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缸子中药店都有铜缸子,也有叫捣药罐、捣臼、擂臼的。不会用的大臂发力,一会儿就胳膊酸疼了。倒出一看,中间的捣成粉末,边上的还是原样。老师傅怎么捣的?肘部发力提起捣锤,抖腕砸下,每一锤砸的地方不一样,既不累又捣的匀。有的还能砸出鼓点来“咚,咚,咚咚咚,咚得个咚咚,一咚咚……”,“咚咚啪,咚咚啪”啪,是杵在缸内转一下(翻动药材)的声音,悦耳动听。老药工就这么点事都琢磨,熟能生巧。现在的铜缸子跟以前不一样,以前的里面下部较宽(基本是平的)像捣蒜罐,现在的底部狭尖有的只比杵头大一点。捣药杵的头以前宽平(也像捣蒜的杵),现在的多呈圆形。我还是觉得以前的好用,一下捣的药多,换方向捣也方便,捣出的药也比较匀。现在的铜缸子都有个盖,当年我们用的都没盖。跟老药工学的右手捣左手捂,右手抬起时左手同时抬起,趁这个时间看一眼缸内的药,决定下一杵捣哪儿。两手同起落,伴随咚咚声,生活充满节奏感。铜缸子放在哪儿?我们药店靠柜台立着一根2尺多高6寸粗的圆木(埋在地里水泥固定),两端钉着铁圈,在这上头捣药。其他药店往往是放在柜台立柱上,有的柜台是实木的就直接在柜台上捣。铜缸子旁边挂有刷子或布,每次用完立即清洁内部。若捣完半夏等有毒性的药还要洗净再擦干。有个老师傅说他每天都剪几块旧布放在抽屉里,一是擦铜缸子用,用完就扔像现在的餐巾纸。二是捣珍珠等物时要隔布捣碎,以免飞溅损失。
▲捣药罐和审慎,图片来自黄红宝,感谢
关于药斗斗架的讲究:每架的斗子数是“横七竖八”(有老药工说横七竖八这个词儿就是从斗子来的,我没考证过),最下边是大斗(装蒲公英等大量、轻泡品种),最上边摆瓷罐(装熟地、元肉等黏手易蛀品种)。每个斗子多是三格(少有两格、四格的)。药名书写按上——右——左的顺序,对应着斗格的前——中——后。药名多用三个字(有师傅说是对应天地人三才),从右往左写(那时汉字书写习惯)。两个字的凑够三字如真山药、好川芎,四个字的压缩成三字如冬虫草金毛狗。过去的老中医也讲究天地人三才,写方子一行三味药,一药三个字。药店可能是跟坐堂医学的吧。现在都不讲究了,几乎一店一个样。想想也无所谓,与时俱进吧。斗架进去老鼠就麻烦了,吃了枣仁柏子仁不说,有时抓药能抓出一窝小老鼠来。有个老药工琢磨了个办法,在斗架背面、侧面贴地钉一圈1尺高的铁皮,老鼠爬不上去。效果不错,二十年没发生鼠患。现在老鼠进斗架的事还常发生,何不试试老师傅的办法?点货时,斗子里的药都要倒出来称量。倒药的技术叫“翻斗”(北京老药工讲的),一手横端斗子,另一手猛拍一下后斗底部,斗里残余的药全飞起来,迅速撤回斗子药就全落到事先铺好的纸上了。把斗子掉个个再拍前斗,另一头的药也飞起、落下,最后两手持斗子两端一翻,把中斗的药倒出来。这可不是一两天的功夫!不是谁都能行,也不是每个药店都这样。前十几年听说北京同仁堂还有传承,现在不知还有吗?我见到的药店都是在斗格里面装个套(木头的或直接用塑料袋),没见过会翻斗的人。斗子还分明斗(写药名)、暗斗(没有药名),暗斗据说是为了让店员熟悉药位。我们学徒的药店都是明斗,店里的杨心宽老师傅经常晚上来考我们。他让我们拿好戥子站在柜台里,拉灭电灯说“黄芪三钱”(那会儿还没改克),我们就得摸着黑找斗子、拉斗、抓药、推斗,他再拉亮灯看看抓得对不对。开始找不对斗,称不准,师傅笑我们也笑。后来他不来时我们自己练,直到有一天杨师傅“考核”都合格了,他露出满意的笑容,说你们可以去抓暗斗了。杨师傅还考过我们蒙眼认药、一抓准。我们年轻好胜,把这当游戏一样,下班没事就玩儿。练得好不好,我们和师傅都乐。那会儿我们几个年轻人都住在店后宿舍,老杨师傅住的也不远,下班后师傅常带我们加会儿班。大家围坐在院里抽麦冬心、剥莲子心、剪灯芯(那会儿都是个子)、包“下火药”(灯芯竹叶甜甘草,五分钱一包)、包生化汤(生化汤不用大夫开,顾客说要几包生化汤我们就拿包好的给他)、包西药包(那时西药都拆瓶卖)……。此时的师傅也变得很随和,不像白天那么严肃。跟我们一起说说笑笑,聊东聊西,开他的玩笑他也不恼。一天中就这会儿最其乐融融,我们往往盼着晚上加班。▲中药柜,图片来自网络,感谢
其他工具以前的药店有一些调剂用的工具,如碾槽子(也叫药碾、研船,做药粉用)、小铡刀(切碎蒲公英等)、小锯(锯鹿茸,海龙等)、斧头(砸三七、川楝子等)、钢锉(锉参茸等)、剪刀(剪蜈蚣、蛇蜕等)、研钵(水飞朱砂等)、钳子(夹住药材方便砸碎)等等。现在进的都是饮片,这些工具大多没用了。但有的还可保留如碾槽子,因为小粉碎机对少量会用,药材打粉无能为力,就是较大量药材最后也要剩下点粗粉。在没有其他先进设备前,预备个碾槽还是有用的。不过要练会用脚蹬,手推又累又不给力。再如斧子(或榔头),有些铜缸子捣不动的东西(如金果揽、川楝子)还能用它砸,当然还得有配套的石头或铁板要不在哪儿砸。还有剪刀,遇上小通草、半枝莲等切长了或没切的,顺手剪两下。老药铺柜台上都有一些长方木条,用来压住处方和包药纸,就像写书法画国画用的镇纸。药店的镇纸有个特殊名称,叫“审慎”。不知谁起的,但明显是在提醒店员要认真对待调剂,抓药的神圣可见一斑。审慎长约七八寸,径约1寸。除了压方,还是店员的业务学习资料。因为审慎的每一面都用蝇头小楷写着专业知识,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珠算口诀、斤秤歌(下面详讲),还有写常用方歌的。各个师傅说法不同,看来没有统一规定。店员没事时就站着看这些东西,一来认字二来学习,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内容,可以问坐堂先生。老药工都懂点中医知识,就是从这里启蒙的。老药工都是十几岁学徒,没念过多少书(要能念起书谁去学买卖?)。可是干药行必须得识字,起码抓方得认识药名吧。所以他们从入行起就不断的学习,学文化,学专业。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妊娠禁忌歌、斤秤歌,这些必须会背,其他的就看个人的努力了。药店有一些浅显的中医书,像医学三字经、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雷公炮炙论、本草备要、医宗金鉴等,可以借来看。不懂的问掌柜和坐堂先生。有心的伙计,在抓方中还能学到中药的用法用量。“十年相公,半个先生”,老药工都有点中医知识,都会一些单方验方。甚至从抓药起步,后来成为老中医的也为数不少。(待续)▲医宗金鉴,图片来自人卫商城,感谢有奖征文正在进行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欢迎移步论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