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导引
大家好!学而后用,医术的高明在于经验之丰富,今天带大家继续来学习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让大家了解特色中药药剂及其合理的使用。
中医杂谈伤寒逐风方临床医案
NO5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证属风寒湿侵袭、经脉阻滞、气血不畅,治疗以《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逐风方”合“治痹手足臃肿方”,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
患者,男,66岁
初诊:年10月22日
双肩部疼痛约一年余,加重2个月。
患者于1年前因年老体弱,受风着凉,致两肩冰冷疼痛,并向颈部及右上肢前臂放射,遇寒痛剧,得热则减。
医院诊治,给予口服金诺匹林、消炎痛,外敷祖师麻膏药,配合理疗,症状有所好转。
近2个月因气候骤变,致两肩冰冷疼痛加剧,重着、麻木不适,活动受限,畏寒肢凉,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实验室检查示:WBC9.5×/L,HGBg/L,ESR10mm/h,RF14kU/L,ASOumol/L,CRP8.70mg/L。
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诊断:漏肩风,证属风寒湿侵袭、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
给予《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逐风方”(由附子、蜀椒、泽泻、乌喙、细辛、白术组成)及“治痹手足臃肿方”(由秦艽、附子组成)加减治疗。
内服方药:
制川乌6g(先煎)制附子9g(先煎)
白术15g羌活15g姜黄12g威灵仙12g
秦艽12g鸡血藤15g青风藤20g泽泻9g
炙黄芪20g当归15g丹参15g乌梢蛇9g
白芍15g甘草6g桂枝9g细辛5g
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热敷方药:
生川乌50g生草乌50g桂枝50g生艾叶50g
细辛30g蜀椒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五加皮30g海桐皮30g乳香30g没药30g
将药物打碎后分别装入2~3个布袋内,扎紧袋口,然后放锅内煎煮或蒸,热后取药袋热敷于患肩上,开始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袋温度稍降后可置于肩部不动,冷却即换,每次热敷约30分钟,一天一次。嘱患者患部保暖,避风寒湿邪。
二诊:经中药内服10剂,并患肩局部热敷10次后,患者两肩疼痛、重着、麻木感明显好转,颈部及右上肢前臂放射痛亦减轻,但肩部仍冰凉不适,继内服上方制附子加量至15克,并配合热敷治疗。嘱加强肩部自身功能锻炼,可前伸、外展、后伸、旋转等以松解肩部的肌肉粘连,以缓解疼痛,尽快恢复功能。
三诊:又服上方20天后,患者两肩冰痛、重着、麻木感基本缓解,颈部及右上肢放射痛消失,但稍酸困不适。嘱停中药热敷,内服上方减制川乌,炙黄芪加量至30克,继续巩固治疗10天,注意肩颈及上肢部保暖,经常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以防复发。1年后随访,病已痊愈,活动自如[]。
“漏肩风”亦称“肩凝证”、“肩痹”,现代医学还称“五十肩”、“老年肩”,临床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之邪,积久筋凝、气滞血瘀所致,引起肩部挛急疼痛,屈伸不利。故治疗上应以解除疼痛为主,逐步松解粘连,恢复功能为原则。
选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臃肿方”加减治疗,方中川乌大辛大热,配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桂枝温经通阳散寒,有横通肢节的特性,配细辛可治寒滞脉络的肢冷疼痛;羌活祛风湿、散表寒、利关节;姜黄行气破血、通经止痛,为治疗肩臂上肢痛之要药,可引药达肩;《药品化义》曰:“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
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威灵仙与秦艽相伍,即可加强祛风湿止痹痛之功,又免温燥伤阴之弊;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麻木;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且有镇痛之功;泽泻甘淡,功在利水渗湿。
黄芪补气升阳,配桂枝、白芍可治关节痹痛、肢体麻木;白术甘温,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张元素有“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之赞;当归、丹参活血止痛。
乌梢蛇可搜风逐邪、通经络、止痹痛,配以白芍酸收敛阴,一则防止川乌、附子之辛热,又可协同止痛作用;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并用中药热敷,可起到舒筋活络、通经止痛的作用。
配合功能锻炼可解除患部肌肉粘连,以增进肩关节功能活动。故以《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臃肿方”加减内服、热敷治疗,配合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切中病机而获效。
NO6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证属寒湿入络,气血痹阻,治以《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伤寒逐风方”加味,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赵某,男,55岁
初诊:年2月27日
左臀及下肢麻木、疼痛约半年余。
