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ldquo通草画rdqu

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

22名小学生绘制6米长卷

◆◆◆◆

小学生现场示范制作通草画

南方日报记者梁文祥摄

骑楼、镇海楼、中山纪念堂、木棉花……带有浓郁广府特色的图案跃然于通草纸上,在孩子的笔下更多了几分色彩和童趣。

11月6日下午,由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教育局主办,越秀区少年宫协办的“通草传承共筑未来”通草画传承与教育展览活动,在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来自越秀区中小学、幼儿园共多名师生出席了开幕式。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

充满着浓郁岭南风情的通草画,兴起于年前的广州地区,其后由盛而衰,逐渐“失传”。直到近十年来,在越秀区宣传、文化与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门“失传绝学”重返课堂,结出丰硕的教学成果。

本次通草画展览是越秀区传承和发扬广府文化众多活动中的一个缩影:既展示了名家之作,也展示越秀区青少年儿童的优秀通草画张作品,还有通草画传承教育发展的资料图片。主办方希望能推动年轻一辈参与守护优秀传统文化,让通草画技艺得以继续流传。

◆◆◆◆

文化考古复活非遗技艺

◆◆◆◆

通草画诞生于年前,是广州地区传统的艺术项目。画上描绘的内容大多都是广州口岸的社会风情,栩栩如生。作品远销欧美,是当之无愧的“广州明信片”。

据史料记载,年,在广州十三行附近就有大概30家通草画经销商,可惜,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通草画几尽绝迹。直至0年,英国友人伊凡·威廉斯向广州博物馆捐献了一批通草画,才让这门技艺的美再度流传。

越秀区对通草画的研究启动于8年。“越秀区少年宫在广州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儿童美术日记画展览,孩子们画的都是自己的生活,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我感觉这与年前通草画的绘画风格很像,都是记录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广州文物博物馆协会会长、时任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回忆道。

这个引子激发了越秀区少年宫老师开启了对通草画的学习研究。越秀区少年宫美术书法部部长苏昕告诉记者,由于通草画技艺失传已有百年,书面记载非常少。老师们不得不开始一场文化考古之旅,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外国游记等资料中寻找通草画的蛛丝马迹。

在专家指导和支持下,老师们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绘制工艺步骤图,直观呈现通草纸的制作和通草画的绘制过程,一点一点掌握通草画的绘画技巧。他们对纸材、颜料、通草画和社会文化的关系等,也作了深入挖掘、研究,甚至还远赴贵州实地考察,成功把通脱木移植到广州栽种。

为推动通草画完整工艺的保护,年,在越秀区宣传文化部门支持下,“通草画技艺”开始踏上“申遗”之路,经过两年时间努力,终于成功进入越秀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进校园培养生力军

◆◆◆◆

展览现场,越秀区少年宫、广中路小学、大南路小学、第37中学、育才中学、东川路小学、小北幼儿园、东山教工幼儿园、培智学校等部门都分别设有摊位,展示通草画特色作品。其中,一幅长达6米的通草画长卷分外引人注目:各色各样的骑楼里,人们过着五彩缤纷的“粤味”生活,展现一卷生机勃勃的广府风情画。这幅作品是由广中路小学22位同学耗时半年完成的。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小画家们每个周末走街串巷,到老城区拍照、写生,观摩骑楼建筑。

从年起,越秀区结合传统文化传承和广府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联合教育部门启动了通草画的文化传承项目,由越秀区少年宫牵头,组织带动广中路小学、大南路小学等一批学校,重新把通草画引进课堂,与青少年绘画教育进行融合。目前,越秀区已建立10所通草画“种子学校”和通草画传承教育基地,培养了上千名通草画小画家,举行过百场公益推广活动,将通草画教育普及中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和少年宫,惠及广州市近12万青少年儿童。

越秀区还创新性地开创了“文化考古”传承教育模式、“大众传承”非遗传承模式、“走进少年宫”“非遗进校园”课程活动模式等教育模式,出版了一套越秀区“广府通草画传承与教育”成果集。

“经过几年的培育,青少年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生力军,还通过‘小手拉大手’进一步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越秀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晓丹表示,越秀区将继续推动青少年广府文化教育传承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有益实践探索。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李丹

通讯员张慧

天空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bm/6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