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38.html
现在很多人外出旅行时
都会寄一张当地的明信片
以表达对家人朋友的挂念
在19世纪
也有一种独特的“明信片”
见证了广州中西文化交汇的辉煌历史
你知道它长什么样吗?
图片来源:网络
通草画——两百年前中国发往西方的“明信片”
通草画就是画在通草纸上的水彩画,曾经在19世纪从广州黄埔港运往西方各国。由于那个时候纸张价格昂贵,无法满足廉价的彩色图画巨大的需求量。所以广州的画匠们便取通脱木茎髓,切成薄片,加工后做“纸”,便产生了风靡当时,迎合西方审美、融入西洋水彩画技法的通草画。
通草画记录了多年前广州这座城市的市井百态、居家生活、水城文化、节庆习俗、花鸟虫鱼兽等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
19世纪40年代,随着摄影技术开始普及,照相业开始逐步取代外销画家的工作,渐渐地,通草画消失于广州人的记忆中,在中国国内销声匿迹。
0年,英国友人伊凡·威廉斯捐献了一批通草画给广州博物馆,之后广州博物馆对通草画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和研究,对这种盛极一时的外销绘画类型进行了保护和传承。20年过去了,现如今,通草画文化已经走进了广府地区多所学校。
非遗通草画——讲述古今中国故事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越秀区作为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传承文化瑰宝,讲述中国故事”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本次展览都有哪些亮点呢?
点击下面的视频了解一下
↓↓↓
本次展览通过古今通草画作品的“对话”,梳理越秀区对通草画文化的研究、修复、复建、传承等保护工作的成果,以向最早捐赠十九世纪通草画给广州的英国学者伊凡·威廉斯先生致敬。
“非遗通草画——讲述古今中国故事”专题学术研讨会通过互联网直播的形式,让广大市民通过网络参与其中,了解通草画。
活动中,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梁丽辉代表伊凡和其编译团队向广州越秀区图书馆和“通草画文化进校园”支持单位赠送了《广州制作:欧美藏十九世纪中国蓪纸画》。
据了解,广州越秀区文化馆(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出版《非遗玩家·通草画》教材和打造课程让社会共享非遗教育资源,扩大社会传承。
采编:陈健光
往期回顾:空调风扇一起吹,小伙醒来面瘫了!
喜大普奔!粤港澳三地“健康码”互认预计本周内出台!
触目惊心!口罩成为海洋生态环境新威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