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苦入心=苦入心经?但苦味药却多入肝经?是矛盾还是另有他解?且看本文。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苦入心”,传统观念认为苦味药应多归心经,但现代统计学发现“苦味药多归肝经”。在对植物皮类中药的主治进行研究后发现苦味植物皮药虽多入肝经,但其主治如跌打损伤、疮疡、痹病等皆与血脉密切相关,结合对病因病机和用药思想的分析,认为“苦入心”并不是指苦味药对于心脏的归属和定位,而是因由心主血脉作用于“心-血脉-肝(或心)”这一通路亦或称为系统,从而起到的对“气血”“血脉”的调节作用。故文章创新点在于“苦入心”不能理解为“苦入心经”,“苦入心”与苦味药多归肝经亦不矛盾。
《素问·宣明五气》载:“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首先提出了“苦入心”的观点。传统观念认为苦味药应多归心经,这与现代统计得出的“苦味药多归肝经”结果不符,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认为对于苦味药的归经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截至目前仍未有合理解释给出。笔者在对《中华本草》所收载的植物皮类中药进行整理时亦得到相同结果,但在分析苦味植物皮药的药性与应用特点后发现,其功效应用与“血脉”联系密切,心主血脉,故苦味药的性能必然与心的功能高度相关,之所以未在归经上有所体现,或许是传统认知存在误区。因此笔者试图通过研究苦味植物皮类中药的特点,对“苦入心”提出新的认识。
有关苦味药归经的探讨1张静雅等对《中国药典》年版中苦味药与归经的关系进行了归纳,结果显示苦味药主要归肝经(占比23.7%)、肺经(占比17.4%)、胃经(占比13.2%),此外,归心经者占比9.9%;赖昌生等以全国高校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黄兆胜主编)所收取的味中药为研究对象,统计得出苦味药入肝经者(味)最多,入肺经者(78味)次之,入胃经者(72味)居第三位,入心经者(8味)居第五,认为清热药性味苦寒,清热药中苦味药的功用均与肝的关系密切,所以归肝经者最多;孙大定以《中药学》教材(凌一揆主编)所载的味苦味药为依据进行探讨,发现在63味纯苦味药中归肝经(37味)者最多,其次为归胃经(29味)、心经(19味)等,在苦兼他味药(味)中,仍以归肝经(71味)最多,其后依次是胃经(62味)、肺经(52味)、脾经、肾经、大肠经、心经(17味)等,认为口尝之药味不一定是该药起主要作用的物质,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味与归经的不一致;李盛青等以载药多味的《中药大辞典》为依据建立数据库,从中筛选五味与归经2项俱全者进行统计,结论为纯苦味、复合苦味和总苦味均主入肝经,结合苦能“燥”、能“泄”的特点,认为“苦味药能够燥除包括肝经湿邪的各脏腑的湿邪,也可以疏泄或降泄包括肝脏的各脏腑的气机,而这两方面作用少用于心经的病变”。总结以上学者对于苦味药归经的研究和探讨,“主归肝经”是文献统计的客观结果,这与传统认知的“苦入心”“苦先入心”有所出入;同时,诸学者均未对此结论作出明确解释,皆认为“有待进一步探讨”。
苦味植物皮类药分析2苦味植物皮类中药共味,有归经记载的为74味,其中归肝经者41味、归心经者9味;可用治跌打损伤味、疮疡味、痹病味,用于以上三者的药物共计味,占苦味植物皮类药物总量的68.58%,是此类药物最重要的主治内容。现分别对此三项应用的病因病机、用药思想以及治法与血脉的关系详做分析。
2.1跌打损伤跌打损伤是指由外力伤害、外感六淫、邪毒感染等外部因素和年龄、体质、七情内伤等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和经络的病变。《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中说:“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气血与损伤的关系极为密切,是损伤的核心病机。损伤皮肉,则外邪易侵,营气不从,继而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损伤筋骨,则脉络受阻,血瘀气滞,为肿为痛。损伤后,气血运行紊乱,继而导致津液、脏腑和经络等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诚如薛己所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用于跌打损伤的植物皮类中药以味苦、辛为主,具有行气活血、通利血脉、化瘀导滞的作用,从而达到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治疗效果。如五加皮可用于外伤骨折和跌打损伤,有活血祛瘀、通凝化滞之效,同时兼具补益作用,能促进损伤早愈,常配伍骨碎补、川续断、威灵仙等同用,如五加四灵散。曾一将五倍子、五加皮、骨碎补各g以植物油或麻油调和制成软膏剂,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证明其有活气血、消瘀肿、通经络、止疼痛的功效,疗效颇佳。
