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是中国的泡菜坛子上

北京白癜风医院简介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有人说四川人的贪图享乐来源于他们曲折而痛苦的大移民历史,但我却要责怪它那盆状的地形和糟糕的天气。”

刻板印象中的四川盆地就是一口火锅

好像无论什么顽固的事物

最终都可以在里面染成麻辣的味道

外人看向锅内,要么被那翻腾的红色吓退

要么一头扎进这个火辣的温柔乡

我倒觉得它是一坨粗陋的泡菜坛子

缩在东亚大陆的墙角根里

无论是来自美洲的辣椒还是印度的佛陀

都可以一股脑儿地塞进这个潮湿的容器中

然后发酵出千差万别的味道

长江边的宜宾市民与川西高原的甘孜藏族

拥有着不同的地貌、文化与个体性格

感谢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

剧烈的褶皱运动捏出了这墩坛子的模样

陆台四周高山隆起,然后古湖蒸发

再看向里面时,这个形如信封的容器内

已经装满了除去沙漠海洋的几乎所有地貌风光

四川盆地以西的川西高原

丹巴县葫芦海和道孚县墨石公园

川西贡嘎山与川东御临河海拔相差余米

剧烈的阶梯高差导致了复杂的垂直气候带

自然面貌的不同决定了粮食和神祇的不同

演化出差异多样的人文景观

环绕盆地一周的险川又封印着它们

哪怕是在被强制卷入世界市场之后

山地之间也窖藏着一些未受侵染的古文化

一位老人正在玩「大贰」

这是一种起源于川南的古老游戏

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时代

被群山裹挟的四川是疏远的

但因为长江的滚滚东流

以及历代王朝开辟的驿道

它并非完全与世隔绝

虽然受中原王朝的影响相对微弱

长久以来远离制式化、集权化的政治中心

但作为「避难所」和「偏安之地」

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和国运紧密相连

泸州神臂城,宋蒙战争古战场遗址

南宋残余兵力曾在此抵抗蒙古大军长达34年

它与重庆同为川东屏障,避免了南宋王朝的迅速灭亡

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紫色土

再加上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

「商业肆意生长又少道德礼法」

人们被给予了相对的自由和自足

对于生活和自然的享受

发展了土著和移民的艺术想象力

无论是来自「青莲乡和眉州」的诗歌

还是「奇怪的、不合营造制式」的建筑

安岳木门寺:亭内建塔,亭外建殿

看似木结构的主亭实际为石砌

而跨越多个世纪的多次移民浪潮

又将相对稳定、封闭的文化结构打破

从元初到清末,从战争到和平

以血与泪为背景的「湖广填四川」

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文化大整合

我们熟稔于心的川话腔调和食物味道

大多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形

一些四川地区的质感

更像是短暂地封坛,盖子偶尔会被揭开

外来的食材与本土的酵母相互作用

一起发酵成今天的质感

酸辣可口

软糯绵密

层次丰富

成都合江亭,位于府河与南河的交汇处

有人说它象征爱情,有人说它象征融合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得以高效记录

我们能够通过入蜀云游的大诗人

还有那些拍下黑白胶片的传教士们

回望「四川盆地的发酵过程」

但若是书本残破,文献缺失

遗留的建筑便成了阅读文明的介质

古人敬惜文字,将废纸放在字库塔中焚烧

四川盆地是这一建筑遗存最多的地区

这不是一篇大众的旅游推荐

九寨沟、峨眉山、熊猫基地、乐山大佛

这些久经不衰的旅游景点自然无需赘言

我更想为大家介绍一些门可罗雀的目的地

可能需要驱车数小时才能抵达

可能在被发现之前就已残破不堪

可能并不是一个舒适和理想的旅游地

但我认为

它们都是阅读四川盆地的最好文本

·

·

·

本文图片受版权法保护

若无许可请勿侵权盗用

全文共分上中下三部

上部共字

图文较多,可转发后

躺在沙发上阅读

/上/

-

雾气里的

神仙和鬼怪

/中/

-

后移民时代

的城镇

/下/

-

被折叠的

山川与大河

/上/

雾气里的

神仙和鬼怪

