二)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仪照射,输出功率为7毫瓦,波长埃,光斑直径4毫米,治疗面积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离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钟,痛点可8~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3~5日。(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例,结果,痊愈95例,显效50例,有效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3%。拔罐(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肩部压痛点(下同)。(二)治法首先在患肩上进行按压,找到压痛点,在最明显的一处用三棱针或铍针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针。如此上、下、左、右,进行点刺,共5针,呈梅花状,范围以稍大于罐具口径为宜,点刺处则应血出如珠。如痛点较分散,每次刺络2~3个痛点。用闪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钟,拔出1~3毫升血为度。去罐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并行被动活动5~10分钟,每隔2~4日一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患者平时加强功能锻练。(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例,结果痊愈例,显效54例,有效3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3.5%。刺血(一)取穴主穴:尺泽、曲池、曲泽。配穴:肩贞、肩髎、肩内陵、阿是穴。(二)治法主穴每次仅取一穴,配穴据症酌取,均为患侧。先在穴位及其周围仔细寻找有瘀血现象之静脉,然后用消毒三棱针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后拔罐5分钟。每10~20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治30例,经1~3次治疗,痊愈28例,显效2例,总愈显率达%。耳针(一)取穴主穴:肩、锁骨、神门、肩关节。配穴:肝、脾、皮质下。肩关节穴位置:在肩穴与锁骨穴之间。(二)治法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点或阳性反应物后,用5分普通毫针快速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手法,中强度刺激,约持续半至1分钟。在运用手法的过程中,令病人适量活动患肩。疼痛较剧烈者,肩或肩关节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毫针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78例,结果临床痊愈37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94.4%。割治(一)取穴主穴:阿是穴。(二)治法以左手食指、中指绷紧阿是穴,右手持锋钩针迅剌入皮下组织,病人有酸、麻、胀感时停止进针,然后上下提动针柄,钩割数下,出针。加拔火罐,10~15分钟。每周2次,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三)疗效评价共以上法治60例,痊愈56例,显效4例,有效率为%。===================================================
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侧疼痛综合症,俗称网球肘。以肘关节外侧疼痛,用力握拳及前臂作旋前伸肘动作(如绞毛巾、扫地等)时可加重,局部有多处压痛,而外观无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学中伤筋、肘痛等范畴。认为系由肘部外伤或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凝滞,络脉瘀阻而发为本病。在古籍中,有关肘痛的针灸治疗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等,针对不同肘痛症候处以不同的穴方。《针灸大成》称为肘劳,处方用穴更趋成熟。现代针灸治疗本病,五、六十年代临床资料不多。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多病例观察逐渐增加。在穴位刺激方法上,早期或针或灸,较为单一,近年来不仅多种穴位剌激法被用于本病,且提倡综合互补,或针刺与灸治结合,或刺血加拔罐,意在疏通局部气血,使疗效有所提高。纵观各家报道,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约在90%以上。体针(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手三里、尺泽。阿是穴位置:有二穴点:一为肱骨外上髁前缘凹陷处;一为肱骨外上髁髁体后缘凹陷处。(二)治法阿是穴每次二点均取,前者以1寸毫针成90度角直刺;后者,则从肱骨外上髁髁体正中针向腕背部,以45度角刺向髁体后缘凹陷处。如前臂旋前受限加手三里,旋后受限加尺泽。常规针法。针刺得气后,用泻法运针1分钟,留针20~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亦可通以电针仪,用密波,频率30赫兹,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治例,结果痊愈62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0%。