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谭概佻达部第十一16

白癜风会治好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二张

  张敉尝慕刘伶达生,置一锸,铭曰:“死便埋我。”出或令人负之。臧获以为耻。曰:“汝非伯伦仆也。”笑而置之壁间。张孝资一见大喜,持以相随,曰:“此非俗人所知。”客有乞一荷者,拒之,曰:“毋污此锸。”遇酒后,遂不肯持,曰:“见者以吾党为醉,便涉相戏。”

  昔刘伯伦尝以锸自随,曰:“死便埋我。”坡仙曰:“伯伦非达者也。棺椁衣衾,不害为达。苟为不然,死则已矣,何必更埋?”不谓千载而下,更有效颦。

  郭郡倅嗣焕,善张幼于。尝订夜谈,途遇张孝资,偕之径造,南面大嚼。郭不问客,张不问主。

释义:

1.达生:“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

2.锸[chā]:古代一种掘土用的工具。

3.伯伦:晋刘伶的字。伶与阮籍嵇康等六人友好,称竹林七贤。尝作《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后世以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4.衾[qīn]:被子。尸体入殓时盖尸体的东西。

5.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6.俦[chóu]:伴侣。形声,字从人,从寿,寿亦声。“寿”意为“长时间的”。“寿”与“人”联合起来表示“终生的伴侣”、“老友”、“世交”等。本义:终生伴侣。

7.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

8.筇[qióng]:筇竹,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制手杖。

9.菰芦[gūlú]:菰和芦苇。借指隐者所居之处;民间。

10.诔[lěi]: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哀悼死者的文章。

11.嬖[bì]:宠爱。

12.倅[zú]:古同“卒”。

13.径造[jìngzào]:直接往访,谓不请人介绍而径自拜访。

译文:

  张敉仰慕刘伶,学刘伶也置办了一把铁锸[chā],刻上铭文:“死便埋我。”外出的时候,就让奴仆背着跟在身后。其仆以此为耻辱,就向张敉提出辞职;张敉说:“看来你还不配做伯伦(刘伶字伯伦)的仆人。”张孝资闻之大喜,自愿跟在张敉身后为“伯伦仆人”;并说:“这种事俗人怎么做得了?”有同游者请求替张孝资背一回,张孝资拒绝说:“别把这把铁锸给玷污了。”有时张孝资喝多了,就不背了。说:“人见我醉酒,便会语涉不敬,戏耍于我。”

  冯评:从前刘伯伦让人背着铁锸跟在身后,说:“死便埋我。”苏东坡老神仙说:“死后穿上衣衾、装入棺椁难道就不通达吗?死就死了呗,何必还要埋入地下呢?看来刘伯伦也非放达之士。”没想到,千载之下,还有东施效颦者。

  郭郡倅嗣焕,善张幼于。尝订夜谈,途遇张孝资,偕之径造,南面大嚼。郭不问客,张不问主。

拓展:

1.“我不杀伯伦,伯伦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周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2.张幼于.张献翼

 [明](约公元一五七三年前后在世)字幼于,后更名敉,长洲人。张凤翼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初前后在世。嘉靖中国子监生。为人放荡不羁,言行诡异,与兄凤翼、燕翼并有才名,时称“三张。”精于易,其说《易》诸作,皆平正通达,笃实不支,为人所称。献翼著作,有《文起堂集》十卷,《纨绮集》一卷,及《读易纪闻》、《读易韵考》等,均《四总库目》并行于世。

3.吴中张幼于,奇士也。“这是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里的话。张幼于何许人?“奇士”到底“奇”在哪里呢?张幼于,他出身书营门第,曾祖张(字最春),好读书,著《吴中人物志》。祖父张准,“以心计起家”。父亲张沖,“贾而侠”,三代“皆有闻于时”。张献兄凤翼,弟燕翼,三人并有オ名,时称“三张,"苏州人与皇甫沖、澤、汸、濂兄弟“四杰”相比,有“前有四皇,后有三张”之说

