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bdfyy/zjft/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又称Buerger病,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多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病因和病理
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相关因素可归纳为两方面:①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②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索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其中,主动或被动吸烟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烟碱能使血管收缩,烟草浸出液可致实验动物动脉发生炎性病变。在病人的血清中有抗核抗体存在,罹患动脉中发现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及C3复合物,提示免疫功能紊乱与本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本病的病理过程有如下特征:
①通常始于动脉,然后累及静脉,由远端向近端进展,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
②活动期为受累动静脉管壁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③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动脉周围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静脉和神经。
④虽有侧支循环逐渐建立,但不足以代偿,因而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多次发作后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主要临床表现:
①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苍白或发绀。
②患肢感觉异常及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刺激末梢神经,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
③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改变。严重缺血者,患肢末端出现缺血性溃疡或坏疽。
④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⑤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复发性游走性浅静脉炎。
检查和诊断
临床诊断要点:
①大多数病人为青壮年男性,多数有吸烟嗜好;
②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症状;
③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
④患肢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⑤一般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易致动脉硬化的因素。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均适用于本病。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患肢中、小动脉多节段狭窄或闭塞是本病的典型x线征象。最常累及小腿的3支主干动脉(胫前、胫后及腓动脉),或其中1~2支,后期可以波及胴动脉和股动脉。动脉滋养血管显影,形如细弹簧状,沿闭塞动脉延伸,是重要的侧支动脉,也是本病的特殊征象。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分期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相同,两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如表45-1。同样需与非血管疾病引起的下肢疼痛及其他动脉疾病作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
处理原则应该着重于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增进下肢血液循环。
1.一般疗法严格戒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疼痛严重者,可用止痛剂及镇静剂,慎用易成瘾的药物。患肢应进行适度锻炼,以促使侧支循环建立。
2.非手术治疗除了选用抗血小板聚集与扩张血管药物高压氧舱治疗外,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予以治疗。
3.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增加肢体血供,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时,可施行旁路转流术。例如仅腘动脉阻塞,可作股-胫动脉旁路转流术;小腿主干动脉阻塞,而远侧尚有开放的管腔时,可选择股、腘-远端胫(腓)动脉旁路转流术。鉴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不能施行上述手术时,尚可选用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或大网膜移植术、动静脉转流术,或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部分病人有一定疗效。已有肢体远端缺血性溃疡或坏疽时,应积极处理创面,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组织已发生不可逆坏死时,应考虑不同平面的截肢术。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妇产科学急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