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去吉祥阳寿和孝道冀南地区送羊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81230.html
送“羊”是河北省南部地区的重要文化习俗。记得小时候,每当进入农历六月的第一天,早晨醒来就会收到姥姥送来的“羊”,那时候的“羊”多是白面做的“面羊”,后来逐渐变为“糖羊”、“面包羊”、“蛋糕羊”等品种。但是不管是什么原料做的“羊”,都是姥爷、姥姥等一家人对外孙(女)的祝福,是连接女方与娘家、外孙(女)与姥爷(姥姥)的亲缘关系一种途径之一。1、送“羊”的讲究羊羔为了表示对母羊的孝敬,就用跪着的方式去吃奶,这就是羔羊跪乳的来历。姥爷(姥姥)给外孙(女)送羊,让他们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据说,在送“羊”的早期习俗中,也有送活羊、送真羊的,家庭条件好的送活羊,家庭条件不好的送面羊。但是发展到现在,几乎没有送真羊的了,送的都是用各种原料做的假羊。(1)“羊”的制作。大约在年左右,“羊”多是白面制作的,这些“面羊”大部分是由姥姥自己亲手制作。将发好的面搓成擀面杖粗细的面团,略弯一点弧度做成“羊”身,选择一边做羊头,用剪刀剪出嘴巴、羊角,两颗豆子就是羊的眼睛,再用面搓成粉条粗细的面条做羊的胡须、眉毛,羊身的另一端要横向剪出一个口,就是羊的尾巴。最重要的是要捏出一只小羊放在大羊的背上,整体的形象是大羊驮着一只小羊(具体做法因人因地而有所不同)。另外,还要用各种染色剂在羊的身上点上各种小图案,增加“羊”美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的发达,如今送的“羊”多是由馒头房或蛋糕店来制作,“羊”的样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了。(2)送“羊”的数量。在“羊”的数量上,村里讲究的是“喜双忌单”,所以送的“羊”都是双数的,俗称“对儿羊”。(3)其他讲究。“羊”一般只能自家人吃,不能给外人吃,否则会影响自家人的福气、阳寿等。2、送“羊”文化习俗背后的涵义送“羊”不仅表达了老人们对女儿和外孙(女)的祝福,而且也是期望孩子长寿、孝敬父母,这整个过程,祝福得以延续、亲情加以巩固。(1)送吉祥。自古至今,羊这种动物,代表吉祥之意。《说文解字》记载:“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姥爷(姥姥)给外孙(女)送“羊”,也是送吉祥,表达了老人们对孩子们殷切的祝福。(2)送阳寿。“羊”和“阳”同音。据老人讲,送“羊”是为了给外孙(女)加“阳寿”,希望孩子们长命百岁。据说在刘秀与王莽的民间故事中,王莽为了修复与刘秀的亲戚关系,给自己的外甥送羊,就有增加阳寿之意。(3)送孝道。通过送“羊”来教育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使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懂得“孝”的意义,所以,送“羊”其实就是送给孩子的“孝道”。送“羊”是集孝文化与节日文化于一体的,当我和外地同学分享这些文化习俗时,多数地方是没有送“羊”习俗的,所以,送“羊”也是冀南地区特色文化内容之一。不知道您看完,是何种看法,欢迎评论、点赞和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yy/10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