被秦王朝吞并前的巴蜀地区尚巫

在那段万物有灵的混沌时代

川东的巴人崇拜林间的白虎

川西的蜀人则膜拜太阳金乌和月亮蟾蜍

年夏,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一个家庭与一组面具

神秘主义的诞生往往是从

崇拜「大山、大河、灵物」开始的

而这里有着原始宗教产生的几乎所有酵母

光是那遮天蔽日的氤氲雾气

就足以让浪漫的巴蜀先民浮想联翩

白塔,摄于塔公草原

佛头,摄于成都市博物馆

若是在《席德梅尔的文明》的游戏中,「紧邻大山,靠近圣地,被自然奇观环抱」,这绝对会是一块信仰值爆表输出的地皮。

年冬,峨眉山金顶

雪花堆积在了佛像与猕猴身上

公元年——大概是第四十五回合

蜀地成功召唤大预言家

张凌在西蜀鹤鸣山创立了道教

多山多洞穴的天然环境,盛行的黄老思想

加之古蜀国尚鬼巫和神仙方术的遗传

道教的发展在这里如鱼得水

大量宫观在蜀地的山野中出现

纷纷为《道德经》释义作注

年冬,被雨和雾包裹的宜宾真武山

高湿度和封闭地形造成了厚重的云雾

或许早在教派出现之前

道家思想就已经浸润了这片土地

那些川西民居看上去古朴又稚拙

而住在那屋檐下的本地人

个个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暧昧性格

当然他们和你提起「老子」

可能并不是要讲「反者道之动」

成都大慈寺和青羊宫的信众们

不管信什么,摸一摸是通用的

道教并未成为其诞生地的主宰者

历代王朝塑造的制度性宗教此消彼长

翻来覆去无外乎儒道释三家

它们的神话体系、建筑理念、哲学思辨

在漫长的岁月里互相吸收互相转化

深刻地塑造着所有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江油云岩寺是一座佛道融合的庙宇

其飞天藏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道教转轮经藏

中晚唐之后玄、僖二宗入蜀避难

追随他们南下的还有大量文人、工匠和僧侣

这些晚唐难民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思想

将四川唐宋的宗教艺术推向一个巅峰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

巴中、广元、资阳等城市的古老石窟中

见证那段后无来者的唐宋绝唱

绵阳·圣水寺的群雕(现代)

随着明末清初时的移民迁入

四川盆地里的神灵也越来越拥挤

贵州人带来了黑神,江西人带来了许真君

福建人甚至还把海洋女神林默带到了内陆

而浩浩荡荡的湖广移民

则把大禹庙修遍了整个四川盆地

重庆湖广会馆,为湖广籍人士修建

(重庆市位于盆地东部,于年直辖)

移民们以会馆为中心,各祀其神

以至于土著也开始大兴川主庙、梓潼庙

以此捍卫盆地内的本土信仰

在泸州福宝镇仅有的六条街巷里

挤着「三宫八庙」的格局

几乎是清末四川民间信仰的浓缩版本

本土神和外来神和谐共处

官方信仰和民间淫祀共生共存

这些以神灵的名义展开的斗争和内化,塑造了「新四川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川主、梓潼神的本土信仰依然感到迷惑,但也不再如先辈那样眷恋家乡神的庇护,开始变得兼容并蓄。

移民运动后期的宗教活动

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娱乐化倾向

其中农业富足、商业发达的川西平原最甚

迎神赛会更像带有游戏性质的狂欢节

神祀的祭祀也呈现出功利化、商业化趋势

宗教的严肃性在人间歌舞中荡然无存

四川的庙宇里往往设有茶馆

但它们与「禅茶一味」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

这里的人们对于现世的娱乐追求

远远超过了有关宗教的普世理想

其影响深远,在今天也能清晰体会

甘孜塔公寺,藏传佛教萨迦派圣地

阆中巴巴寺,伊斯兰教卡迪林耶派圣地

一些外来神灵未能撼动根深蒂固的传统

仅仅成为了少数人的选择

但它们却在此地留下了圣迹、教堂或庙宇

当然,都是极具本土化的呈现

···

时至今日,蒙昧的时代已经远去,这些「降临人间」的痕迹也不再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能,神灵们陆续离场,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年冬,峨眉山金顶

