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如拙丨九龙兵工厂那段尘封的光阴

厂房老树长新芽,九龙河边逐浪花,时间都去哪儿了?当厂房爬满的藤蔓由嫰绿转为青苍,当小树长成大树、新芽变成老枝,当岁月流走半个世纪,昔日繁华的九龙兵工厂的具象也渐渐模糊并抽象起来,似乎要湮没在历史的时空之中。疑云重重九龙兵工厂

九龙兵工厂在江西万载县罗城九龙。万载地处江西省西北边陲,九岭山脉西南,赣江支流的锦江上游,西连湖南省浏阳市,南界宜春,东邻上高、宜丰两县,北毗铜鼓县。而罗城在县境东部偏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还是孩童的我就听说十几公里外茂密幽深的九龙庙原始森林中,隐藏着一个建于年的兵工厂。“上海人”、“高射机枪”、“卡车”等词汇就像时髦的事物,补充进穷乡僻壤坐井观天的孩子们的字典。它们成了这些孩子长大后仍然挥之不去的神秘物象,影影绰绰又似是而非。

近年来,我一次次走进九龙。山岙中一排排错落有致然而破败不堪的矮房子,宽敞空地上一间间气势恢宏的闲置厂房,枯藤、老树、杂草、野花,都给人以传感——兵工厂,它确乎存在过。

兵工厂,本指能研制武器、弹药、装备并进行相关修理的工厂。它如此高端,如此让人望而生畏,如此遥不可及,怎么会落脚在赣西腹地的九龙原始森林中?它生产什么武器?是什么人有多少人在这里挥洒青春和热血?厂房什么时间兴建的?为什么如此坚固却被弃置几十年?厂里的人后来去了哪里?搬迁后的工厂怎样了?每一次去九龙,我都向当地人求索答案,回家后再查阅资料。后来,同学帮我联系到了从小学习、生活在九龙兵工厂并在车间工作过三年的彭海洋先生。于是,迷雾渐散,豁然开朗。

拍摄于.6.23

前世今生宜春第一机械厂

九龙兵工厂,其实是因厂区设在九龙庙一带而产生的俗称。它的军工代号是厂,为保密对外则称“宜春第一机械厂”,简称“一机厂”。九龙兵工厂的建造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这个时代大背景。

上海档案馆资料

据年版《万载县志》之《大事记》记载:“年宜春第一机械厂在本县罗城九龙山中动工兴建,至年建成投产。同年,(配套企业)国营江西工具厂在县城西门外破土动工,华东局和省有关单位在本县城南筹建东华计量所。”

宜春第一机械厂由上海机电一局负责包建。年从上海、江西抽调的基本建设队伍在万载县组织了上万民工于九龙垦殖场的原始森林中修路,从罗城镇南垣村的喇叭口一直修到人迹罕至的九龙庙。这条公路沿着九龙河逶迤而行,人们逢树砍树,逢山炸山。据说炸平车头至红石埚之间的一个山坡就用掉公斤炸药。宜春第一机械厂职工一开始定员人,后来发展到余人。当时著名的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些职工大多来自上海大隆机器厂、上海彭浦机器厂和上海新建机器厂,是根据家庭成分好、思想好、工作表现好这“三好”标准抽调、分批派往的。这多名上海大机器厂的技术骨干远离繁华大都市,来到闭塞落后的偏僻地罗城九龙。

厂主要生产12.7毫米口径单管高射机枪和14.5毫米口径四联高射机枪,计划年产12.7高机挺,14.5高机挺。工厂生产的是第一代仿苏高机。国家研发出第二代高机后,第一代高机于年全面停产。后来,为顺应改革,宜春第一机械厂开始由军品生产转为民品生产。年,宜春第一机械厂全部搬迁至宜春市科技工业园,九龙兵工厂从此退出人们的视野。

5年12月,企业改制的大潮同样冲击到宜春第一机械厂。工厂职工身份仅以元一年买断工龄,职工拿到一次性安置补偿费和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后与企业脱离,自谋出路。宜春第一机械厂也先后改名为“宜春飞龙钻头制造有限公司”和“江西飞龙钻头制造有限公司”。年初,上海神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控股了江西飞龙钻头制造有限公司。至此,不管是俗称九龙兵工厂,还是军工代号厂,亦或是正式名称宜春第一机械厂,它们昨天所有的荣誉,都变成了遥远的记忆。