穴位埋针(一)取穴主穴:阿是穴、小海。配穴:曲池、手三里。阿是穴位置:为肱骨外上髁之压痛点(下同)。(二)治法一般仅取主穴,效不佳时加配穴。主穴消毒后,分别将皮内针刺入皮肤,进针后与皮面平行推进,直至针体全部进入皮内,然后用胶布固定。令患者活动患肢,以无任何不适为宜。曲池、手三里,以普通毫针刺入后,于针柄套一寸长左右的艾段,点燃,施温针灸20分钟。皮内针3~5日更换1次,3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治78例,结果痊愈46例,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2%。硫磺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二)治法患者取正坐位,将患侧肘关节搁于桌上,反覆按压肱骨外上髁处,找到最痛点,以龙胆紫作一标记。然后按部位大小选择硫磺结晶颗粒(系采用高压消毒过的结晶,加工成碎米粒大小),置于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后,迅速用橡皮揿灭,要求施术部位不起泡,感到刺痛为原则。一般仅治1次,如不愈,可隔3天后再按原法灸1次。在治疗当天,切勿下水,以防感染。(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疗例,89例痊愈,例显效,18例无效,其总有效率为92.3%。艾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太溪。(二)治法分隔药灸和隔饼灸。可任选一法。1、隔药灸:灸药制备。麝香1克,樟脑10克,血竭、儿茶、川乌、草乌各3克,共为细末,贮瓶备用。用面粉加水搓成线绳状面条,于阿是穴四周绕成直径为1.5厘米之圆圈,将上述药末铺于圈内约3~4分厚。再将纯艾卷剪成1.5厘米长之艾段(艾炷),置于药未上点燃,以能耐受为度,如过分灼烫,可用镊子夹去,另易1炷,灸3壮。太溪穴,用米粒大纯艾炷作直接无瘢痕灸,亦灸3壮。上法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2、隔饼灸:灸饼制备:以白附子、生川乌、乳香、细辛、没药等研末,加赋形剂制成直径3厘米、高1厘米之药饼,饼上穿刺10数孔。患者正坐伏案,屈肘、前臂内收暴露阿是穴,将灸饼中心置于最痛处。将纯艾制成的底面直径2.5厘米、高1.5厘米的圆锥或圆柱状艾炷放在饼上,点燃施灸。灸治过程,患者初感温热,至热不可耐(约灸后3分钟),可将饼夹起,下垫适量药棉(以缓减热量),再将灸饼放上,艾炷燃完,随着热量徐减,分两次将所垫药棉减去。灸后皮肤可出现深红晕,局部留有色素沉着或起小水泡。如有水泡可涂以龙胆紫用小块消毒敷料包札,4~5天可结痂脱落,不留瘢痕。一般2~3天(如起水疱可5~6天)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三)疗效评价共治71例,其中隔药灸50例,痊愈32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0%[4];隔饼灸21例,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皮肤针(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手三里、曲池、少海。(二)治法每次取主穴和一个配穴,先用拇指在所取之穴位上进行按揉片刻,以七星针扣刺,先用轻刺激手法,待局部有酸胀感后,加重手法,直至局部渗出大小不等之血珠,叩刺面积为直径1厘米左右。揩净血迹,以艾条在局部作回旋灸,约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35例,结果痊愈27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复发再治疗仍有效果。穴位注射(一)取穴主穴:曲池、阿是穴。(二)治法药液:强的松龙25毫克加1~2%普鲁卡因注射液1~4毫升,摇匀。每次任取一主穴。用注射器抽吸后,从曲池进针0·7~1·5寸,针尖斜向肱骨外上髁,用提插手法,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注入。亦可直剌入阿是穴,针头深剌至筋节(伸腕肌起始部),推入药液。出针后,活动肘关节2分钟。6日1次,3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治例,结果,治愈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7%。温针(一)取穴主穴:阿是穴、手三里。配穴:曲池、外关、尺泽、少海。(二)治法主穴每次均取,疼痛在肘外侧加曲池、外关;向肘内侧放射者,加另外二穴。以30号1。5~2寸毫针,快速剌入,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将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的两个艾垫和灸头套在二主穴的针柄上施灸,温度调为40~50度C。均留针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治50例,痊愈3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弘扬中医文化弘扬中医针灸文化服务好每一位有缘人
尊重知识!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木兰围场(李氏针灸)
本诊所治疗疾病下此图放大观看
更多治疗详情请咨询李大夫。
李氏中医五行针灸诊所00
医师:李艳来
对面李氏中医五行针灸诊所
欢迎我的公众平台,好的东西,分享后众人说好才叫好,欢迎转发正能量。
订阅号搜索李氏针灸即可添加,拜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云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