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

怎么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5781078.html

端午节,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

传统享受包粽子的快乐

糯米、粽叶、蜜枣、线……

准备就位,

哈北航的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包粽子。

DUANWU

吃完了粽子,我们再来聊聊端午节背后的文化。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浴兰节等,是夏季里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主要与节气、与古代生产、生活有关。

午月午日端午节

端午节最初的时令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

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端午被定在五月初五。

端午和夏至

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为端阳节。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端阳是阳气盛极,阴气即将回升之义,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这个时间古人十分重视,很多地方把夏至当成节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同时,两者的习俗逐渐合流。《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gū]叶裹黏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

从这条文献可知,粽子本是夏至节的食物,却被初五的端午节借用,说明端午和夏至(端阳)的合流。

习俗

其一是广泛在窗门处悬挂菖蒲、艾蒿;

其二是身上缠挂各种端午索;

其三是用符图驱邪;

其四是饮用药酒;

其五是吃粽子;

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

悬挂菖蒲、符图,缠挂各种端午索、饮药酒的习俗都与人们的观念有关,进而形成习俗,其目的都是要驱邪辟凶。

古人认为的“邪”从何来呢?有什么“邪”需要驱呢?主要是夏季高温、高热,人们面临着瘟病、虫害的威胁。艾蒿、菖蒲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南宋《梦粱录·五月》记: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这种习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作为端午习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代民间以雄黄酒最为普及,饮雄黄酒成为习俗,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的情节。

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就有端午节用兰草兰花调配洗澡水的习俗,所以雅称“浴兰节”。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于是俗称端午节为“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文化的薪火,或就在这一抬头、一省思的机缘中,渐渐传承了下去、炽热了起来。

健康提示

1.端午节这个时间段,会呈现多雷雨、闷热、潮湿的状态,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午后雷雨天气多发。所以在这个时间段里,要特别注意降温、解暑、防雷暴。

2.新鲜的粽叶采摘下来后,需要蒸煮、浸泡后才能使用,不然包出来的粽子又苦又涩。

3.《白蛇传》里,白素贞一碰雄黄就会现出原形的情节,小时候一看就忘不了了,蛇虫一见雄黄就吓得乱跑。雄黄的成分是“四硫化四砷”,因成分里含有砷(砒霜的主要成分),一般不可以直接服用。

4.饮食生冷,一过嘴瘾,损伤的是肠胃,从而诱发夏季常见的胃肠型感冒,所以大家不要贪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bm/6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