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扁平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佛山
Foshan
叮~你有一份
来自佛山的邀请函
请注意查收!
佛山,古称季华乡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成乡肇于汴宋,兴盛现于明清”
明清时期,佛山为“四大名镇”之一
悠久的历史
孕育了佛山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
这一期,星球君和大家一起去看看
这座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城市
有哪些好玩的非遗体验点呢?
01
\佛山木版年画/
打卡地点:佛山市禅城区冯氏木版年画
打卡理由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20世纪30年代后渐次萧条。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
佛山木版年画为当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
02
\佛山十番/
打卡地点: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茶基村
打卡理由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佛山十番是民间器乐曲种,属锣鼓音乐,主要分布于佛山市旧城区(佛山古镇)及其周边地区。据老艺人口传,佛山十番约于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苏南十番锣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故就历史渊源来说,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佛山十番吸收了流传线路上的飞钹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锣鼓的常用乐器,并与民俗活动相融合,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
佛山十番的乐器有常规和特殊两类。大钹、高边锣、翘心锣、沙鼓、群鼓、响螺等属常规乐器,十番鼓、飞钹、二锣等是特殊乐器,不同番会个别乐器略有不同。目前有完整录音和记谱的曲牌有两套:一是大基尾村的“明星影映”的,一是茶基村何广义堂的(又名)。行进演奏时队伍的排列与曲牌相适应。佛山十番的最大特色,是轻薄小钹不按常规碰击,而是一手执钹冠,一手甩动穿上绳子的另一钹擦击,一、二十人同时表演“阳钹”“阴钹”“单飞”“双飞”“反手飞”“头上飞”等各种花式,令人叹为观止,故名“飞钹”。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属稀有项目。
佛山十番作为喜庆锣鼓乐,多在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节日,以及神诞、“出秋色”(又叫秋景)时表演,民间更有“无十番不算秋色”之说。以茶基村为代表的十番会至今仍沿用传统的“状声念谱法”,作为心传口授的依据,是民间锣鼓曲传承方法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应用功效和学术研究价值。
03
\粤剧/
打卡地点:佛山市禅城区兆祥路广东粤剧博物馆
打卡理由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所谓“江湖十八本”,后又出现《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苏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其他代表性剧目还有《白金龙》《火烧阿房宫》《平贵别窑》《宝莲灯》《罗成写书》《凤仪亭》等。
粤剧基本声腔为梆子、二簧,兼有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说唱、小曲杂调等。粤剧乐队最初由二弦、月琴、三弦、竹提琴、箫“五架头”组成,后又陆续吸收了其他一些新式乐器。
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04
\真步堂天文历算/
打卡地点: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仁园
打卡理由
真步堂天文历算,亦称“真步堂通胜”,是指由顺德龙江蔡氏于清光绪年间创立并延续至今的天文历法推算模式和通书编撰方式、内容与法则。清光绪十七年(),蔡最白在广州高第街开办“蔡真步堂日馆”,出版《七政经纬历书》,并制成“浑天仪”,经其后代不断传承发展,真步堂日渐兴盛。
在天文历算方面,真步堂遵循历代天文运算法则,并将西方天文学、数学计算方法融入中国古典天文学,不断追求完善地协调太阳、月亮周期在历法上的推算模式,以实现阴阳合一的历法文化思想。蔡最白《弧角七政图算》创立了“以图代算”的天文计算方式,用坐标、图标来表示、计算日月星辰轨迹,成为“浑仪代算法”的有益补充,达到“求立命十二宫七政到平面地平”的科学效果。真步堂在推步节气、天体现象等情况时,追求极高的计算精准度,并组织计算中心,将星象位置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逐步推算,增加计算精确率。
