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毛猴”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很多人会联想到动物园里的猴子。其实,这种“毛猴”来自中药世家,除了四肢,浑身是毛,没有五官、表情,但会用动作“说话”,就是用四味中药——辛夷、蝉蜕、木通、白芨粘制的小工艺品。
小时候随我哥哥闲逛天津劝业场,那时的商场还是一间一间的小商户,设施陈旧,光线灰暗。遛着遛着,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商品店舖里我看到一组组待售的“毛猴”,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见这些“毛猴”有的拉胶皮,有的担着剃头的挑子,有的在打乒乓球……,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看着这些小玩意儿,让我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
长大后,我参加工作,在零售药店做售货员,这时我才知道,这些“毛猴”原来是有四味中药粘制的,被称为“猴料”,关于“猴料”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传,清朝道光年间,北京南城有一家“南怀仁堂”药铺,老板为人刻薄,经常欺压店内的小伙计。某日,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老板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老板”。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头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拿木通做草帽,用白芨做粘合剂这么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他拿给师兄们一看,也都说极象尖嘴猴腮的老板。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这个小玩意被老板发现了,他见到这只“毛猴”,不但不生气,居然从中看出商机,就把这四味中药单独包装,称为“猴料”在药铺出售。
猴料中的蝉蜕是一味中药,又名蝉衣、蝉壳、知了皮、唧唧猴皮,为蝉科昆虫黑蚱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具有散风除热、透疹解痉的功效。
其外观略呈椭圆形而弯曲,头呈茶棕色,半透明,有光泽,表面覆盖一层黄棕色的细毛,两只复眼突出,酷似猴头儿,有点尖嘴猴腮的模样,以它做为“毛猴’的猴头,惟肖惟妙;蝉蜕的前肢较粗,正好做毛猴的大腿,蝉蜕的后腿细,当作“毛猴”的上肢。
“毛猴”的身子选用中药辛夷花。辛夷花又称毛辛夷,为木兰科植物辛夷或玉兰干燥的花蕾,花先于叶开放,长出的花苞长半寸,呈倒圆锥状,形如毛笔头,因而又俗称木笔花。宋朝诗人王安石曾有“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的诗句。
辛夷为治疗鼻炎的要药,以其研末,加麝香少许,用葱白蘸药末纳入鼻中,治鼻渊、鼻塞特效。辛夷表面长满黄绿色柔软的长毛,做毛猴儿的身体太逼真了。制做时要将辛夷花下端剪掉,这样使“毛猴”的身材更协调。
将这两味中药摆出各种造型,用白芨水黏粘,再给“毛猴”戴上一顶木通当成的草帽,一个“毛猴”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木通这味中药又名山通草、野木瓜、附支等,具有清热利尿、活血通脉的功效。之所以选用木通这味药做为“毛猴”的草帽,是因为木通切片后,圆圆的药片中间有凸起的皮孔,看上去酷似草帽。
白芨又称白及,为兰科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它嚼之有粘性,故常做为粘合剂使用,音乐家演奏笛子前粘笛膜就用白芨。
做“毛猴”时,把白芨泡水,用它黏黏的水来粘,后来嫌白芨泡水太麻烦,改用乳胶直接粘接,做成形态各异的姿势,再辅以小道具(如乒乓球台、剃头挑子、人力车等),做成一组,活灵活现的一群毛猴儿就呈现在你的眼前,情趣盎然。
毛猴过去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50年代曹雪芹19代世孙曹仪简先生开始研究粘制毛猴,他的毛猴制作自成一派,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市井生活、民情风俗的,如剃头的、掏粪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算卦的……,成为一组完整的艺术作品;有历史典故、戏剧故事,如“沐猴而冠”、“县官出巡”等等,受老百姓的喜爱。
他除保持制作传统题材外,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嘲讽社会不良现象的“糊涂官”、“专治瞽症”、“吹牛”等等,尤其“吹牛”这组“毛猴”更有意思,两只猴的嘴里各含着一根管子,对着牛屁股吹,把牛吹得鼓鼓的,看谁吹得劲大!
曹仪简制作的“毛猴”工艺品上万件,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的喜爱,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曾有一位英国路透社的记者见到曹先生的作品后,很有兴趣,便问:“这叫什么?”
曹先生说:“这叫毛猴。”
这位记者说:“英文还没有毛猴这个单词。这种艺术品很好,我就为它创造一个英文名称吧。英文称猴子为‘蒙克’,称多毛的为‘海瑞’,英文毛猴就叫‘海瑞蒙克’(hairymonkey)吧。”
取完名字后他很得意,说:“这是我发明的单词,将来一定能够进入英国大词典的。”
“毛猴”制作工艺后来传到了天津,并在天津落地生根,有了新的发展,也有了第四代传人王金生。经过多年实践,他把这门独特的艺术重新传世,並焕发出新的光彩。从年开始,他在天津扶轮中学开设了“毛猴”工艺制作课,收了百余个学生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制作“毛猴”,已累积教授余人次,第五代“毛猴”工艺的传人也许就来自这些中学生。
老舍夫人胡絜有曾做诗一首评价“毛猴”:“半寸猢狲献京城,惟妙惟肖绘旧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毛猴”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粘制“毛猴”的民间工艺,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没想到,四味治病疗疾中药饮片在弘扬民间艺术中还发挥着巨大作用呢。
END
本文由我刊原创征稿发表,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