迷雾中行走的人

年春,芦山县樊敏阙

八尊被斩首的神仙

值得庆幸的是,宗教建筑作为「不可侵犯」的人造物,以更高的概率在时代浪潮中得以幸存。尽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足以让我们一窥先辈们的建造工艺、信仰方式和自我认知。

“……发现石兽是在给地基打桩的时候,其中一根桩还打在了它肚子上……打到这里就打不下去了,挖开一看,是一块大石头。”

——四川省建三技术员车凡英

年,成都天府广场

第二次出土的天府石犀

镇水石犀的出土多少带着都市传说的色彩,每到暴雨天就会有人呼吁把它重新埋回原处——即便在它被埋着的年和年,成都依然发生过严重的洪涝灾害。

自然灾害一直都是塑造信仰的重要因素。自从李冰治水的壮举成功后,川西地区就一直盛行着石犀镇水的传统。

而在川南的丛林中,保护百姓的是另外一种古老的守护神。

作为「老四川」的川南,泸县保留了西南地区诸多的古老习俗和独特的民间信仰,比如兴建「龙桥」的传统。在这一带的田野和溪流之上,现存有百余座各式各样的龙桥,其中最罕见的是建于明代的龙脑桥。

九曲河上的龙脑桥全长54米

为西南地区最常见的梁板桥

它位于泸州至隆昌的古驿道上,被八条巨兽守护已有六百余年时间了。

因为建造工艺十分精湛,且规模巨大,甚至「可与赵州桥和卢沟桥媲美」,连乾隆帝也下圣旨钦命泸州地方官员对它「加以保护」。

在石刻艺术相对冷清的明代

龙脑桥是其中的精品

当地工匠用圆雕和镂空的工艺,在桥墩上描绘出四种存在于神话中的巨大瑞兽,每个脑壳都至少有四吨多重,粗旷却生动——巨物恐惧症患者会说自己「在噩梦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但这些浑厚踏实的神兽并不是卫兵,它们的功能仅仅是面对九曲河的上游以杀水势,保佑洗衣的妇人和玩耍的孩童。

桥墩上的神兽依次为麒麟、白象、四条龙、青狮

龙桥的存在介于「神龛」与「桥梁」之间,乡民们不必为它们焚香鸣钟,更不用像祭祀神祇一样向它们跪拜。它们与当地人的关系极为密切,桥梁至今仍在使用,连接着北岸的山丘和南岸的农田。

人们唯一需要进行的仪式,就是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一代接一代地将桥面慢慢打磨平整。

共生的关系反过来也保护着这座明代古桥,让它活得比桥头曾经存在过的寺庙更久,比那些庄严的神像更久。

它们被乡民们细心地守护着,在九曲河上盘卧,直到长满厚重的青苔。

···

在四川各地的「卡卡角角」我们还发现了下面这些巨大的可爱神兽,造型多古朴憨厚。这些石头做成的守护神不仅仅站在帝王陵墓的神道两侧,也守卫乡民们的道路和家庭。

玄武石刻·泸州

象征着北方的上古神兽,位于泸州神臂城遗址的一户农家院子旁,当地人称之为「蛇盘乌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玄武造像。蛇身的蜿蜒形状被村民们附会为宋蒙战争中的隐秘地道,但它其实建造于真武信仰最繁盛的明代。

厌水石犀·成都

相传为李冰治水所造,但应为秦汉时期的仿制品,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现藏于成都博物馆。曾在年短暂出土,但因体积过大而回填,年再次出土。

石狮子·简阳

在天府机场选址时进行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这头清代巨型石狮神态憨厚可爱,虽然造型古朴雕工平庸,但却是用一整块山石刻成,重约百吨,十分罕见。

汉代石兽·芦山

全国目前仅发现20具汉代石兽,芦山地区占了其中的11具。我们在国保樊敏阙的一处简陋偏房中发现了这些东汉年间的镇墓神兽,它们头部或似虎或似狮或似羊,腹部皆有羽翅。

“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而真正的精神病院里面倒像教堂、寺庙、修道院,极为宁静。”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被征用为病房的九间房

吕楠摄于三台县云台观

三台县的老人们大多都记得这里被征用做精神病院的那段时期,摄影师吕楠也于年在云台观拍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

彼时他医院和学校占用三十余年,神像被严重破坏;但因祸得福的是,残存的建筑外壳躲过了六七十年代的文化浩劫,至今保存完整。

然而一个时代的记忆,可以定义一座精妙的建筑吗?

