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遗忘的逍遥楼
张迪
逍遥楼进入研究视野,与东西巷有关。我与一群朋友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东西巷的历史时,默默沿着桂林城的历史痕迹走进唐朝,唐朝那座颇具盛名的逍遥楼,不经意间便进视线。开始,只是兴奋。后来,却是层层的惊喜。追溯逍遥楼的历史,或许应该从桂林城的建城史开始。最初的历史桂林城最早的筑建者是一位陕西籍的官员。桂林的历史,不应该忘记这位官员。这位官员就是在民间颇具神话色彩、《西游记》中托塔李天王的原型———首建桂林城李靖。“唐武德四年(62),李靖出任桂州总管之后,便着手营建桂州城。他选取漓江西岸、独秀峰东南,约今解放东路与正阳路交叉,作为筑城的中心,开始了唐代桂州城的第一次营建。李靖此时修筑的桂州城又称衙城、子城,是官署衙门的所在地。”这是《桂林通史》(钟文典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对桂林城最早建筑的记载。李靖(57—),字药师,唐武德四年(62)受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关怀下层百姓,他到州县,访贫问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义,远近欢服”……在桂林期间,还首创桂州城,后称子城,亦称衙城,周三里十八步,高一丈二尺,开腾仙、东江、静江、顺庆四门;修建庆林寺、榕树门,开桂林城池建筑之先河……桂人有感李靖德政,宋绍兴二年(32)于七星山北麓寻源桥畔建李卫公庙祀之。当年的“李卫公庙”,就在如今七星公园附近的六合圩。如今的六合圩,源自宋朝桂林百姓自发前来李卫公庙“祀之”而形成。另外,桂林平乐县三江口的令公庙,传说也是当地百姓为感念李靖的德政而兴建,至今香火旺盛。李靖主政一方,多为百姓利益和当地长远发展考虑,被后世纪念。唐代的桂林,在李靖的治理下,素有“小长安”之称。《全唐诗》中张叔卿的《流桂州诗》一诗的记述就是例证:“莫问苍梧远,而今世路难;胡尘不到处,即是小长安!”历史是公正的。一任官员只要为一座城市真正作过贡献,这座城的百姓会以他们的方式感恩。唐大中年间(公元—)和光启年间(公元—),蔡袭和陈可环各修筑外城和夹城一座,城墙周长达数十公里,城内分政府区、居民区和商业区等。这时的桂林已初具规模。“夹城:从子城西北角二百步北上,抵伏波山,沿江南下,抵子城逍遥楼,周回六七里。……增崇气色,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是桂林城建筑史上最早明确“逍遥楼”在唐代“夹城”上的文献。莫休符,广东开建(今属广东封开)人,唐昭宗光化二年()著有《桂林风土记》。《桂林风土记》应该是桂林最早的“旅游攻略”书,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桂林的“历史细节”,而中国历史历来最缺的恰恰是“细节”。唐代文人墨客笔下的逍遥楼逍遥楼究竟建于何时,现存的文献中均没有确凿说明。由于史学界的缺位,我们只能从唐人的诗词中发现关于逍遥楼起建时间的“蛛丝马迹”。逍遥楼是唐朝官员抵达桂林后必登临之楼,且让我们循着诗人们留下的痕迹去寻找“逍遥楼”的建筑史吧!唐朝最早写逍遥楼的诗人,应该是宋之问。登逍遥楼(唐)宋之问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这是第一首明确在诗中提及“逍遥楼”的唐诗。这首诗写于公元7年,由此推测逍遥楼至少应建于公元7年前,并且此前就叫“逍遥楼”。唐武德四年(62),李靖开始着手建筑桂林城的“子城”。唐大中年间(—),蔡袭修筑桂林城的“外城”。根据三个时间推断,逍遥楼应该建于李靖建筑桂林城的“子城”之时,时间应在公元62—7年之间。登逍遥楼一年后的先天元年(72),唐玄宗即位,宋之问被赐死在桂林。