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传承匠人精神晴隆美食背后的故事

北京白癜风介绍 http://www.zhutihunli.com

手艺传承匠人精神

晴隆篇

文/图黔西南日报记者聂珊珊陈茜茜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其独有的故事,或简单美好;或悠远绵长;或传承流年。就如同晴隆的美食一样,从古至今,传承是对美食最完美的诠释,香的诱惑,辣的风味,唇齿之间,满口余香,这是对美食的一种崇拜。

晴隆辣子鸡的那些事

  在贵州,辣子鸡是传统家常名菜,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会烧上一盘,全家人一起享用。那种香香的辣,滋味悠长而绵软,添了一份贵州风情的自然与醇厚。在黔西南,辣子鸡最出名的当数晴隆。晴隆辣子鸡最早源于沙子镇,沙子镇位于晴隆县中部西南隅,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地处国道和65号镇胜高速公路干线上。在高速公路还不普及的年代,国道是进入滇缅的主要干道,沙子镇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迅速。

辣子鸡

  上世纪80年代,舒腾华就看到沙子镇大好的发展前景,毅然决然地把自家主干道边上的那块菜地盖成瓦房,做起了饭馆生意。在大山的荒凉小镇上,舒家饭馆无疑是给过往司机注入了前行的动力,一来二去,饭馆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然而,当时的辣子鸡只是舒腾华无意琢磨出来的一道菜,配着其他家常菜卖着,也没什么特色。

  年,舒腾华的女儿舒伯梅接手了饭馆生意,她便开始潜心研究辣子鸡的做法,每次客人吃完,她都会下意识地跟客人聊聊辣子鸡的口感,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地改良。经过三年的积累和不断实践,她发现来点辣子鸡的客人越来越多,她暗自欣喜,说明辣子鸡的做法已经得到了客人们的肯定。于是,在年,舒伯梅大胆地决定,饭馆升级,专卖辣子鸡。

  一道美食,能被人们口口相传,百吃不厌20年,食材是相当讲究的。舒家从开始做辣子鸡一直用的本地优质土公鸡,鸡重在三斤半以上,这样肉质才有韧性;切的鸡块要大小均匀,便于更好入味;炒前还需用料酒、盐等佐料腌制片刻;混合油爆鸡,油温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待鸡块七八成熟时捞出;炼制辣椒是关键,用子弹头辣椒来做糍粑辣椒,一直是舒伯梅的首先,这种辣椒肉比较厚,炒出来的味香、色亮,炼制中加入花椒、葱、姜、蒜等佐料,待香味炒出后,再放入鸡块继续翻炒;炒好后,用小火焖上几分钟,让油汁与鸡肉在温火中充分融合。出炉的辣子鸡色、香俱佳,鸡肉集香、辣、糯、麻为一体,老少皆宜。

  舒伯梅从20多岁开始研究辣子鸡的制作,一做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从选食材到油料供应商、从厨房卫生到制作,20年如一日。所以,舒家辣子鸡生意一直红火,特别是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上映后,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舒家辣子鸡也因此供不应求,那段时间算下来,一天差不多要炒70多只鸡。

  舒伯梅说:“舒家辣子鸡从来没有宣传过,靠的都是客人们的口碑才走到今天。我觉得,其实炒鸡并没有什么奥妙所在,最重要的是贵在坚持,贵在诚信!”

青椒辣子鸡

  现在,在沙子镇,辣子鸡店随处可见,而吴德英做饭馆生活也有些年头了,她寻思着大家都炒辣子鸡,千篇一律,可不可以创新做法,炒青椒鸡如何?敢想敢干的吴德英经过几个月的不断实践,不断积累,做的青椒鸡终于得到了客人们的好评。年,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她报名参加了黔西南州庆60华诞乡村女大厨烹饪大赛,青椒辣子鸡获得的金奖,之后参加省第二届乡村女大厨烹饪大赛又喜获一等奖,从那以后,吴德英的青椒辣子鸡名声大噪,吴德英也因此从原来只有一张桌子的小饭馆变成了两层楼房8张桌子的农家乐了,十多年来,生意一直不错。