合欢皮,《日华子本草》言其“煎熬消痈肿,并续筋骨”,《本草纲目》亦云其有“和血消肿止痛”之功,能消散内外之痈肿,收活血化瘀消肿之效,内服外敷均可。治跌打伤痛可单用或与乳香、没药、骨碎补、桃仁、红花、当归等药配伍同用。《百一选方》治筋骨折伤用合欢皮炒四两,芥菜子炒一两,研细末,酒调,临卧服酒,渣敷患处。《中药大辞典》用合欢皮g(炒干、末之),入麝香、乳香各3g,每服3g,温酒调,不饥不饱时服,治打扑伤损筋骨。
牡丹皮,《本草经疏》载:“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本草汇言》更谓之为“血中气药也”,“凡一切血气为病,统能治之”。牡丹皮善入血分,行血中之滞,能活血散瘀、凉血行血、消肿止痛,常与乳香、没药等活血止痛之品同用,治跌扑伤痛、外伤瘀血、骨折肿痛。紫荆皮,主治气血瘀痛,神经麻木,配川芎、白芷、延胡索、木香、地骨皮,外敷主治损伤瘀肿、烧痛。
2.2疮疡中医学认为六淫侵袭、感受毒邪、饮食不节、房劳损伤、七情郁结、外伤以及痰、瘀等引起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凝滞、脏腑失调和经络阻塞而成疮疡。《灵枢·痈疽》有云:“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因此,血液凝滞、经络受阻、营卫不和是引起痈疽的主要原因,针对疮疡中红、肿、热、痛、溃脓之常见临床症状,当以清热解毒、凉血行血论治,如《本草经疏》云:“痈疮者,热壅血瘀而成也。凉血行血,故疗痈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表明了疮疡从血论治的观点,认为“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焮,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除。”疗疮疡之植物皮类药物的药性以寒凉、味苦为主,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燥湿止痒的功效。如白鲜皮“外治皮毛肌肉湿热之毒”,《本草正义》云:“诸痛痒疮,服之亦大有捷效”,可广泛用于湿热所致湿疮湿疹,皮肤溃烂,脓水淋漓,皮肤瘙痒等症。《太平圣惠方》载有白鲜皮散,用白鲜皮、川升麻、黄芩、玄参、白蒺藜(微炒,去刺)、桔梗(去芦头)、防风(去芦头)、前胡(去芦头)、百合、甘草(炙微赤,锉)、栀子仁、茯神各半两,马牙硝一两,麦冬一两半(去心,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后以薄荷汤调下,治疗遍身热毒疮及皮肤瘙痒、烦躁。又如《疡医大全》方,以本品配伍何首乌、金银花、荆芥、防风、苍术、苦参、连翘、木通等祛风解毒除湿药,治湿热疮毒,遍身脓窠,黄水淋漓,肌肉破烂。
苦楝皮苦寒有毒,对于疥疮、头癣、体癣、湿疮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单用为末,煎汤浴洗,也可用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如《奇效良方》备急葛氏疗疥疮方,以苦楝皮配皂角等分为末,猪脂调涂,治疮疹瘙痒。黄柏味苦泄降,性寒清泻,其功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为火热证常用,多用治火热毒盛所致的痈疡肿毒、目赤肿痛、口舌生疮,以及湿热毒邪所致的湿疹湿疮、阴肿阴痒等。
中医古籍中对于黄柏疗疮的作用,早有论断,《名医别录》言其能“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外用可合轻粉调猪胆汁,涂搽外敷治脓疮,内服可配伍黄连、金银花、升麻等清热解毒药同用,如《刘涓子鬼遗方》之五黄膏以黄柏配伍入药治久病疥癣,诸恶疮毒;《伤科诊疗》一书中以黄柏配伍大黄、黄芩,名三黄散,治烫伤、热毒恶疮,并评价黄柏“生用为消疮痈和治损伤红、热、肿、痛之要药”。