以上二图由彭海洋先生提供

抚今追昔厚重过往成记忆年一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次推出《军工记忆》系列。年七月则推出纪念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的《军工记忆(三线风云)》。人们走进“军工厂”、“军工人”的世界。《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的播出,一次次让我想起家乡的九龙兵工厂。我一次次走进九龙。从万芳公路至罗城镇南垣村喇叭口左转,藏溪村过了就是潘家坊,接着是大华里、庵子里。公路两旁只要有平坦的路面通进去就一定有很多建筑物。这三个区域当年是九龙兵工厂的生活区。学校、医院、邮局、宿舍,职工及其家属主要生活在这里。生活区里曾经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小孩子上学,职工上班,主妇们洗衣做饭,一派与世隔绝的景象。在当时,兵工厂的文化、教育、医疗等等,都比附近乡镇甚至县市好得多。我的一名初中同学回忆她弟弟小时候摔破嘴唇,她爸妈带着孩子不是往罗城卫生院赶,而是跑医院。她弟弟嘴唇缝了数针,后来没留一点疤痕。另一名住在藏溪的同学则回忆,他去庵子里生活区看过电影《加里森敢死队》和《排球女将》,去车头看过电影《少林寺》。车头就是现在九龙垦殖场驻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是九龙庙乡政府所在地)到红石埚桥头这一带。车头是生产区之一,设有岗哨,外人进去必须持有县级相关部门开具的介绍信。现在的九龙漂流售票中心就是当年的大礼堂兼食堂,放电影也在大礼堂里。大礼堂青砖小瓦,美观而又坚固。工会、团委、车队、派出所、澡堂等等设施都在礼堂旁边。礼堂左侧是著名的机修车间九车间,后面是铸造车间十车间。多少年来我一直误以为车头就是兵工厂的全部。其实,兵工厂的主要生产区不在车头,而在九龙生产区。从高大的语录牌往红石埚,桥左一大片建筑是工厂单身宿舍,向里通往左家山。往桥右直行,两公里少有人烟,但笔直而平坦的公路告诉你,路的尽头一定有让你吃惊的景象。是的,那就是九龙生产区,也就是12.7高机和14.5高机的生产地。

拍摄于.10.20

不管以前有多少次来过九龙,去年10月的一个中午,我才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九龙生产区。秋阳暖暖照着,没有风。公路两旁的野芒和杂树,以及山林并不萧瑟,有些地方甚至像暮春新景。但是,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多为残垣断壁,四顾苍凉。厂房外墙都是平砖砌筑,半个世纪屹立不倒;房顶椽条已腐,青瓦零落;窗户木框犹在,玻璃破碎。稀疏的长长藤萝垂下,简直就是天然门帘。爬满苍翠藤蔓和长着野草的厂房,好像有意为之的掩体,配合着兵工厂的神秘。踩在积年的落叶上,响声轻微却干脆。偶尔听到一两声鸣啁,更觉深山的幽静与凄凉。想当年这一带何等热闹。早晨,高音喇叭传来的军号一响,生产区的工人便热血沸腾,干劲冲天。车间主任是连长,工段长是排长,小组长是班长,他们带领着技术骨干们投入紧张有序的生产当中。晚上,生产区内灯火通明,人声嘈杂,仍然一片繁忙景象。他们生产的高射机枪都是半夜里通过这条隐蔽的公路运输出去。从九龙经过南垣老桥、罗城老桥,卡车在沙子路上摇啊摇,最快六十码,一般只能走到二、三十码,到宜春火车站至少要走三个小时。眼望着一间间50多年前建造的厂房,沧桑与辉煌同在,人事和情景对接。时间都去哪儿了?多名职工都到哪儿了?他们和生产子弹的宜丰先锋厂、生产高射炮的军工代号为厂的宜丰长青机械厂、以及生产炮弹的军工代号为厂的铜鼓长林机械厂一样,和所有的小三线军工厂一样,甚至和许多大三线军工厂一样,都成了一段光阴的故事,都化作了历史的烟云。这些“军工人”,他们的存在曾经属于国家机密。他们曾经不出厂区,以为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里。他们从大上海来,带着娇妻弱子,带着对工作的热情,带着爱国的情怀,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和最富创造力的时段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当国家企业改制伤害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又默默地承受。他们挑起沉重的再就业担子,毅然走进风雨。此刻,再望这一排排残破厂房,顿觉秋意渐深。九龙始波,木叶微脱。九龙兵工厂惟余一份即将尘封的记忆,一段只留在当事人心中的光阴。此刻,九龙九山峰不语,九龙一长河不言。它们也许在等待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上海人再回首,细细诉说数十年的相依相傍、相恋相离。END

拍摄于.6.23

以上四图系搬迁到宜春科技工业园的宜春第一机械厂,一、二图拍摄于年。照片由彭海洋先生提供

往期文章

质如拙丨去万载九龙原始森林漂流吧质如拙|且从康乐寻山水,罗城三十把夏游

转发是一种美德~么么哒

质如拙

心情

风景

教育

校园

评论

一名乡村教师

一名港城大博士生

母女俩两双眼一颗心

录行迹遣愚衷质如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yj/3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