  其实,在晴隆,不管是吃舒家辣子鸡,还是吃吴德英的青椒鸡,品尝的已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多的是一种匠人的精神和品质。

三十年用心打造一碗鸡汤面

  “徐伯来了,今天还是吃面吗?”早上九点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刚走到店门口,50岁的杨兴芬便热情的招呼起来。

  “面条!”老人简短的回应道。

  杨兴芬娴熟地抓起一份面条,放到沸水锅中,用漏勺不停地翻腾,以使每一根面条都能在沸水中充分烧煮。将热气腾腾的鸡汤盛入碗中,放入盐、葱花、豆芽、盐菜等佐料,再放上辣子鸡、肉沫以及大肠三种哨子……一碗鲜香四溢的鸡汤面便上了桌。

在一碗面中放入三种口感决然不同的哨子,是杨兴芬的大胆创新,也是她三十年来的经验。而对于食客来说,这既是味觉上的惊喜,也是心理上的满足。

  杨兴芬的早餐店于年开店经营,店面位于晴隆县城中心街一条巷子内的普通民房里,没有显眼的招牌,店门也没有正对巷口,不熟悉的人若不是刻意找寻,很难发现它的存在,然而前来吃早餐的食客却络绎不绝。

品尝鸡汤面

  开店至今,杨兴芬始终对食材严格把关,鸡是山林间的散养鸡、猪肉是饲养一年以上的非饲料猪,辣椒、葱、姜、蒜等是农户新鲜采摘的,面条则是自己购买面粉和鸡蛋请人加工而成。她想要尽力做到“无公害”“零添加”。

  杨兴芬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在她看来,想要做出一碗汤鲜味美的鸡汤面,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每一个细节亦不可忽视。从清洗到切,再到熬制鸡汤以及炒制哨子,杨兴芬与丈夫始终亲力亲为,而用于切生食与切熟食的砧板也始终是“专板专用”。她的细心也让她在开店不久便发现,猪骨的加入,能让鸡肉的鲜美滋味释放得更加淋漓尽致,而这也让她的鸡汤面日益成为有口皆碑的独特风味。

  “我从小姑娘开始卖鸡汤面,如今卖成了‘阿香婆’!”杨兴芬总是打趣地说,而事实上,不少食客也从孩童吃到了为人父母,并时常带着孩子过来品尝自己儿时的味道。对于这部分常客,杨兴芬总是清楚地记得谁不要葱花、谁不要辣椒……也许,鸡汤面如此受欢迎,不仅是因为杨兴芬用心于鸡汤面的每一道工序,也在于她用心对待每一位食客……

麻辣经典炸鸡壳

  油炸鸡壳,是晴隆一道独具特色的名小吃,鲜香酥脆、麻得过瘾、辣得爽口,已成为不少晴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晴隆,提到炸鸡壳,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晴隆三林炸鸡壳。

  今年52岁的王三林,是三林炸鸡壳的店铺老板,从路边摊到知名店铺,从卖不完到不够卖,他和妻子付出了巨大心血。当被问及三林炸鸡壳有什么独到之处时,他指着左手食指指尖厚厚的老茧,笑着说:“这个不一样。”这看似一句玩笑话,背后却是他和妻子31年的艰辛创业史。

鸡壳壳

  最初经营路边摊时,每天清晨六七点,王三林和妻子便开始忙碌起来。到市场上挑选活鸡,待宰杀好后,拿回家中仔细清洗。一只鸡,掏空内脏,用剪刀剪下鸡头、鸡翅、鸡脚,剩下的便是鸡壳。由于剪刀太过锋利,妻子的手常在不经意间被剪到而血流不止,但手里的活儿不能就此停下,缠上胶布,还得继续。