  越礼任诞:奇装异衣满街跑,自做犯人请奴打。

  张献翼的“奇”,首先是聪明好学,有奇才。志书记載,他嗜好读书,"书无所不丹铅。晦明寒,著述不休”,16岁时,拿了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前辈文徴[zh]明,文徴明读后对其弟子陆子传说通:吾与你都弗如也。”不久,入赀[z]为国学生,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姜宝特地停车造访,称赞不已.他与皇甫汸、黄姬水、徐纬等"刻意为诗”,于是“三张之名,独甚”.他特别要好《易经),“十年中,笺注凡三易”,是明朝后明著名易学家,著有《长氏三易》《周易约说)》《读易说》《易杂说》《读易纪闻》《读易的考》《学易标闻》、《学易漫闻》等书,曾仿《颜氏家训》,作《教戒子弟》,洋洋“垂四万言张“

  张献翼的“奇”,表现为怪异妖艳的打扮。他经常改换自己的衣冠,有时身披采绘荷花、菊花衣震,头红妙帽,在街上行走,“每出则儿童观以为乐”(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郑仲《耳新》也有描写:他每次出行都要准备五种顾色的口,揣在袖子里,毎走几步,就换一种顾色的胡子。他与张资是好友,两人“或紫衣挟使,或徒跳行乞,邀游于通邑大都,两人目为俦[chóu]侣,或歌或哭”(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他欢穿大红衣寝,“又特妙于乐舞"还写了一部《舞经》,家里特地养了一班舞童,“皆亲为教演成者。舞时,非其臭味不欲令见也,不合他胃口见都不见。

  张献翼的“奇”,表现为怪异的行为挙止,经常“越礼任证之事”。《列朝诗集小使》记载每当思念故人及亡姣时,他“辄为位置酒,向空酬作”。好友张孝资过生日,他让张孝资扮成尸体,率领子弟披麻李,围着尸体痛哭。等到上祭品祭时,张李资一骨碌爬起和大家同吃;第二天”行卒哭礼”,找来坡女陪唱,然后一起痛哭,哭罢大家痛饮,称是"收泪”,大年夜,别人忙着放燥竹,挂春联,他则去给死友上坟,献白花,为亡灵招魂。朱録尊《静志居诗话》记载:朋友刘会卿典卖皮大衣,买了一个歌妓,其后不久就死了。张献“持絮酒哭丧”,先是朗诵诗歌,接着命令这个歌妓躺在地上扮尸体,同时找来两个祭祀用的木偶,放在歌妓两旁,又叫“伶人琵琶,再作长歌焉”,十分热闹。

  张献翼有时甚至不惜自虐,他曾“携卧具宿府、县狱中各二タ,自为犯人,使奴持大杖痛笞[ch]之,三下不见血者,反与杖。自称朝奉,人称亦如之方喜。”(《涌憧小品》)有一次去祭拜家庙,悬挂的匾额忽然坠落,张献夏以为是“祖宗怒我也”,于是“沐浴茹素,作自责文,囚服长谢过”,前后达七日。“又以巨石压顶,令家奴下杖数十。已而口占赎罪文,备述生平读书好客之事”。接着,起身"更衣,插花披锦,鼓乐导之而出”,如此一番后,欣然说道:祖宗释我矣。

  张献翼曾在上方山筑“石湖别业”,内有“范斋”,寄傲所中,皇甫汸有《访张么刀于稽范漸二首》。

  藐视权贵:戴假面见朋友,宰相造访不理睬。

  张献翼“奇”还表现在任诞狂狷,藐视权贵,冯梦龙《古今道概》记载两则故事,有位僧人朋友热衷功名,去京城觅官得逞而回,他则“星冠羽服,假面出迎”,见面后沉默不语,"口不发一辞,推以乘骑”,围观者堵塞了道路,以至“马不得前”。朋友藤世和新拜鸿胪寺卿而归,张献翼前去拜访,到了府上“见架上衣冠,门有系马”,他“服其衣冠,乘马张盖”,报名求访。薛世和知道他的怪脾气,如常送迎。《耳新》记载,一天吴中有位相国幕其名,特地造访。佣人请相国到客厅等候,说道:"相公稍坐,我家主人马上出来。“不ー会儿,张献翼扮成“老人昂藏飘举,须发如银,携短筇[qióng],从阶前过,旁若无人”,相国等了一会,不见张献翼出来,便问怎么回事,佣人回答说:“刚才从阶前走过的,就是我家主人。”相国向:"为何不相见?"佣人回答:"主人说相国只是想见识其面而已,今天已经见识,不必再见面了。”直到最后没有出来相见。