宋之问在桂林的时候虽短,却为逍遥楼留下两首诗,如果不是他的两首诗,关于逍遥楼的疑问或许更加难解。这两首诗,一首是《登逍遥楼》,另一首是《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晦节高楼望,山川一半春。意随蓂叶尽,愁共柳条新。投刺登龙日,开怀纳鸟晨。兀然心似醉,不觉有吾身。”“晦节”是唐代的节日名,在正月最末的一天。晦节宴请是唐代的习俗。王都督是当时桂林的地方军事长官。这首诗写的是宋之问陪王都督在逍遥楼请客吃饭的一次活动。诗中透露几个信息,当时的逍遥楼应该是达官贵人宴请重要客人的场所。楼下是清澈的漓江水,远处群山相映,想想当年在逍遥楼请客吃饭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难怪宋之问吃完饭后,会忍不住赋诗一首。今天的桂林人对宋之问知之甚少。在这里,不妨多说一下宋之问此人。或许,他的悲剧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迪。宋之问(—72),一名少连,字延清,山西汾阳人,一说为弘农(今属河南灵宝)人。史料记载,宋之问“仪貌伟岸”、“能言善辩”,年轻时就负有盛名,擅长五言诗,在当时的诗坛上极为有名。武则天当政时,任命宋之问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一次,武则天游龙门,要随去的文人们赋诗助兴。左史东方虬最先完成,武则天很高兴,立即赐他一领锦袍。接着,宋之问的诗也写成了。武则天看了宋之问的诗,称赞不已,认为宋之问的诗比东方虬的诗强,锦袍不该给东方虬,于是令人把给东方虬的锦袍转赐给宋之问。这件事,让东方虬很没面子,但从中却可以看出武则天对宋之问才华的欣赏。其时,权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受武则天宠幸。宋之问与沈佺期等极力巴结张氏兄弟。张易之所作的诗,多数出自宋之问等人。中宗李显即位以后,张氏兄弟被杀,宋之问被谪泷州,不久,逃回洛阳,躲藏在张仲之家。恰在这时,武三思当权。张仲之与王同皎密谋要杀掉武三思。这事被宋之问知道后,宋之问即命他的侄儿冉祖雍去告密,以期邀功请赏。因为出卖张仲之,后来武三思提拔宋之问做了鸿胪主簿。但宋之问也因此受到道德上的谴责。或许,因为深切明白权力斗争根本就毫无道德可言,景龙(—)年间,宋之问任考功员外郞。当时,高宗李治和武后所生的女儿太平公主权势颇大,宋之问去巴结她,受到重用。到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权盛时,他又转身逢迎安乐公主。宋之问此举让太平公主非常恼火。中宗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坚决反对,并揭发他知贡举时行贿受贿。这样,宋之问再次被谪京外。宋之问的悲剧值得今天的官场深思,在初唐诗坛颇具影响力的宋之问何以走到如此地步?简单地指责他的政治品质,或许过于草率。实际上,他涉足朝廷后宫的斗争才是被赐死的真正原因。唐朝另一个大诗人也曾留下关于逍遥楼的诗句。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仅从创作层面来说,李商隐虽然只在桂林居留一年多时间,但此期间创作的诗作颇多,被认为是其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其中,《桂林》(也有资料说《桂林纪事》)一诗中也提到“逍遥楼”。桂林(唐)李商隐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李商隐这首诗中关于“高楼”的说法不一,诸多文献认为“高楼”是指“逍遥楼”。但曾编注《历代桂林山水风情诗词首》的樊平先生认为,“高楼”应是借指远在桂林西北方的长安帝都,那是作者所崇敬所眷念所来自的地方。学术需要质疑和争鸣。李商隐这首诗中的“高楼”究竟是否指“逍遥楼”,还有待学界考据和论证。综合现存文献,桂林学界的普遍观点:桂林逍遥楼的盛名流传,得益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逍遥楼”碑。颜真卿,陕西西安人。始建逍遥楼的李靖,陕西三原人。一代名楼逍遥楼,与唐代的陕西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题匾之争