  下午五点多,夫妻俩将鸡壳装入桶中,挑到固定摊点,生起煤火、架起油锅,等待顾客的到来。刚开始,光顾的人并不多,王三林只得将剩下的鸡壳拿回家炒成辣子鸡当菜吃。但渐渐地,从三两个人排队等待,变成了小摊被顾客所包围,再后来,去晚了还得“明天请早”。

  每当夜幕降临,鸡壳入油的香味扑鼻而来,再搭配上秘制辣椒,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而这秘制辣椒,是王三林用花椒、盐等十余种调料精心搭配制作而成,且每一种调料的原材料,他都要亲口尝过,以确保制出的辣椒麻中透香,香中透辣,辣而不燥。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31年的经营打拼中,王三林不断探索研究,使炸鸡壳的品质与口感不断提高与成熟。而在常年与剪刀、钳子的摩擦中,王三林与妻子的双手,早已布满厚厚的老茧。

  最让王三林欣慰的,是女儿王敏榕在大学毕业一年多后,主动提出学习炸鸡壳,并已在兴义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分店。今年24岁的王敏榕虽才从事炸鸡壳一年多的时间,但娴熟的动作已颇有父亲王三林的风范,伸出双手,指尖也已开始布上老茧。王敏榕说,虽然辛苦,但她要将父母31年辛苦创下的品牌传承下去,要让更多的人吃到正宗的晴隆三林炸鸡壳。

创办企业为盐菜

  

  盐菜,从古至今,算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腌制菜品。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年),指挥使梁海择地,在尾洒堡设安南卫,建安南卫城,即今县城晴隆,随之进驻的喇叭苗把独特的传统盐菜及技术带入晴隆。

  盐菜属发酵型干菜系列,轻巧、耐存储,便于携带,在古代是行旅途中最方便的菜肴。古时苗族人外出,就喜欢带盐菜,途中做饭的时候,开一锅汤,散上两把盐菜,一锅美味的盐菜汤就做好了,如果有条件,加几条姜丝、几颗葱花,微微有点酸酸的、香喷喷的,既开胃,又送饭,还有解乏、御寒、预防感冒的作用。平时在家做菜,盐菜土豆汤、盐菜豆腐汤、盐菜猪血汤、盐菜蒸扣肉等都是最受欢迎的传统美味。

  曾几何时,盐菜的制作工艺几乎遍及晴隆的家家户户。王世莉,土生土长的晴隆人,对于盐菜并不陌生,家族的长辈也会做盐菜。

盐菜

  盐菜一般用青菜制作,也可以用白菜和萝卜菜制作,但是用青菜做的味道最好,又脆又香,微微有点酸味。每年春天,春分前后,青菜已经长得很高了,这是就要做盐菜的最好时机。把青菜砍倒,放在太阳下晒,利用太阳光消毒,待菜叶晒到焉且含有水气时取下,进行人工分筛,去掉烂叶、灰尘和泥土,清洗干净,然后放到竹竿上晾干。然后把晾干的青菜均匀切碎,放入适量食盐进行搅拌、揉搓至出汁后,放入坛子里压紧,封住坛口,把坛子倒置于低温处,让其发酵三个月后,便可食用。在以前艰苦年代,每年春夏之交是缺菜的季节,青黄不接,做好的盐菜可以有效解决缺菜的困难。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世莉带着盐菜到贵阳销售,没想到短短时间就一抢而空,这让王世莉没想到,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盐菜依然备受大众青睐。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手工技艺,推广晴隆的特色盐菜,年,王世莉创立了贵州晴隆肥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依然遵照传统的腌制过程,经淘洗、腌制、脱盐、切分、调味、分装、密封、杀菌等工序,根据市场需求改良、制作多种口味,以适应不同人群。

  目前,该公司已开发包括“肥姑盐菜、肥姑香辣菜、肥姑榨菜、肥姑下饭菜、肥姑休闲食用菌、肥姑腌制菜”等系列产品,远销云南、广东、上海、深圳、广西、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市。

来源:中国黔西南   凡“中国黔西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bm/4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