真步堂在天文历法计算基础上,每年农历四、五月编修下一年的通胜。其所编通胜以精准见长,内容涵盖阴阳节气、造葬、嫁娶各事、吉课、每日之吉凶宜忌、日蚀、月蚀等,是运用天星运行规律,进行生活化的理论推广和行为指引,来指导百姓具体农事、参谋生活。真步堂通胜,充分考虑全国总体情况与省港澳附近地区的差异,甚至专门为省港澳附近地区制定《太阳出入方位表》《太阳出入时刻表》《二十四节气晨昏时刻表》等专用表格,其所收录的百岁图、天官赐福图、指导耕作的诗歌等内容,均与广府地区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真步堂取义“积步弥真”,其以精准科学的天文历算方法,结合省港澳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指导民众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的通胜,其中不仅蕴含了先辈科学的天文历算方法与思想,也记录了极为丰富的风俗习惯,是研究省港澳地区人生礼俗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解读地方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的重要材料。
05
\观音信俗/
打卡地点: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白莲公园观音堂
打卡理由
观音是顺德人广泛信仰的神灵,自宋代起当地便有容桂观音堂、龙江紫云阁等祀奉观音的庙宇,当地的观音信俗以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日的观音开库系列民俗活动为代表。传说正月廿六日是观音每年查点钱库的日子,子时会大开金库贷款助民,当地民众到观音庙虔诚祈祷并进行借库还库、烧大炮、生菜会等系列民俗活动,祈求财运畅通。清中后期,“正月观音宝库开”的盛典便屡见于顺德人的诗歌中。
如今,顺德的观音信俗活动场所主要有三个,其性质共通又各有所偏重。容桂白莲公园观音堂以向观音借库还库的祈拜为主,每年观音开库的正日,民众便到观音堂中祈祷借库,可保佑其财运亨通;翌年,则应先进行还库,即返还去年借库的本金及利息等,之后才可以再进行借库。烧大炮是龙江、龙山等地观音信俗的重要环节,当地各个自然村分别组建花炮会,经过竞投花炮、舞狮采青、参拜观音、拜神作福、烧大炮、竞投吉祥物等一整套仪式,来祈求来年顺境。烧大炮习俗中,点炮的权利需要通过叫价竞投的方式来选出,价高者得,投得“大炮”寓意来年好运连连、如意吉祥;而烧炮更是乡中极为隆重的庆祝盛世,轰隆轰的炮竹声响彻远近,配以弥漫的烟雾、活跃的彩狮及香烛、风车,营造了喜庆热闹的民俗景象。生菜会则以勒流连杜村为主,当地以生菜包为主要菜式来宴请乡亲朋友,宴开近两千席,不可谓不热闹。生菜会中每一个菜式都代表了美好的祈愿,以祈求来年丁财两旺。生菜包以蚬肉、生菜、韭菜为主要原料,分别取义“发财蚬肉”“生财有路”和“长长久久”。此外,观音开库日还有吃烧猪、以香烛拜神、转风车、打边炉等民俗活动。
06
\大仙诞庙会/
打卡地点: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
打卡理由
西樵山是南粤名山,因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在西樵山留下“大仙脚印”“仙床石”“试剑石”等胜迹,以及“药王峰采仙草”“无笃田螺”“煎燶鲫鱼”等民间传说,自清道光戊申年()山中改建“云泉仙馆”,供奉吕洞宾祖师。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吕洞宾诞日,西樵人山人海,从南海各镇、佛山、广州、珠三角地区、港澳及海外侨胞都前来朝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身体健康。
大仙诞的活动时间一般延续七天,除农历四月十四为正诞日外,诞前三天召集准备活动,各地信众到西樵山斋戒,诞后三天走访吕祖胜迹,俗称“前三后三”。正诞日子时开始,山中钟鼓齐鸣,朝贺吕祖诞的仪式正式开始,在神职人员的带领下,信众先后拜祭玉皇大帝到、土地、灶神等众多神祗,并向吕祖进行朝贺。巳时,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纳福延年,家庭幸福,丰衣足食,身体健康,祈福仪式由经师进行,不拜庙内诸神。祈福结束后,人们抬吕祖金像下山巡游,与众巡游方阵会合,在声势浩大的祝福声中,仪仗、金像、十方韵、舞龙、鱼灯舞和各界群众等组成十余个方阵,从云泉仙馆出发,经樵园路和江浦路,至官山城区结束。由于每年诞日朝贺的人流攒涌、川流不息,很多商贩利用仙诞繁荣沿途摆卖,摊贩品种特别多,古玩、字画、花卉树木、各类工艺品及生活用品等;现场还有舞狮、武术表演,卖艺献技各出绝招。香客参拜后,一般会购买彩礼“风车”,时通运转,或买寿柏焕发生机;亦有不少文友香客也借机雅集相聚,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寻幽探胜,赏花观瀑。活动后三天登上西樵山春游,寻找吕祖“采芝径”“仙足印”“仙床石”“仙隐岩”“试剑石”和“药王峰”等遗迹。
07
\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
打卡地点: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跃进大街1号石湾酒厂
打卡理由