  张献翼对自己的狂颓行为,心里很清楚:"仆本东南菰芦中野人,又犬马之性,不知俗之尊。”(《答汪伯玉中丞书》)那么,他为何还要任诞行事呢?有人归结于早年的科举打击。嘉靖四十三年(),张氏三兄弟一起加乡试,成绩都很优秀,照例可以同时录取,但是,主考官“以三人同列稍引嫌,为裁其一”,因可能引起猜疑,硬生生地把他名字从榜单上删去,他"归家愤愤,因而好怪证,以消不平”(《万厉野获编》)。有人归结于晚年争名的失败。晚年,他与苏州文坛领袖王百谷(名程登)争奇文坛霸主,"不能胜”,于是“颓然自放(《列朝诗集小使》),清人赵翼把这种行为归结为当时“世运升平,物力丰裕,故文人学士得以跌荡于词场酒海向,亦一时盛事也”(《二十四史箚[zhá]记校证》),有人归结于明未王阳明"心学”大盛,文人思想解放,自由个性的张扬。

  其实,张献翼并非是没心没肺的人,弟弟张燕翼早天,他两次撰写祭弟文,哀毁销骨,还到处找名公巨子为兄弟写墓志诔[li]文,认为这样才对得起兄弟一场;母亲去世后,他在屋子里刻像纪念,朝夕相对,痛哭伏地.他还关心国家大事,就朝廷会试时间的安排,专门写过一篇《会试移明论》,认为『国初定鼎金,在南北之中,故定明二月会试。后都北京,远三千里,宜移在三月。然明之,未尝改移也”(见清赵《咳余丛考》),说得合情合理,可惜无人理会,其种种奇异行为,实际上是精神无聊、内心无比痛苦的宣泄。

  离奇死亡:“盗杀”“情子”还是“仇杀”。

  第一种“盗杀”。乾隆《苏州府志》记载,张献翼“年七十余,携妓居荒中,盗逾垣杀之.”这条资料源于《列朝诗集小传》,后代府志、县志都采用此说。钱谦益还说“及其被杀也,人成恶而讳之,故其集目《》诸编外,皆不传于世”。此话不基确切,除了《集》,还有《(舞志》《家ル私语》《留思別案》《兰芳集》《文起堂集》传世。

  第二种“情杀”。朱国桢《涌幢小品》直接归于“妾祸”,云:“吴中张献翼夺军人蒋贵妻王二为妾,嬖[bì]之。张夜宴,五鼓就寝.蒋操刀伏山石中,先杀张及王,井门客七人,手提灯自厕逃,遇一妇人,不见也,妇人愕立如揸,溺其身去。次日就擒,投河而死。”姓名、案件起因、经过,乃至细节都记得很清楚。沈德符《万历野编》说他是因“蒋高私妓一事,幼予罹非命,同死者六七人”,蒋贵、蒋高,估计是笔误,应该是同一个人。

  第三种“仇杀”。清道光《苏州府志》“杂记"引乾志的记戦:万历ニ十九年六月三日(年7月2日,一说六月六日),苏州发生了纺、织、染、踹布工人反税监、击杀税官事件:织适太监子孙“约有司议五关税”,其随黄建节与吴中无赖汤、徐成等“通贿嗾曜”,令民间一杼月税三镮[huán]。又委莘等22人分据六门水陆孔道商货,郡绅丁元复(賞任浙江布政司右议)暗中给汤莘等“货市奇货,媚奄”。愤怒的工人击毙了黄建节、汤莘、徐成等,井包围税监司署,孙隆“越墙走,匿民含冤”,丁元复宅第亦被烧毁。义士葛成挺身而山,主动承担责任,官府以“倡乱”罪名,“入狱论死”张献翼得知后,伸张正义,亲自写文章,率领士民生祭被拘捕的义士葛成;又“贻书于丁及当事”,请求宽大葛成。有人根据此事,编成新剧《蕉扇记》,讥讽丁元复。丁元复“"疑出献”(怀疑出于张献夏之手),恼羞成怒,于是“夜遺盗入其室刺杀之”,井且“沉盗以灭口”这则资料长期被忽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许这オ是张献死后“人咸恶而讳之”的真正原因。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bm/4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