云台观由明清两个时代的两种风格构成

三合门与圈拱门(明),九间房与灵官殿(清)

在这些荒唐历史之后,它是一座被遗忘的明代皇家道观,从明永乐到万历年间,被崇尚真武大帝的明帝王宗室「赞助修建」。

它同时也是仅次于青城山的四川第二大道观,但却极少还有人提起它。随着川峡四路之一的梓州最终衰落,曾经的车水马龙之地沦为树林和村庄,云台观也变得香客寥寥,面貌都保留在明清时的模样。

反倒清净了,变成了一个理想中的道教圣地。

云台古观的质感极为朴素

多为穿斗式构架,竹编夹泥墙

素朴淡真的美既为「大美至美」

「对南方的印象大概就是这样,瓦片长满青苔,建筑突然开始学会了呼吸」,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发现一位北方游客这样描写她私人印象中的云台观。

确实如此:没有恢弘的形制和夸张的线条,只有大出挑的飞檐在头顶悬浮飘荡;香炉的青烟把古木神像镀上一层厚重的青色,灰瓦之上的绿苔反而是最新鲜的颜色。

倒是「鸟语」「钟鸣」「颂歌」这些微弱的简朴声响,让并不宏伟的建筑变得壮丽起来。

建筑因地制宜顺山势而建,分层筑台

在起起伏伏中绵延数里,灵活地保持着中轴对称

德国建筑师ErnstBoerschmann在一百年前周游中国十二省,考察东方建筑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表达过他对四川宗教建筑的喜爱:

「自然与人类的作品看上去

就好像是一个和谐整体」

竭尽全力融入周围环境,是巴蜀地区古建筑的最大特征。常常是就地取材,用最朴素的材料建造本应富丽堂皇的宗教建筑——这自然与「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密不可分的。

三合门前读书的道士

「书中有鬼怪,背后有神明」

而多山多雾的区域特征,也让「在人间仿建天上宫殿」这件事情变得更加容易起来。

···

向左滑动

云岩寺·江油

佛道合一的寺庙,建于窦圌山三峰之上的窦真殿、鲁班殿、东岳殿仅用铁索相互连接,早年僧人通过铁索行走于三寺之间,十分仙逸。

云岩寺的宋代遗构西配殿,是四川地区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殿中的飞天藏转经轮文化价值巨大。

向左滑动

元极宫·宜宾

位于川南真武山,山中森林覆盖率大,湿度极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在云雾缭绕中高低起伏。大殿为明代遗构,殿内有一八卦形藻井。

向左滑动

青羊宫·成都

位于成都市一环路的闹市,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是道教重要的文化地标。因地处城市平原,其布局按照道教教义而严格中轴对称。

没人能够清晰地说明道教是如何影响本土文化的——是天性浪漫的人塑造建筑,还是轻灵朴素的建筑塑造人?抑或是这山水云雾共同塑造了前两者。

又或者是这两者从最开始的那一刻,就与这山水云雾物化为了一体。

“佛像有大约尺高,寺僧说是中国尺,头颅巨大呈椭圆形……右眼被革命士兵的枪弹打掉了……我让我的两个随从站在大佛头上,我拍了几张佛像头部的照片。”

——JosephCharlesFrancisRock日记

乐山凌云大佛

JosephRock摄于年

当我们谈论起四川的佛像,你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想无论是名气还是体积,乐山大佛永远都排在第一位。

不管是植物学家JosephRock还是21世纪的游客们,人们大多因猎奇而前往岷江江畔仰望大佛。盆地的东部,好像从来都没有进入过我们「仰望」的考虑范畴。

在川东小城安岳(多数人只在超市的柠檬包装上见过这个县名)的丘陵山岩中,隐藏着大大小小十万余身摩崖造像,上世纪的探险家说这里「遍地是菩萨」。

但因为不便的交通,且地处省界的边缘,它长久以来都是旅行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yy/5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