石湾玉冰烧是中国豉香型白酒的代表产品,始创于年,经历数代传承。石湾玉冰烧由现禅城区石湾镇太吉酒厂(原陈太吉酒庄)生产,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佛山蒸酒业于清代盛行,据《佛山忠义乡志》载:“本乡出产素称佳品。道、咸、同年间以陈总聚(陈太吉)为最有名。说者谓水质佳良,米料充足,酒缸陈旧,三者兼备,斯其味独醇。”清代道光十年(年),南海县莲塘村人陈屏贤在石湾朱紫街16号(现石湾太平街号)创办“陈太吉酒庄”。年,第三代传人陈如岳受本地人喜欢使用药材、蛇等浸泡米酒以及自家用酒糟养猪的启发,尝试在米酒中添加“肥肉”,创造出了独特的米酒酿制技艺。因“肉”字不雅,于是就把“肉”字改为粤语同音的“玉”,最终确定以“玉、冰、烧”三字为酒名。
玉冰烧酒属于半固态发酵的低度白酒,以大米为原料,采用陈太吉酒庄独有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大米煮成米饭冷却后,拌入适当比例的传统秘法特制的大酒饼,糖化发酵20天左右;成熟醪经釜式蒸馏,得到30度左右的白酒,俗称斋酒。斋酒存放一定时间后放入存有老陈肥猪肉的陶瓷缸埕内浸泡,泡肉后抽出酒液,陈酿、勾兑、过滤后即成玉冰烧酒。
石湾玉冰烧生产工艺上区别于其他香型白酒的关键之一是在原来米酒酿造工艺基础上增加“缸埕陈酿、肥肉酝浸”,不但形成浓郁的豉香味,而且酒液清澈。石湾玉冰烧是当地日常生活必备的酒品,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太”的说法即:“太吉烧酒,太元茶楼,太平夜粥”。
08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传统组方及工艺/
打卡地点:佛山市禅城区佛罗公路35号之1号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
打卡理由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曾名为“万应药酒”,由广东新会人冯炳阳于万历年间所创制,其子冯了性在佛山镇正埠渡头开设药铺,不断研究、改进药酒配方,并将药酒更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佛山忠义乡志》即有关于冯了性药铺主营药酒的记载。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组方由27味中药构成,包括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之效的丁公藤;益精滋肾、健脾祛湿等功效的黄精、补骨脂、云灵脂、菟丝子、山药、白术;辅以祛风散寒、利水祛湿、通络止痛的麻黄、桂枝、杏仁、羌活、白芷、苍术、泽泻、蚕砂、没药等;配以凉血、活血、行瘀的牡丹皮;驱风除痰的猪仔皂;理气止痛的香附、厚朴、木香、陈皮、小茴香、枳壳等。诸药配伍能驱风除湿,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主要用于风寒、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打损伤等。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组方及工艺以丁公藤为主药,占药材的绝大部分,针对其味辛、性温、有小毒的特点,将其与当归、川芎、补骨脂等中药材混合蒸煮,使药性和合,以降低毒性。药酒浸泡以白酒为主,以冷浸渍法为其核心工艺,浸渍过程中严格把握时间、温度等条件。因药酒浸泡的药材比例较大,为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工艺多采用定期人工抱罐摇动的方法,确保了药酒的药效。
09
\咏春拳(叶问宗支)/
打卡地点:佛山咏春拳会馆
打卡理由
叶问宗支是咏春拳一个重要的宗支,由古南海县黄鼎司西隆堡潭头村人(今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联星潭头村)叶问(-)在秉承咏春拳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师陈华顺、梁璧的武术精髓,并改良了其授艺方法和拳术用语,形成了别样运动特点和风格的套路。
咏春拳的核心是以柔制刚、以弱御强、借力打力,其特点在于近距离和短距离发力,握守中线与子午线,技击中注重肢体接触感觉。咏春拳的拳理基本相通,但叶问宗支招式的内容、数量甚至技法等却不尽相同。叶问宗支的拳术套路以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为主,器械套路包括八斩刀法和六点半棍法两种,还有叶问宗师整理而成的式木人桩法。叶问宗支沿用咏春拳特有的黐手及木人桩训练方式,以黐手模拟实战,以木人桩熟悉攻守,使练习者能够灵活运用拳理拳法,在千变万化的实战中应付自如。
咏春拳术套路手法以膀、摊、伏三下手为主,辅以枕、窒、圈、弹、拦、径、綑、托、擸、拍、问、标、扱、冲等手法,动作简单,强调腕部的灵巧与肘底的力量;其脚法动作以直踢、横撑、上蹬三下为主,并皆以脚跟踢击敌人,在技击中主要有八种脚法组合,称为“咏春八脚”,配合转马、走马及手法,攻击腰、膝、胫等部位,威力巨大。咏春拳的马步要求稳健与变化并重,有立定的二字拑羊马、子午马和移动的转马、圈马、标马、三角马等多种类型。咏春拳的手法、脚法必须配合马步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马步被认为是咏春拳手法与脚法的灵魂。
与传统的咏春拳不同的是,叶问宗支对咏春拳的传统授艺方式、拳术用语及器械的改良。其一,通过以现代用语替换了语意隐晦的传统拳术用语,便于学练者熟悉和掌握,便于记载、学习与传播;其二,改良了木人桩器械,改传统埋地式木人桩为横担桩的方式,打破了咏春拳仅在少数群众中流传的局面,促使其在全球迅速传播。因此,对咏春拳历史流变,流传着一句俗语,即:“(咏春拳)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10
