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司马迁:“周姬昌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以上文字皆是古代文学大家对姜太公的评价,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提起姜太公姜子牙,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姜太公是历史记载中的真实人物,又是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有着兴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被尊为“百家宗师”,甚至长期以来,把他奉若神明,加以神话“代天封神”。而这位被称为帝王之师,千古一相的齐国开创者的首封之地就在今天的昌乐县营丘镇,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三千多年前的齐国古城遗迹。今天我们就沿着历史的遗迹一起认识一下古镇营丘。
营丘镇位于昌乐县东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9.7万人。在多年前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有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到商周文化的完整序列,为东夷文化的密集区。
周朝初年,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国,定都营丘。营丘为齐文化的发源地,姜太公的始封地。在营丘镇东北隅白浪河的西畔,有个名叫古城村的古老村庄,在村子的西北角处有一条高高隆起的古城遗址蜿蜒数里,而这里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姜太公始封之地——齐国首邑营丘城。
在历经三千多年的沧桑风雨之后,当年姜太公修建的营丘故城,已经湮没无迹。据史料记载,这段残存的城垣遗迹,还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孔融来任北海相时,为保护姜太公所建的古营丘遗迹而修整的城垣。据考古专家对城垣的墙基和墙体考察发现,当时太公营建的城池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共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个部分。
当时的齐地形势相当急迫,地方的势力尚未臣服于周朝,东夷部落中强悍的莱国经常对外大举扩张。齐国都城营丘临近东夷莱国,正是他们入侵争夺的对象。姜太公精通兵法,擅用奇计,对于前来进犯的莱军齐国并没有太大损失。平定了东夷来犯后,他又率军东征西讨,稳定和巩固了齐国局势。之后,太公便开始修建城池,巩固齐国的防御设施。修建的城池恢弘壮观,前有金钗河,后有官庄河,东有白浪河,西有窦公渠上游河,四水环绕,形成外城、内城和皇城三个部分。太公封齐,建都营丘,这本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但是对于齐国文化感兴趣的很观众会发现很多史料地图上标记的齐国都城却位于淄博的临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周成王时期,姜太公应召与周公平定薄姑等国参与的“三监叛乱”后,周成王把临淄附近的薄姑等地加封给了姜太公。齐国由初封的百里地又扩至五百里,成为“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的泱泱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公建都营丘治齐,历经一世太公、二世丁公、三世乙公、四世癸公、五世哀公至六世胡公。后迁都薄姑,最后定都临淄。
清乾隆年间,历史上曾有一场营丘之争的大辩论。当时工部侍郎阎愉通过对营丘地形地貌的实地考察,对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出的营丘在临淄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并在《营丘辩》一文中认定了营丘在昌乐一说。
除了《青州府志》中有关于营丘属地的记载,在古城村太公祠内还立有一碑,碑文中也记载了齐国古城的变迁。
除此之外,碑文中还记载了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当地百姓在太公祠中躲避的历史,碑文的撰写者是腾应绶,当时官任国子监的拔贡。这座石碑发现于年,发掘出来的时候石碑的顶部就有很大一部分的残缺。
就在近几年,山东省史志部门又重修了周朝的版图,为了弄清楚齐国的都城到底在哪,专家依次前往了临淄和昌乐进行了探访,并让各地派出的代表对齐国首邑之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而最终版图上齐国都城的标注点就由原先的临淄变到了昌乐的营丘。齐都三迁,始封营丘,再徒薄姑,后迁临淄,历史记载的脉络也最终变得清晰明了。昌乐营丘是太公初封之地,齐国的开国之都,是齐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古都营丘传五世六侯,历时多年,而仅姜太公一人在营丘治国修政就长达50年。
在我国民间长期以来一提起姜太公总是将他神化,其实有关他的传说到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流行。到了后世,就逐渐增加了神话的因素。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类似的《太公金匮》等书问世后,姜太公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神仙。明朝许仲琳又在他的《封神演义》中,把太公奉为“代天封神”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当成保护神看待,说“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原太公祠位于古城村的中央,占地六亩,坐北朝南,为木质斗拱式飞檐出厦大殿,富丽堂煌,蔚为壮观。现在的太公祠为近年乡民捐款重修,规模虽不及前,但仍按旧式重建,这是一座略带宫殿式建筑风格的长方形祠院。姜太公这位中国历史上全智全能的人物,给齐鲁之邦留下了光辉的史碑。
在营丘镇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除了姜太公以外,还有一位孝子被世代人所传颂,他就是王裒。王裒,字伟元,他自小就立有良好操行,用礼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博学而且多才多艺。王裒悲痛死于非命的父亲,不曾朝西向而坐,用来表示自己不愿入朝廷为官。于是他就隐居起来教授弟子,朝廷的三征七辟他都没有去应召。
王裒的治学之道在当地影响力巨大,弟子中也多有成才之人,而真正让王裒流传至今的则是他在孝道中的表率。《二十四孝》中的第十六则故事为“闻雷泣墓”,故事中的人物则为营丘的王裒。
在营丘镇王裒院村西,有座高大的古墓,墓前石碑上书“魏孝子王裒之墓”,为“大明成化二年”立。孝子墓鼎盛时期高达20余米,由乡民们在香火会上添土累积而成。在墓院两侧长有高高的柏树和国槐,并有多方历代歌功颂德的碑记。
人生百行孝为先,父母深恩大如天。“孝”字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王裒用他一生的操行美德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孝子形象。他的孝悌之心,忠贞之志,深得历代王朝的推崇和敬仰。所以王裒的“闻雷泣墓”载入了史册《二十四孝》,成为历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中的传统内容。
在营丘镇东南方向有一座山名叫崇山,又名丛山,海拔米。崇山总面积8万平方米,北部有道南高北低的山脊,中间有层台阶,构成一个平台,而在平台处有一个祭坛遗址。祭坛原来有多根石柱,均系坚硬的黑色火成岩雕成,现在大多已经被毁,或立或倾,散落多处。
石祖林中目前现存比较完整的只有一根石柱,位于祭坛的最南端,高约厘米,呈圆柱状,直径约厘米,周长约厘米。该石柱顶部已有残缺,一道槽沟状的裂缝自上而下。
据专家考证,此类石柱是古人用木楔水胀法加工而成。因这些石祖的雕刻技艺特殊,所以长期以来认为是自然形成的。仔细观察石祖的造型和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制作时的加工法比较原始,主要采用宽长皮条加沙掺水摩擦而成。远古时代有石柱喻为上苍赐予他们生命为象征加以推崇的习俗,每到祭祀之日,人们燃起篝火,围绕石柱舞蹈、祈福和祝福。进入父系社会后,人口的多寡决定着部落的强弱,所以期盼人丁兴旺的社会心理便产生了生殖崇拜现象。崇山就是先祖生殖崇拜的一方圣地。
营丘从远古走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无数的辉煌。
站在新起点,营丘人民更将凝心聚力,奋发前行。
??
营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