唐代的桂林,发生过许多颇有意思的事情。韩愈没到过桂林,却写下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千古佳句。颜真卿也没到过桂林,但他的书法作品“逍遥楼”在桂林却流传甚广。颜真卿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关于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苏轼也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桂林石刻》(曾艳娟 著 漓江出版社)在《普陀山 唐·颜真卿题“逍遥楼”三字》一文中记载:桂林石刻颜真卿书的“逍遥楼”三个大字,笔画雄强刚劲,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是颜真卿存世书法中最大的作品,书写于唐大历五年()。碑高2.5米,宽米,真书,字径0.6米,落款“大历五年正月一日颜真卿书”。颜真卿从未到过桂林。当时,蒲州(今天山西永济)多处摹勒颜真卿书写的“逍遥楼”三个大字,此碑应是唐代时,由南下官员带到桂林的摹刻之作。自从颜真卿“逍遥楼”三个大字刻到逍遥楼后,逍遥楼更是名震岭南,声名远播。蒲州,可能有人陌生。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就是蒲州的“鹳雀楼”。据说唐明皇李隆基也曾专门写过《登蒲州逍遥楼》。关于桂林的“逍遥楼”最初的题匾,究竟是不是颜真卿的书法真品,桂林史学界也存在争议。樊平先生在《从诗文视角辨析古桂林之“逍遥楼”与“湘南楼”》考据:宋之问来桂前,“逍遥楼”已名实俱存。那时,颜真卿才是个三四岁的孩子。颜真卿为“逍遥楼”碑书当是唐大历五年(),其时宋之问已辞世58年。可见,说因移置“颜碑”,故名“逍遥楼”,应属妄断。樊平先生从时间的角度质疑,有其道理。合理的推测或许是,逍遥楼始建时并没有颜真卿的书法碑刻,只是后来修缮时才把他的“逍遥楼”书法刻于其上。至于他的“逍遥楼”书法作品究竟何时移置于桂林的逍遥楼,尚有待进一步考据。至于有人认为七星公园普陀山下的“逍遥楼”碑文,不像是颜真卿目前流传甚广的作品,从而质疑“逍遥楼”碑文根本不是颜真卿的作品,对此观点,不妨从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的不同阶段,进行理性分析更为合理。研究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大约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在五十岁以前。这一过程初步确立“颜体”面目。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第二境界,从五十岁至六十五岁。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逍遥楼”三字()、《麻姑山仙坛记》(77)等。第三境界,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由此判断,仅仅认为颜真卿的“逍遥楼”书法与其他作品不同,便认为不是他的作品,或许有失偏颇和武断。关于“逍遥楼”的历史疑问,除了楼名题匾是否真是颜真卿的书法真品外,它与湘南楼的关系也一直存在争议。说起湘南楼,必须提及宋朝的三个人。修楼的程节、程邻父子,撰写《湘南楼记》的李彦弼。