\陈村花会/
打卡地点: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
陈村历史上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以花卉种植享誉岭南地区,有“岭南花卉第一镇”之美誉。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盖由来已古”。陈村人以花为业、以花成名,而其养花、种花的传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逛花街,迎春节”的习俗融合,花市、花会习俗在当地盛行不衰,屈大均《广东新语》曾以“渔舟曲折只穿花,溪上人多种树家。风土更饶南北估,荔支龙眼致豪华”之语,盛赞陈村花会之盛景。
陈村花会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迎春花市习俗大致相同,多于春节前十天或一周内开始,一直持续到年三十晚上。在此之前,花市的地点就已经搭建好花农售花的棚架摊档等,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也早早搬来。待到花市正式开张时,花街上张灯结彩,看花、买花的人群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周边各地的群众把一盆盆年桔、年花或托在肩上,或放在车上,随着人流,缓缓而行。近年来,除桃花、金桔、水仙、菊花、芍药等一些传统品种外,大花蕙兰、百合、玫瑰、郁金香等也广受群众欢迎。大年三十晚上,花农们把余下的鲜花、年桔等降价出售;行花街的人们也可收获物美价廉的花卉,人人皆大欢喜。“年三十晚,行花街,迎春花开满街排。呢朵红花鲜,嗰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亚爸笑,亚妈欢,人欢花靓乐开怀,呢朵兰花香,嗰朵桃花艳,千枝万枝拣唔晒”,这首童谣《行花街》形象地道出了家家户户逛花市的盛况。
11
\蔡李佛拳/
打卡地点:佛山市禅城区祥安街15号鸿胜馆
打卡理由
蔡李佛拳是在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由一代宗师陈享整理创新而成的,后经过张焱的不断改良,进一步发扬光大。佛山蔡李佛拳始于年张炎在佛山创立鸿胜馆,传承至今已有余年历史。
佛山蔡李佛拳有拳术与器械两大类,其套路动作与陈享公一脉的直桩有别,均开横桩(偏身偏马),开拳前的三十招为佛掌、爪、朝手(擸)、擒拿手,再以骑龙马落礼,表达了对蔡李佛祖师的敬重。蔡李佛拳术既有平拳、长拳、扣打、醉拳等传统套路,又有大十字拳、小十字拳、梅花拳、四十式、南桩拳、十字扣打、小长拳、战拳、太字拳、家字拳、佛掌等经过后来整理和创新的套路。蔡李佛拳术讲究腰、膊、臂、腿、手的合力,出手要力贯拳、掌、指,就像飞砣打出一样;步法灵活,进退自如,手随身转,偏身对敌;攻防有序,长短兼施(一般一般不主张双手齐出,即:左手打出右手防,右手打出左手防,双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上一下);脚出诡异(手在攻防,对方不注意时下盘出腿),整体运动,宽松自然。由此,佛山蔡李佛拳术具有的特点是腰灵膊活飞砣劲,偏身出手快如风,腾挪闪避进退稳,横标直插腰腿功。
蔡李佛拳的传统器械分为两大类,即长器械和短器械。其中,有常见的也有不常见的,但大多器械均强调实用为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常见的有刀、枪、棍等一般器械,不常见的,也称奇门器械,有近三十种,如穿云伞、游龙扇等奇门兵器,更有以锄头、板凳等为主的生产生活用具。
12
\高明花鼓调/
打卡地点:佛山市高明地区
打卡理由
高明花鼓调是佛山市高明地区特有的传统音乐形式。过去,当地农村遇有红白二事,盛行演奏喜丧吹打乐,多由六种乐曲组成,称为“六音”,而“高明花鼓调”是“六音”中的迎亲组曲,因用鼓来指挥演奏,故称为“花鼓调”。
高明花鼓调依次由“行街”“大过场”“岗雕上山”“下山虎”“十番”“南风云”“小开门”七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有特定的功用或寓意。这七个乐段,除“岗雕上山”外,其余皆借用粤剧曲牌。而“岗雕上山”是本地民间艺人创作的独特乐曲,是以唢呐模仿“岗雕”(岗雕是当地常见的一种小鸟,比麻雀略小,叫声“吱吱”,非常悦耳,是喜气、吉祥的象征)鸟叫声的乐曲,是高明花鼓调的核心乐段。后经过不断加工,发展为独立演奏的乐曲,并改名为“岗雕上岭”,比原曲演奏需要的技巧更高,表现力更丰富,多用七个调,当地俗称“七盘指”。
高明花鼓调的乐队由运鼓、铜鼓(翘心锣)、小锣、小中钹和两支唢呐组成,共六件乐器。演奏时,一人同时演奏运鼓和铜鼓,其左臂提起,前臂内弯成90°夹住运鼓,铜鼓挂在手掌和前臂之间,左手执锣槌,转动手腕打铜鼓,右手拿一支鼓竹打运鼓,走在前面,充当指挥作用。后面接着是小锣、小中钹和两支唢呐。
13
\佛山秋色/
打卡地点:佛山市禅城区
打卡理由
佛山秋色是佛山地区以庆丰收为主题的综合性大型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也是独具特色的中秋节令习俗。明代时定名为秋色,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明代中叶至清,佛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使之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佛山秋色也发展至鼎盛时期。每于丰年,以行业或各铺里居民自发组织大型的出秋色活动,一铺发起,全镇二十多铺及四乡群众纷纷前来助兴,通过争雄斗胜的巡游演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随着秋色项目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秋色技艺的提高,秋色的竞技性更强,秋色会景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故又称之为“佛山秋色赛会”。
