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文章简介
集合住宅是与独立式住宅相对的概念,由两户以上居住单位组成的住宅即为通常意义上的集合住宅。中文语境的“集合住宅”,来自日本引进美国“ApartmentHouse”时的汉字翻译(另一种日文译法为音译外来语)。美国的集合住宅吸取了包括英国“Flats”和“TerraceHouse”在内的欧洲集合住宅的精华,发展为现代设备齐全、管理组织完备的住宅系统。欧洲在20世纪初逆输入美国的集合住宅,在近代上海,“ApartmentHouse”被译为“公寓”,主要指当时建造的高级、高层公寓。对中国城市住宅而言,年以来从平房合院独户住宅转变为低层联排集合住宅,年以来多采用标准化多层集合住宅,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年房地产开发兴起之后,建造了大量高层甚至超高层集合住宅。《时代建筑》聚焦集合住宅,从人居理念、户型研究、空间生产、建造技术、意识形态、文化象征等不同层面,力图以全球视野,考察集合住宅的发展如何逐渐适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集合住宅理念与实践的跨境迁徙。
衡寒宵从人居理念的角度,对比和分析了勒·柯布西耶和摩西·金兹堡两者在20世纪早期所做的居住建筑设计和理想城市空间形式的主张,并探讨了两位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对当前人居空间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启示。海老泽模奈人、大月敏雄、包慕萍三篇文章呈现了集合住宅的理念与实践从德国到日本,以及日本到中国东北的跨境迁徙,其中海老泽模奈人的文章聚焦德国建筑师亚历山大·克莱因基于科学分析的最小限住宅户型平面研究,并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如何接受了其影响;大月敏雄以二战前建设集合住宅的四类主导者为线索介绍了日本集合住宅的历史;包慕萍从近代住宅平面、住宅区规划及功能配置、住宅区开发模式等视角,解析了日本建筑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实践,剖析了东北集合住宅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多项来源。张洁、翟宇琦和安太然分别从意识形态和文化象征等层面剖析了不同时期的欧洲社会住宅建设,其中张洁、翟宇琦追溯了战后欧洲社会住宅建设的变革,并回顾了这一过程引发的丰富多样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安太然的文章从“接受”的角度重访“红色维也纳”时期的市政住宅建设史,考察其如何在不同时空之中、不同政治诉求之下被重写、被诠释、被移用。回到中国的集合住宅,周燕珉、李佳婧以中国住宅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两个转折点——改革开放与住宅商品化为分水岭,梳理年以来中国集合住宅的楼栋与户型设计变迁,分析集合住宅设计演进背后的内在机理,并对今后中国集合住宅设计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杨辰则通过高目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集合住宅研究和实践,揭示了城市居住空间的“生产”是如何受到国家政策、资本市场、技术规范和生活方式变化的综合作用。
主编:支文军教授
日本集合住宅百年史
TheCentury-longHistoryofJapaneseApartmentHouse
[日]大月敏雄著包慕萍译
OTSUKIToshio,TranslatedbyBAOMuping
Abstract作者将日本的住宅建设主体分为以建设职工住宅为主的大企业、以商品房开发为主的地产商、以解决低收入阶层居住问题为目的的公共机构以及年大地震后创建的住宅复兴机构同润会四类。文章以四类住宅建设主体的住宅建设为线索,概述了日本自年开始的集合住宅百年史,最后以同润会集大成之例江户川住宅楼为例,剖析了年时日本集合住宅所达到的成就。
在线阅读
