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韦(拉丁文名:Pyrrosialingua(Thunb.)Farwell).水龙骨科、石韦属中型附生蕨类植物,植株可达30厘米。横走根状茎,鳞片披针形,叶远生,干后革质,上面灰绿色,孢子囊群近椭圆形,初时为星状淡棕色,成熟呈砖红色。附生于低海拔林下树干上,或稍干的岩石上,海拔~米。分布于中国、印度、越南、朝鲜和日本。
石韦别名:石樜(《本经》),石皮(《别录》),石苇(《滇南本草》),金星草、石兰(《纲目》),生扯拢(《分类草药性》),虹霓剑草、石剑、潭剑(《福建民间草药》),金汤匙、石背柳(《中药材手册》)[1],
石韦,其性味甘、苦,微寒。入肺、膀胱经。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等作用。能清湿热、利尿通淋、治刀伤、烫伤、脱力虚损。[2]
古籍中的石韦
⑴治血淋:石韦、当归、蒲黄、芍药各等分。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石韦散)[1]
⑵治淋浊尿血:石韦、猪鬃草、连钱草各25克,煨水服。(《贵州草药》)⑶治石淋:石韦(去毛)、滑石各1.5克。上二味,捣筛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录验》石韦散)[1]
⑷治尿路结石:石韦、车前草各50克,生栀子25克,甘草15克。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南昌医药》(1):14,)[1]
⑸治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脝:石韦(去毛,锉)、车前子(车前叶亦可)等分。上浓煮汁饮之。(《全生指迷方》石韦汤)[1]
⑹治痢疾:石韦全草一荫,水煎,调冰糖25克,饭前服。(《闽东本草》)[1]
⑺治崩中漏下:石韦为末,每服15克,温酒服。(《纲目》)[1]
⑻治咳嗽:石韦(去毛)、槟榔(锉)等分。上二味,罗为细散,生姜汤调下10克,(《圣济总录》石韦散)[1]
⑼治慢性气管炎:石韦、蒲公英、佛耳草、一枝黄花各50克。水煎浓缩,分二次服。(中医研究院《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30,)[1]
⑽小便淋痛。用石韦、滑石,等分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1]
⑾便前有血。用石韦研为末,以茄子枝煎汤送服10克。[1]
⑿气热咳嗽。用石韦、槟榔,等分为末,每服10克,姜汤送下。[1]
⒀崩中漏下。用石韦研为末,每服15克,温酒送下。[1]
⒁便前有血。石皮为末。茄子枝煎汤下10克。(《普济方》)[1]
⒂气热咳嗽。石韦、槟榔等分,为末。姜汤服10克。(《圣济录[6]》)[1]
饮片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筛去细屑。
本品呈丝条状。上表面黄绿色或灰褐色,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孢子囊群着生侧脉间或下表面布满孢子囊群。叶全缘。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濯苦。
同药材。
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6~12g。
置通风干燥处。
回复关键字获取往期文章:
一枝黄花
丁公藤
丁香
人工牛黄
人参
八角茴香
人参叶
儿茶
九里香
九香虫
刀豆
三七
三白草
三棱
三颗针
干姜
炮姜
干漆
土木香
土贝母
土荆皮
土茯苓
土鳖虫
大叶紫珠
大血藤
大豆黄卷
大皂角
大青叶
大青盐
大枣
大黄
大蒜
大蓟
大蓟炭
大腹皮
山麦冬
山豆根
山茱萸
山药
山柰
山香圆叶
山银花
山楂
山楂叶
山慈菇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金子
川木香
传射干
广枣
广金钱草
广藿香
女贞子
小叶莲
小驳骨
小茴香
小通草
小蓟
飞扬草
马齿笕
马勃
马钱子
马兜铃
马鞭草
王不留行
天山雪莲
天仙子
天仙藤
天冬
天花粉
天竺黄
天南星
天麻
天然冰片
云芝
木瓜
木芙蓉叶
木香
木贼
木通
木棉花
木蝴蝶
木憋子
五加皮
五味子
太子参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松
瓦楞子
牛黄
牛蒡子
牛膝
毛诃子
升麻
片姜黄
化橘红
月季花
丹参
乌药
乌梢蛇
乌梅
灭麻仁
巴豆
巴豆霜
巴戟天
水飞蓟
水牛角
水蛭玉竹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片
艾叶
石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