佛山秋色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多姿。按表现形式划分为灯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景色等七色:以剔透玲珑的各种秋色灯出现于赛会的,称之为“灯色”;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人物者称之为“车色”;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人物者称之为“马色”;表演水的意境的各种舞蹈或故事,如舞龙、彩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谓之“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谓之“飘色”(佛山秋色用长竹竿挑起色梗巡游,故又称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报剧者称之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盆景、器皿古玩、石山、人物等艺术品谓之“景色”。佛山秋色基本内容分为民间工艺品和文艺表演两大类。民间工艺有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等五种,原材料随手可得,以用料奇特,构思巧妙,工精艺绝而著称;文艺表演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五类。参演群众数千人,巡游队伍长达数里。秋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吹打”“十番”“锣鼓柜”三种形式,都是流行于佛山的民间音乐,在秋色出游时演奏铿锵欢快的曲调,以增加热闹的气氛,故有“丝竹沿街按节歌”之句。
佛山秋色历来都是群众自发组织,庞杂的筹备工作由居民推举热心人士成立秋色筹备处负责操办,分成总务、财务、交际等七个组开展工作。佛山秋色有固定的巡游路线和程式,赛会前筹备处会将巡游的具体日期及醒狮随行的广告张贴于会景所经过的街道,便于群众到时有秩序就近观景。巡游时队伍的排列顺序为信号灯、开路队、头牌灯色、灯色、车色、担头秋色、马色、台面秋色、水色锣鼓柜、十番飞钹表演、地色、麒麟、狮子、大头佛等,队伍长达数里,观者如潮,气氛热烈。
14
\石湾陶塑技艺/
打卡地点: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号石湾陶瓷博物馆
打卡理由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路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名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味,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其制作工艺有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三种火,分别用于移动烧制物品的不同部位,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
15
\香云纱染整技艺/
打卡地点: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打卡理由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这里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具有多种优点,它挺爽柔润,日晒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不易起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非常适合炎热的夏天穿着,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闻名中外,曾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被海外人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服装,成为中国丝绸的著名产品。香云纱在14道工序的染色过程中,只采用天然植物薯莨的汁液和含有高价铁离子的河涌泥,不含任何化学助染剂,也不产生污染环境的有害废料。
END
图文、视频来源网络
星球互动
在你眼中
哪种非遗体验才是
佛山旅游C位呢?
你体验过佛山哪些好玩的非遗?
欢迎留言告诉星球君
更多精彩下回分享!
往期回顾
玩转非遗|打卡城市No.17伊犁玩转非遗|打卡城市No.16青岛玩转非遗|打卡城市No.15天津星球邀请
更多咨询,请扫码勾搭星球君~↓↓↓
给星球君点个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