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中药名。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杂质,晒干或阴干。
①甘松香(《开宝本草》)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高20~35厘米。茎上端略被短毛,靠根处有少数纫线状棕色叶基纤维。根生叶不多,一般每簇具6~9叶,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厘米,宽0.4~1厘米,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叶脉不清楚,两面光滑无毛;茎生叶3~4对,基部不窄缩成柄状,长2~6厘米,越上越小。花成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叶状长卵形总苞片2。花浅粉红色;基部有卵形全缘苞片3;萼细小,长不及1毫米;花冠阔管状,管基部一侧突缩,先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圆;雄蕊4;着生花冠管基部,长于花冠,花丝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药近横着;子房下位,花柱细长略超出花冠,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1室发育;种子1枚,宿存花萼小而不显著。花期8月。
生长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我国西南部。
②宽叶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短,基部宿存细线状棕色叶基纤维。叶根出,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匙形,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成叶柄状,全缘,具叶脉3条。花为聚伞花序式的头状花序;花茎上有叶状总苞片2,披针形;花茎两侧着生2列对称白色短毛;花冠阔管状,淡粉红色,先端浅粉红色;萼片5齿裂。瘦果倒卵形或扁形。
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西藏等地。
古籍中的甘松
①治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神经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④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六钱,广皮一钱半。水毫升,浸于沸水内三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江西《中草药学》)
⑤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细末,百沸汤泡,漱口。(《普济方》)
⑥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三味煎汤,洗之。(《普济方》甘松汤)
饮片
除去杂质和泥沙,洗净,切长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长段。根呈圆柱形,表面棕褐色。质松
脆。切面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0.0%。
同药材,挥发油不得少于1.8%(ml/g)。
同药材。
辛、甘,温。归脾、胃经。
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脚气肿毒。
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回复关键字获取往期文章:
一枝黄花
丁公藤
丁香
人工牛黄
人参
八角茴香
人参叶
儿茶
九里香
九香虫
刀豆
三七
三白草
三棱
三颗针
干姜
炮姜
干漆
土木香
土贝母
土荆皮
土茯苓
土鳖虫
大叶紫珠
大血藤
大豆黄卷
大皂角
大青叶
大青盐
大枣
大黄
大蒜
大蓟
大蓟炭
大腹皮
山麦冬
山豆根
山茱萸
山药
山柰
山香圆叶
山银花
山楂
山楂叶
山慈菇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金子
川木香
传射干
广枣
广金钱草
广藿香
女贞子
小叶莲
小驳骨
小茴香
小通草
小蓟
飞扬草
马齿笕
马勃
马钱子
马兜铃
马鞭草
王不留行
天山雪莲
天仙子
天仙藤
天冬
天花粉
天竺黄
天南星
天麻
天然冰片
云芝
木瓜
木芙蓉叶
木香
木贼
木通
木棉花
木蝴蝶
木憋子
五加皮
五味子
太子参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松
瓦楞子
牛黄
牛蒡子
牛膝
毛诃子
升麻
片姜黄
化橘红
月季花
丹参
乌药
乌梢蛇
乌梅
灭麻仁
巴豆
巴豆霜
巴戟天
水飞蓟
水牛角
水蛭
玉竹
甘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