2.3痹病筋骨关节痹病是指由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筋骨关节疼痛、肿胀、麻木、重着等病证。《内经》对痹病的认识已很全面,认为风寒湿邪侵袭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并随三气的偏盛而命名为行痹、痛痹、着痹。疼痛是痹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素问·痹论》认为寒气多则痛,《素问·举痛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说明寒气稽留,气血阻滞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用于痹病的植物皮类药多性温,味苦、辛,故能苦泄温通,祛风散寒,除痹通络。如五加皮既善祛风散寒、除痹通络,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凡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腰膝酸软,不论虚实,皆可应用,对风湿痹痛兼有肝肾亏虚者尤为适宜。《药性论》谓其“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肤,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此处“逐恶风血”即消瘀导滞、逐瘀蠲痹,朱丹溪亦云治风湿脚痛则“痛甚加五加皮,可见其逐恶血之大功也。”
五加皮可单用浸酒,如《本草纲目》五加皮酒,李时珍谓之“壮筋骨,填精髓,治一切风湿痿痹”;还可配伍牛膝、木瓜、黄柏、麦冬、生地黄、薏苡仁、石斛、虎胫骨、山药,治湿热痿痹,腰以下不能行动;亦可配伍白术、苍术、萆薢、石菖蒲、薏苡仁、刺蒺藜、菊花、防风、羌活、独活、白鲜皮、石斛,治风寒湿成痹。
香加皮,辛散苦燥温通,具有祛风湿、温经止痛的功效,是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骨痿弱、腰膝酸软之常用品。常与桂枝、独活等同用,以祛风湿、温经脉而止痛,若痹病日久,筋脉拘挛,可与白芍、木瓜、牛膝等同用,养血舒筋,温痹止痛。
祖师麻,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可用治风寒湿痹疼痛或肢体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可单用,亦可配路路通、九节茶、雷公藤等同用,祖师麻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风湿关节疾病的治疗。
海桐皮,苦燥辛散,《日华子本草》言其“治血脉麻痹疼痛”,能祛风湿、通经络、行血脉,达病所,止疼痛,对于痹病无论寒热均可应用,且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腰膝酸痛,或麻痹不仁,常与薏苡仁、生地黄、牛膝、五加皮等同用,如海桐皮酒,或与丹参、肉桂、附子、防己等配伍,如海桐皮汤。《传信方》中载用海桐皮、薏苡仁各二两,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生地黄十两,酒二斗浸,治肾脏风毒攻刺腰膝,痛不可忍。
讨论3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素问集注·六节藏象论》言:“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心气能够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以濡养全身,“现今医家认为,心气的充沛,是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最基本的条件”。从苦味植物皮类药的应用来看,损伤、疮疡、痹病的治疗都是从血论治,虽然在疮疡的治疗中存在“苦燥”的作用,但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始,历来诸多医家皆肯定了凉血行血是疗疮的首要思想,因此苦味植物皮药在疮疡中的大量应用,不能单以“苦燥”释之。对于痹病的应用,亦是如此,在治法上祛除风寒湿邪与通利血脉并举,虽多数药物有“辛散温通”之效,但不可断然排除苦味药之于血脉的作用。
另外,从统计结果来看,苦味药多归肝经,而心与肝的关系又极其密切,如《医宗必读》中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居膈下……其系上络心肺”,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共主血脉。肝具有藏血的功能,如王冰在注《素问·五脏生成》时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同时,肝亦具有疏泄、调节血量的功能,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指出:“肝属木,木气充和调达,不致遏郁,则心脉得畅。”表明肝可以调畅全身气机,继而推动血液的运行,因而“血”是构架两个脏腑功能之间的桥梁。
通过分析苦味植物皮类中药的药性特点和应用,结合心与肝的功能和联系,笔者认为“苦入心”并不是指苦味药对于心脏的归属和定位,而是因由“心主血脉”,作用于“心-血脉-肝(或心)”这一通路亦或称为系统,从而起到对“气血”“血脉”的调节作用。故“苦入心”不能理解为“苦入心经”,“苦入心”与苦味药多归肝经亦不矛盾。
本文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