集合住宅是与独立式住宅相对的概念,一栋建筑中有两户以上的住宅建筑,日本定义为集合住宅。在日本,关于集合住宅历史的著作不在少数,特别是从近代到现代的住宅通史较多。曾根幸一主编的《现代集合住宅展望》[1]、高层住宅史研究会编撰的《公寓建筑60年史》[2]、小林秀树等编撰的《日本集合住宅的普及过程》[3]是几部代表性的著作。为了不与以上著作重复,本文在概观了年关东大地震之前集合住宅的历史之后,以堪称日本集合住宅金字塔[4]的同润会集合住宅为主,特别是体现了同润会集合住宅集大成的江户川①住宅楼为例,剖析日本集合住宅发展的制高点所达到的成就。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概略地言及年以后的战后住宅史。
1关东大地震之前:日本对集合住宅的摸索
在日本,集合住宅何时诞生?这是人人都会关心的起源问题。本文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二战”)前建设了集合住宅的主导者分为大企业、民间开发商、国家或者市政府等公共机构和同润会四大类,将集合住宅的年表总结如表1。大企业开发的集合住宅,一般作为公司福利住房分配给员工居住。民间开发商一般以面对社会的商品房为对象。国家和政府机构建设的公共性质的集合住宅则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为目标。同润会是年日本政府利用关东大地震各国援助的义捐金作为基本资金而设立的以住宅复兴事业为目的的财团法人机构②。同润会的建筑专业智囊团来自东京大学,如东京大学教授佐野利器为第一届评议员,内田祥三任理事及建筑部长,其下做具体设计方案的是内田的门生们,如川元良一、鹫巢昌、中村宽③、岸田日出刀等[5]。同润会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大量、快速地建设抗震、防火的集合住宅,并且在建筑师、规划师们的积极参与下,以探索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现代化生活方式为宗旨,因此同润会集合住宅实例也往往成为日本全国率先引进世界最先进建筑技术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样板工程。
表1.日本战前集合住宅一览表
2大企业开发的集合住宅
大企业开发的集合住宅有出租房间、出租事务所和社宅三种类型④。年,三菱合资会社(今三菱公司的前身)在今东京站周围的“丸之内”地区开发了著名的“一丁伦敦”大街。这条大街以伦敦的金融中心为参考,沿街设计了景观统一的维多利亚·安妮女王风格的红砖建筑群,其中的6号、7号馆(地上2层、地下1层)是日本第一个租赁式办公或居住的集合住宅。更确切地说,它们是上下两层为一套的、联栋(TerraceHouse)类型的集合住宅。当时的开发口号是“为在一丁伦敦大街工作的人们提供时尚、舒适的出租房间”[6]。在明治末期,开始出现名为集合住宅的新建筑类型,这些房子或做租赁办公室或以房间为单位出租。横滨的原合名会社开发的集合住宅(砖结构,一部分为混凝土结构,地上3层,地下1层,年)、三井同族集合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6层,年)都属于这类建筑。从大日本集合住宅株式会社开发的日比谷租赁事务所(年)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称作是集合住宅的,并非一定是纯粹的居住建筑,出租办公楼或者出租住宅都叫“Apartment”。
大企业开发的集合住宅,首推三菱矿业端岛煤矿在军舰岛⑤建设的一系列集合住宅。其中,年建造的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30号住宅楼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集合住宅实例。与A·贝瑞年在法国巴黎富兰克林街设计的世界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集合住宅相比,日本的起步也不算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造30号住宅楼之前的明治末期,日本已经出现了墙壁、柱子为木结构,而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4、5层集合住宅[7]。
除此以外,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中国东北建设了为公司员工使用的“满铁社宅”和独身宿舍楼(两者均为年竣工),也属于初期集合住宅的建设实例。
总之,明治末期是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初期,建设主导者是大企业和民间房地产开发商平分秋色的局面。
3民间开发商建设的集合住宅