先说程节、程邻父子。《桂林历史人物録》(张益桂 张阳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记载:程节(—04),字信叔,号竹溪,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人,宋嘉祐六年(06)进士。绍圣元年()由朝散大夫权广西转运副使,晋直秘阁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权知桂州;元符三年知桂州……程节在桂期间,遍游桂林山水,对桂林风景名胜多有修葺,建八桂堂、骖鸾亭、环翠阁,修龙隐寺、龙隐桥,重修逍遥楼……简单看程节在桂林的经历,他应该算是口碑不错的官员。至少在桂林期间,他实实在在做了许多事,其中之一便是“重修逍遥楼”。再看他的儿子程邻。程邻,字钦之,程节的儿子,宋大观二年(08)知融州,诏往黔南路抚谕;四年代父节知桂州。政和五年,程邻缮修逍遥楼,更名为湘南楼,并于揭帝塘上建八桂堂,李彦弼为撰《湘南楼记》《八桂堂记》,记述修建情况,程邻为之篆额,刻碑于楼堂。另据史料记载,兴安的“严关”二字也是程邻的书法。“政和五年,程邻缮修逍遥楼,更名为湘南楼。”事情在此已很清楚,唐代的逍遥楼到宋朝时先是由程节重修,尔后由程邻修缮并更名为“湘南楼”。至于李彦弼,只是写《湘南楼记》的一介文人。李彦弼先后与程节、程邻父子共事多年,估计“逍遥楼”更名“湘南楼”应该有李彦弼的推波助澜。李彦弼何许人?史料记载,李彦弼,字端臣,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在桂林长达5年,先后与程节、程邻父子共事,对桂林城建、文化,多有贡献。“彦弼富文才,自称李白后裔。”张鸣凤评其文章“特尚新奇”。“逍遥楼”还是“湘南楼”?不过,对“逍遥楼”是“湘南楼”的前身之说,桂林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樊平先生在《从诗文视角辨析古桂林之“逍遥楼”与“湘南楼”》辨析:宋李彦弼在他的名篇《湘南楼记》中说,因“阅岁滋久,城东之门,柱欹缀颓,栋桷腐挠,卑陬褊迫”,安抚使程节决定将其改建。“兴于建中靖国之秋(0),成于崇宁初元之夏(02)”。落成之日,程节说,“兹亦胜概之绝伦者矣。昔之赋客诗人,咸指桂林为湘水之南,尝试以‘湘南’命焉。”随即命僚属李彦弼:“子其为我摛藻而碑之,惠兹楼为不朽,可乎?”这就是当时“城东之门”改建并命名为“湘南楼”的简要过程。樊平先生的辨析,与张益桂、张阳江主编的《桂林历史人物録》中关于程节、程邻父子更名“逍遥楼”为“湘南楼”的历史细节,明显不符。都是远隔千年历史的今人,都是依据残存史料的辨析和记载,谁对谁错?樊平先生甚至呼吁读者:有兴趣的读者,可读读李彦弼这篇《湘南楼记》。读后你会觉得,眼前似乎突现一团迷雾:当今桂林学界不是通行“‘逍遥楼’改为‘湘南楼’”一说吗,为什么洋洋千余言的《湘南楼记》,只字不曾提及?但三思之后,你会豁然开朗:原来“逍遥楼”早在那“城东角上”,“轩楹重叠,俯视山川”;“湘南楼”则另踞“城东之门”,“与朝日争辉”,“与游氛袭气”。“城角”、“城门”,各有处所,焉能混同;“逍遥”、“湘南”,二楼分立,无法合一。至此,樊平先生认为“逍遥楼”与“湘南楼”是两座楼,不存在“逍遥楼”更名为“湘南楼”一说。的确,关于逍遥楼的历史有许多谜团。与范成大同时代的张栻、刘克庄、李曾伯等,也曾赋有相关“湘南楼”的诗,李曾伯还重建湘南楼,写有《重建湘南楼记》。同李彦弼一样,他们在诗文中也只字未涉“逍遥楼”,更不说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承袭关系。张鸣凤的《桂胜》对“逍遥楼”也非常“吝啬”,只有简单的两句话,一句是,“东楼之北有楼曰逍遥”,与范成大诗句“同倚东楼岂偶然”喻“东楼”即“逍遥楼”意思相反。另一句是,“宋改逍遥曰湘南”,话说得这么“铁定”,却没有什么经得起检验的“铁证”。