半年前出现左臀及下肢麻木、疼痛,常因劳累或受寒着凉时加重,休息及遇暖减轻,医院检查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给予针灸及口服芬必得、汉桃叶片、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病情时轻时重,近10天疼痛加重难以行走,急来我院求治。现症:左下肢疼痛、重着、麻木,沿臀外侧向外放射,双足不温,行走困难,疼痛难以忍受。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检查:左侧腰及臀部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X线及CT检查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
中医诊断:痹证。
辨证:属寒湿入络,气血痹阻。
治法: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制川乌9g(先煎)制附子9g(先煎)
白术15g炙麻黄6g桂枝12g川牛膝10g
独活15g木瓜20g白芍25g当归15g
丝瓜络10g豨莶草10g全蝎9g蜈蚣2条
地龙9g生甘草9g蜀椒5g细辛5g
一日1剂,分2次温服。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负重,以利于病情恢复。
上方服7剂后,患者左臀及下肢麻木、疼痛基本消失,双足温暖,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但行走时仍感左下肢酸沉乏力、重着不适,此乃阳气虚弱,湿邪尚存。原方去全蝎、蜈蚣,加炙黄芪30g、薏苡仁30g,继服10剂后,左下肢疼痛、麻木、重着、行走困难等症状消失,守上方再巩固治疗1周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本案因寒湿之邪乘虚侵入,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而引起痹证。
方中制川乌、制附子、细辛均为味辛性温之品,功在温经散寒,逐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桂枝温经通阳。
蜀椒温中止痛,《本草纲目》:“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独活善祛风湿止痹痛,尤以下肢疼痛为适宜。
川牛膝通血脉利关节,引药下行,可治下肢关节疼痛为其专长;木瓜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治痹痛;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和中;当归活血通络,可治寒滞脉络的肢冷疼痛。
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为治骨节疼痛、四肢麻木之要药;丝瓜络善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全蝎、蜈蚣相须为用,治风湿痹痛,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
地龙有通利经络之功效,与制川乌配伍,治寒湿痹痛之肢体屈伸不利效佳;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舒筋,缓急止痛。诸药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舒筋止痛之功效。药简效专,方证相符,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NO7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门诊号:,住陇南宕昌类风湿关节炎证属寒湿阻络,气血瘀滞,治以武威汉代医简所载伤寒逐风方合瘀方加味,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赵某,女,33岁
初诊:年3月1日星期三
一月前(正月初二)出现双膝关节,四肢疼痛,其疼痛明显,行走受限,严重时不能下床,身体不能转侧,伴晨僵,恶寒明显。
2月22医院门诊,查类风湿因子LU/M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正常值5.00),抗核抗体;阳性,给予来氟米特、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羟氯喹、钙尔奇治疗(见化验,用药复印件)。
患者服药后胃脘不舒,影响食欲,疼痛未减,拒绝服西药,而来要求中医治疗。
方药: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伤寒逐风方合瘀方加味
制附子10g开水先煎蜀椒10g泽泻20g制川乌5g开水先煎
细辛5g白术20g当归20g川芎15g
丹皮10g桂枝10g乌蛇15g元胡10g
川楝子15g醋龟甲20g醋鳖甲20g甘草5g
5剂,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二诊:年3月6日星期一
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5剂后疼痛基本消失。
再取10剂,以求疼痛完全消失。
三诊:年4月7日星期五
停药后疼痛略有增加,伴睡眠差,胃内稍有不适。
上方加龙骨30g,牡蛎30g,砂仁10g,鸡内金20g。
年5月9日星期二,电话询问病情,回复,前述剧烈疼痛未再发作,恶寒证除,尽手指关节稍有隐隐作痛,稍有肿胀,其余关节无疼痛,睡眠差,胃内稍有不适症状已治愈。
患者一月前(正月初二)出现双膝关节,四肢疼痛,其疼痛明显,行走受限,严重时不能下床,身体不能转侧,伴晨僵,恶寒明显。
经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伤寒逐风方合瘀方加味,寒邪得除,血瘀得活,经络得通而迅速痛止,病情缓解,临床验之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伤寒逐风方合瘀方加味确有速效。
作者简介版权申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小郎中
校稿:鲁海花陈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