民间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的集合住宅是以新兴的社会阶层——城市居民为对象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经营方式的住宅。年建造的木结构3层集合住宅——东京市文京区本乡馆是民间开发的早期集合住宅的实例,此外还有千富馆(木结构2层,年)和上野俱乐部(木结构5层,年)等。民间开发的集合住宅初期都是木结构,户型为一室或两室,由中间内走廊连接,住户共用厨房和卫生间。在一些白领阶层使用的集合住宅里,设有娱乐室、食堂、公共浴室等高级公用设施。但基本上都是供单身人士使用的集合住宅。
大正末期(—年)出现了不以房地产经营为目的,而是作为现代生活启蒙运动的一环建设的集合住宅。如“东京建筑购买组合”建造的新宿集合住宅(木结构3层,年)和日本女子大学樱枫会建造的樱枫会住宅楼(木结构3层,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文化普及会建造的御茶水文化集合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年)也属于现代生活启蒙运动谱系的作品。这类作品利用了政府提供的低利息融资,因此成为后来公共机构建设集合住宅谱系上的重要作品。
4公共机构建设的集合住宅:官吏实施的社会改良
公共机构开始进行住宅建设始于年玉姬町政府建造的“公设长屋”,它是木结构的平房联栋建筑。建设资金来自一年前吉原火灾的义捐金,在东京市的主导下进行了建设。在集合住宅竣工后,东京市还专门组建了“辛亥救济会”来维持集合住宅的日常管理。这与后来创立的同润会和内务省社会局的关系非常相似。也就是说,有能力的官吏将因火灾而获得的义捐金作为建设资金,实现社会性住宅建设,以救济社会底层无房可居的人们。这类公共住宅一般都是联栋长屋的形式,同时还配备了公共澡堂、托儿所、职业介绍所以及住宿、商店等公益设施。可以说,它们是后来各种公共团体建设社会福利政策住宅的原型。之后,正式开展公共住宅建设的是救济事业调查会,年它提出了小住宅改良要纲,促使日本六大城市开始向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低利息融资。公营集合住宅的第一号是横滨市建设的中村町第一共同住宅馆(钢筋砌块结构,2层,年),它坐落在木结构长屋住宅区的一角。横滨市之后在此连续建造了4栋集合住宅。年,东京市在古石场建造了第一个全部由集合住宅组成的住宅区。住宅楼为3层钢筋砌块结构,一共四栋。年增建了1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层集合住宅。
在关东大地震之后的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不良住宅地区改良事业法”,依据此法对全国8处“不良住宅”实施了集合住宅改良工程。但是,同润会建设的改良住宅”“猿江共同住宅”(年)不算在这8处之内,它是内务省为了促成这项不良住宅改良法律而实施的实验性建设项目。
5从同润会创立到战后复兴
前文已经提及同润会集合住宅在各方面的先驱性。笔者认为同润会集合住宅的最大特征是“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而建设。从这个意义上,同润会集合住宅[8]与在远离城区建造的以田园城市为目标的木结构住宅区的性质不同,两者在住宅建设领域各司其职。因此,充实集合住宅的城市功能对同润会集合住宅建设事业来说更为重要。当然,前述各大企业、民间开发商也曾尝试过利用集合住宅进行都市建设的方法,如三菱公司建造的“一丁伦敦”大街或者军舰岛住宅群都形成了新的城区。不过,无论是在东京丸之内,还是在九州的端岛,三菱公司的建设用地及其周围都是空地,而同润会往往在已有的城区中植入集合住宅,与既存建筑一起创造出新的城市景观,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20世纪20年代欧美也在积极地推进利用集合住宅创造城市景观的建设方式。即使与欧美同时期的集合住宅作品群相比,同润会的集合住宅在理念以及设计上也毫不逊色,或者应该说,正是顺应了世界住宅的新潮流,促成了同润会集合住宅的诞生[8]。