对“逍遥”、“湘南”二楼的纠结,清嘉庆七年()《临桂县志》的编纂者言及此事时,写下郑重按语:二楼俱在东城,李记并未明言系“逍遥楼”改建。“湘南楼”既建于崇宁,而范成大尚有“逍遥楼”诗。疑非一地。惟《湘南楼记》刻于“逍遥楼”碑之阴,亦不辨“颜碑”刻于何时。对樊平先生仅凭《湘南楼记》中没有涉及“逍遥楼”,从而认定“逍遥楼”和“湘南楼”是两座楼的观点,或许,尚有待商榷。因为,如果李彦弼在《湘南楼记》中刻意不提“逍遥楼”呢?刻意隐瞒、掩盖历史的人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湘南楼,还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曾经重建湘南楼的李曾伯。李曾伯(98—)字长孺,号可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居浙江嘉兴,邦彦曾孙。宝祐五年()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翌年兼广南制置使,移司桂林。他在此修筑城池,训练民兵峒丁以抗元军。曾伯礼遇部将甚备,军不敢扰,且乐为用。元兵知不可攻,北去。曾伯遣军蹑其后,败之黄沙,又败之衡山,湘桂以宁。曾伯在筑城同时还重建湘南楼,并作《重建湘南楼记》刻碑楼中。李曾伯的《重建湘南记》中有七个字,曾被人记住“桂林山川甲天下”。长期以来,这句话曾被认为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出处。上世纪90年代,独秀峰发现王正功的“山水甲天下”诗碑,“甲天下”一语的原版方才为世人所知。“山水甲天下”一语,只比“山川甲天下”一句早58年。我感兴趣的是,李曾伯是李邦彦的曾孙。对宋史有研究的人,应该不会对李邦彦陌生。“邦彦英俊秀美,为文敏而工,应对便捷,善讴谑,能蹴鞠,自号李浪子………宣和三年(2)拜少宰,靖康元年(26)为太宰,京都人目为浪子宰相。邦彦为相,主张割地求和,反对出兵抗金,遭百姓殴骂。建炎元年(27)以主和训国,责受建武军节度副使,浔州安置。建炎三年闰八月十八日途经兴安,游览乳洞,作《三洞记》刻于洞壁。次年卒于桂林,谥文和……”(《桂林历史人物録》(张益桂 张阳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是这个在宋朝因主张投降臭名昭著的宰相,却在桂林留有“栖霞洞”、“龙隐岩”等榜书石刻。或许,由于曾祖父的名声不佳。李曾伯在桂林主政期间,面对元兵入侵桂林时奋勇抵抗,并为桂林建设甚为用力,留下不错的政绩。相比曾祖父李邦彦,李曾伯的政绩和人品都颇受后人好评。唐、宋时期,是文人的幸福时光。无论是“逍遥楼”,还是由“逍遥楼”更名的“湘南楼”,都能得到主政官员重视,通过重修和修缮传承名楼文化。且不去管宋代的“湘南楼”究竟是否由“逍遥楼”更名而来。一味在故纸的缝隙间求真,未必能寻出真相。好在,南宋扩建桂林城垣,竣工图《静江府城池图》上也描绘有逍遥楼的图像,标识名为逍遥楼。逐渐淡出文人视野逍遥楼终于清晰重回历史。元代之后,关于“逍遥楼”的诗文再没有异出,“湘南楼”淡出文人的视线。元代的伯笃鲁丁曾作五言律诗《逍遥楼》。逍遥楼(元)伯笃鲁丁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晴山排翠闼,暮霭閟琳宫。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伯笃鲁丁,字至道,元代答失人。至治元年(32)进士。至元三年()任广西廉访副使。四年,重修静江路府学;六年,重修城南阳桥,伯笃鲁丁作《阳桥记》,刻碑桥头。遗憾的是,如今的阳桥重建时却把伯笃鲁丁忽略了。今天的桂林人说起伯笃鲁丁有些陌生,但如果说起桂系将领白崇禧和著名作家白先勇,一定不会陌生。白崇禧的祖上就是伯笃鲁丁。白先勇在《我的寻根记:少小离家老大回》记载:“按照我们祖谱记载,原来我们这一族的始祖是伯笃鲁丁公,光看这个姓名就知道我们的祖先不是汉人了。伯笃鲁丁公是元朝的进士,在南京做官。元朝的统治者歧视汉人,朝廷上用了不少外国人,我们的祖先大概是从中亚细亚迁来的回族,到了伯笃鲁丁公已在中国好几代了………”伯笃鲁丁没想到,他的后裔白崇禧会是一代战将,白先勇会是世界级的著名作家。除了伯笃鲁丁赋诗逍遥楼之外,元朝的吴伯寅也曾步伯笃鲁丁所作五言律诗《逍遥楼》韵,作《逍遥楼次韵》:“危楼天欲半,登览兴可穷?云锁昆仑塞,星环太乙宫。江山图画里,宾主笑谈中。回首严城暮,千门日影红。”元朝对文化是轻视的,文人在元朝的地位曾有“九文十丐”一说。所幸,元朝的桂林还能留下关于逍遥楼的两首诗。确切地说,逍遥楼的历史,从元代以后便失去了唐宋的风光。随之而来的,是因为战争的沉浮和遗忘。时间进入明朝,关于逍遥楼的诗句更为鲜见。出身卑微的朱元璋骨子里也不喜欢文化人,在如此大环境下,明朝官员少了闲情雅致的生活,自然也少了写诗的心情。两百多年的明朝,只有一个叫杨芳的官员,曾经在逍遥楼上宴请同僚时留下诗句。春日逍遥楼同王将军小集(明)杨芳逍遥楼上赋逍遥,极目韶光好景饶。四面青山环榻峙,数声黄鸟唤人娇。徜徉仿佛庄生梦,唱和依稀帝女箫。尘世几逢开口笑,座中况有霍嫖姚。杨芳,生卒年不详,明代巴郡(今重庆市)人。万历二十七年(),以副都御史出任广西巡抚,在桂七年。明崇祯十年,明朝的另一个人来到桂林。不过,他的到来却给逍遥楼带来新的谜团。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明崇祯十年()闰四月二十日,到兴安。当年徐霞客52岁,从上年九月,携一僧一仆,开始人生最后一段历时最久的游览生涯。徐霞客在桂林近一个半月,游遍桂林四周的山。曾两探七星岩、三上雉山。多次要求登独秀峰,而未能如愿,成为终身遗憾。徐霞客对桂林附近60多个岩洞的全面考察和对各洞内部形态准确生动的描述,被国内外学术界叹为观止。桂林是《徐霞客游记》记载最详的大城,记述了府城、王城、衙署、街市的布局。比起一些朝廷主持修撰的“正史”,《徐霞客游记》最大的历史价值之一,就是它的真实和相对准确的细节。“十九日,以行囊简付赵主人时雨。余雨中出浮桥,将附舟往阳朔。时即开舟,挨挤不堪;姑入空舟避雨,又不即去;乃托静闻守行李于舟,余复入城。登城楼,欲觅逍遥楼旧迹,已为守城百户置家于中。遂由城上南行,二里,抵文昌门。”这是《徐霞客游记》中关于逍遥楼的记载。明刻本《大明一统志》中关于逍遥楼仅一段简单记载:“逍遥楼在府城东唐建,颜真卿书额刻于石;(唐代曾任桂州都督的河北人)王晙诗‘晦日登楼望,江山一半春’,即此。”不知道徐霞客是否按此来寻找逍遥楼。“欲觅逍遥楼旧迹,已为守城百户置家于中。”这是徐霞客游记中所有关于逍遥楼的记录和线索。明代兵制实行卫所制,千户所下设有百户所,统兵20人,分为二总旗,十小旗。百户为百户所的长官,相当于现在的连长。何为“逍遥楼旧迹”?“守城百户”如何“置家于中”?徐霞客没详细说明,这不符合徐霞客的一贯风格。r先来看看徐霞客在桂林的日程。四月二十日到兴安。一路游览。二十八日到桂途中。二十九日游木龙洞、虞山。五月初一游叠彩山、伏波山。初二游七星岩、七星山。初三,追录游记。初四,游独秀峰、榕树门、隐门。初五,雉山。初六,南溪山、刘仙岩。初七,南溪山、崖头。初八,北门诸山。初九,象鼻山、斗鸡山、穿岩。初十,约登独秀峰。十一日,龙隐岩、月牙岩、程公岩。十二日,西山、中隐山、侯山。十三日,辰山。十四日,尧山。十五日,黄金岩。十九日,定阳朔舟。疑团似乎越来越浓。如果逍遥楼还在,以逍遥楼的影响,徐霞客在桂林多日为什么丝毫没有提及?哪怕从外形上简单描述!原因,或许有两种。一、此时逍遥楼已经不在;二、逍遥楼还在,但已经不对外开放。如果只是不开放,以徐霞客的习惯应该会去记录。不知为何,曾经的一代名楼逍遥楼,居然在徐霞客这里变得一笔而过,语焉不详。这是逍遥楼的遗憾,也是徐霞客的遗憾。与逍遥楼一起遗憾的还有独秀峰,徐霞客几次申请登独秀峰,却一直没能如愿。以至于《徐霞客游记》中独独缺少独秀峰。倘若徐霞客来的时候,逍遥楼已经不存在,那么,疑问又来了。《桂林通史》(钟文典主编)第五章《清末民初新旧嬗变的近代桂林》第80页中的“清道光二十五年()绘桂林城图”中又明确标注“逍遥楼”在当时的“行春门”和“东江门”之间。被史学界遗忘