同润会集合住宅的成功促使民间开发商将投资集中在集合住宅的建设项目上,使得东京甚至日本全国掀起了建设集合住宅的高潮。—年,民间开发商在东京的集合住宅建设量急剧增大,一时间被称作“集合住宅恐慌”[9]。在一般大众也能住得起集合住宅的普及程度下,日本现代建筑大师村野藤吾设计的大阪“pension”⑥(年竣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以及赖特的弟子土浦龟城设计的东京野野宫集合住宅(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7层地下1层等受到德国现代主义风格影响的集合住宅粉墨登场。然而,年以后,日本实行战时下控制使用钢铁建材的政策,野野宫集合住宅成为年前最后一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集合住宅。由于严禁建筑使用钢材,同润会之后建造的集合住宅都改为木结构,如同润会改组为住宅营团(—年)时建造的2层四户集合住宅等小规模的建设。能够代表二战前集合住宅的高水准作品一直到要等到年东京都营高轮集合住宅的出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年战败之后到确立了日本住宅政策三大支柱(年)为止的战后复兴期间集合住宅所走过的探索之路。
6同润会江户川集合住宅的经验
在《同润会十八年史》中,记载着被称为是同润会集大成的江户川集合住宅(年)的建设目标,“创造东亚最高水平的日本中产阶层的居住建筑”。江户川集合住宅由两栋住宅楼组成。设计时就有促进社区人际交流的意图,因此在1号楼端头的地下一层设置了公共澡堂和理发室,一楼设置了食堂,二楼设置了社交室,各层楼梯间大厅考虑了社交功能的需求,空间比较宽大,通过这些公共空间培植了良好的邻里关系。住户平面有家族型、单身型等多种平面类型以及“和式”“洋式”等可供选择的户型平面。一号馆楼的五、六层被设计成男子单身使用的房间⑦。二战后,住户们把这些独立的房间当作孩子们的学习室使用,创造出新的功能空间。无论从建筑规模、设备的配备水平、设计水平等各方面来看,江户川集合住宅都堪称亚洲第一,其一经建成,备受社会中上阶层的崇奉,以入住为荣。东京很多著名的文化人都曾居住在这里。
左图:同润会江户川集合住宅总平面图
右图:同润会江户川集合住宅和风、洋风户型平面图
创造优质的公共空间,以及可以根据个人、家庭的意愿提供众多的户型选择是江户川集合住宅的突出特征。前者如一号馆和二号馆之间围合着郁郁葱葱的中庭。如果说代官山集合住宅是散落在森林里的集合住宅,那么,江户川集合住宅的特征则是在住户内外多处设计了大量的“灰空间”(bufferspace)。例如,在1号馆北侧和西侧设计了辅助流线,但是各单元开敞的楼梯间和室外的银杏行道树形成了一体化风景,赋予辅助过道更丰富的空间意义。各住户内全部设置了其他同润会集合住宅还没有的暖气管道、“缘侧”空间,而且在室内设计风格上追求具有现代主义韵味的和风样式,如设置半透明的格子推拉门,房间和房间之间的间隔推拉门上部设置日式的透雕“栏间”。
左图:年竣工的同润会江户川集合住宅外观
右图:同润会代官山集合住宅住宅区剖面图
同润会在创建当初就推行住户可以自由选择“洋式”(桌椅式)或者“和式”(榻榻米式)生活方式的原则,因此住户地板均使用软木铺设,可以在上面再铺设榻榻米,以满足对两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但江户川集合住宅里,分别设计了“洋式”和“和式”住户,因此在“和式”户型中对“和风”设计和装修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二战后的日本集合住宅在厨房和餐厅中铺设木地板,实现了和洋混合的生活方式,一直发展到今天,如很多集合住宅以洋式起居室、餐厅、厨房为主,再加一个铺设了榻榻米的和室。笔者认为江户川集合住宅的“洋式”“和式”住户可供选择的方式今后也可以再次尝试。
同润会江户川集合住宅和风住宅室内
关于江户川集合住宅在二战后的情形在文献[10]中有详细的记载。同润会集合住宅的管理权在年由后续机构住宅营团接手,日本战败后,与其他营团住宅一起被GHQ(联合军总司令部)管下的“关闭机构整理委员会”接收。年,在东京的住宅管理权再次全部移交给东京都政府之后,除了大冢女子集合住宅以外,政府将房产权均卖给了住户。这时,第一次出现了“集合住宅问题”。以往产权均属于同润会或者东京都政府,当住户买断产权之后,共同使用的基地如何分配、集合住宅公共部分的产权如何分配、谁来管理集合住宅等等成为问题。代官山集合住宅探讨了成立“社团法人”来管理集合住宅的可能性,最终,只有江户川实现了由居民组建的“生活协同组合方式”(今名:江户川集合住宅团地管理组合)执行管理的方式。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后是建造集合住宅的高峰期,因此,日本政府在年新出台了针对集合住宅的“区分所有法”,即集合住宅的全部住户拥有土地、楼梯、走廊等公共部分的所有权⑧,各户内部空间为户主独立所有。江户川集合住宅的居民共同管理模式比这项法律早了10年。因此,比起其他同润会集合住宅,江户川集合住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居住环境。