没有史料明确逍遥楼在徐霞客来桂林之前是否存在,或者毁于元末明初的战火,也没有史料明确徐霞客来桂林之后是否有人重修逍遥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崇祯十年(公元年)到清道光二十五年(),这年的历史长河中,逍遥楼应该有人修缮或者重建。重修者是谁?修建的样式如何?不得而知。另外,一些网络上的资料说,逍遥楼最后的消失是因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轰炸桂林城所致。对此,多年研究桂林抗战历史的魏华龄明确表示,据他了解,抗战前桂林应该是没逍遥楼的。魏华龄先生的表态颇具价值。的确,抗战期间,众多文化名人云集桂林,如果此时逍遥楼尚在,这些文化人的笔下应该出现关于逍遥楼的片言只语。遗憾的是,他们的笔下却鲜有“逍遥楼”三个字。不能不让人遗憾,始建于唐代的一代名楼逍遥楼竟然不知不觉被人遗忘。这是桂林历史的遗憾。中国不乏名楼,它们的命运多是一波三折。但有一点,它们的多次重修皆因其具有厚重的人文价值。黄鹤楼,因为崔颢和李白的诗。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大观楼,因为孙髯的天下第一长联。滕王阁,则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逍遥楼呢?无疑与李靖和颜真卿这两位陕西人有关。桂林的逍遥楼为何最初取名为逍遥楼?虽然众多文献中没说明,但有一点学界却达成共识,这个名字与庄子的名篇“逍遥游”有关。关于庄子的逍遥游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如是表达:“我在《中国文脉》一书中,撇开思想高度和历史影响,只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进行排列,分出了如下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选庄子的代表作就有点麻烦了。他的那些名篇,各有精彩,较难定夺。最后还是决定选《逍遥游》,一是因为它最著名,二是因为‘逍遥游’这三个字,我历来看作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概括。”作者简介
张迪,美宿志创始人。曾经,军旅磨砺十余年和媒体激情十余年。欢喜享悦一切美好。现供职某文学杂志社,兼职桂林民宿协会会长。先后主编《桂林休闲地图》、《桂林米粉》等系列休闲书籍,主编《嘉熙地》(诗集),著有小说集《曾经那么接近幸福》。近年来致力非虚构创作。
图丨资料图片
THEEND
主编:张迪
编辑:张雯雯
潘小十
莫国珍
版式:张其雨
阚禾笛
出品:桂林嘉熙地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战略联盟单位
中国文化酒店联盟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广西旅游人才培训中心
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观文馆
桂林市收藏家协会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分行
桂林民宿协会
阳朔民宿协会
湖南省旅游饭店协会
民宿客栈分会
厦门鼓浪屿庭旅馆商家协会
莫干山民宿学院
町隐民宿学院
宿描
知宿
易听会
贵州省人类学学会
蓝花叙事公益基金-小梅访谈
诗想者工作室
广西齐兴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
美宿志
见证中国美宿
张迪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