但是,江户川集合住宅也面临着改建或者拆除重建。建筑本身以及设备的老朽化、过时化都是问题,其中,必须重建的最大理由是建筑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但是,前文提及的法国巴黎富兰克林大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楼以及20世纪20年代西洋的现代住宅楼大多数仍然在持续使用中。可见,日本也进入了要在考虑集合住宅的历史性、作品性的基础上,推行保护性再开发的时代。最近,同润会的其他集合住宅以及前川国男年为日本住宅公团(同润会的后续组织)设计的东京湾晴海高层集合住宅⑨的重建问题成为建筑界的热门话题。如果对集合住宅的保护性再开发不能确立明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的话,那么,二战后的50年间,由大企业、民间开发商、公共机构建造的成千上万的集合住宅群在百年之后的结局则会变成令人忧虑的重大社会问题。
(本文以:大月敏雄.集合住宅の年:同潤会江戸川アパートメントの経験とともに(特集:暮らしの年)[J].日本建築学会,建築雑誌,(12):22-25.一文为基本内容进行了翻译。在必要之处,参照作者其他论著的内容,译者为中文读者增加了若干解释和说明。)
(图片来源:图1出处:年第10期《建筑杂志》第页;图2出处:年第10期《建筑世界》;图3出处:佐藤滋、大月敏雄等著,《同润会的·apartmenthouse及其时代》的封首照片;图4出处:佐藤滋、大月敏雄等著《同润会的·apartmenthouse及其时代》的页;图5出处:年第10期《建筑杂志》第页。)
注释:
①本文中的“江户川”“虎之门”等等在集合住宅前的词汇都是住宅所在地的地名。——译者注
②年更名为“住宅公团”,成为二战后日本住宅建设事业的主导者。年改组为“独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机构”,主要业务内容改为管理以往“住宅公团”住宅区。——译者注
③年出生,年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建筑学毕业。主要研究英国的居住法(HousingAct),年为城市规划及住宅问题赴欧美考察。同润会江户川集合住宅的设计人。——译者注
④日语“会社”是公司之意,公司为职工分配的住宅简称“社宅”。——译者注
⑤在长崎附近的半人工岛,因发现煤矿而填海造岛,形状类似军舰,因名。
⑥“pension”为法语,意为可以提供食宿的出租住宅楼。——译者注
⑦江户川集合住宅承接了原来设在虎之门集合住宅里的单身宿舍功能。虎之门集合住宅原本是同润会事务所兼男子独身宿舍,后来改建为事务所专用大楼,因此将男子单身宿舍功能移到江户川集合住宅内。
⑧按照各住户购买的住宅面积大小决定公共部分所有权的比率。——译者注
⑨勒·柯布西耶的弟子前川国男以“明日的城市”为理想、特别是马赛公寓为范例,设计了高10层、户入住的晴海高层公寓。其结构为铁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为素混凝土。这项工程被誉为是日本住宅公团摸索高层住宅区建设的试金石。——译者注
参考文献:
[1]曽根幸一,監修.新建築臨時増刊/現代集合住宅の展望[M].東京:新建築社,.
[2]高層住宅史研究会,編.マンション60年史:同潤会アパートから超高層へ[M].東京:住宅新報社,.
[3]小林秀樹,等.日本における集合住宅の普及過程:産業革命期から高度経済成長期まで[M].東京:日本住宅総合センター,.
[4]マルク·ブルディエ.同潤会アパート原景:日本建築史における役割[M].東京:住まいの図書館出版局,.
[5]藤森照信.日本の近代建築[M].東京:岩波新書,下巻,:-.
[6]三菱地所株式会社社史編纂室.丸の内百年のあゆみ,上巻[M].東京:三菱地所,.
[7]阿久井喜孝,滋賀秀実,編著.軍艦島実測調査資料:大正·昭和初期の近代建築群の実証的研究[M].東京:東京電機大学出版局,.
[8]伊藤滋,伊藤裕久,大月敏雄.同潤会のアパートメントとその時代[M].東京:鹿児島出版会,.
[9]東京府社会課.アパートメントハウスに関する調査[R]..
[10]同潤会江戸川アパートメント研究会,編.同潤会アパートメント生活史:江戸川アパート新聞から[M].東京:住まいの図書館出版局,.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