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绍一些茎体相对较细、而常含叶子的藤茎类及部分类似的全草药材。
络石藤
络石、石鲮(《本经》),络石草(《近效方》),石薜荔(《医学入门》),白花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山虎(《南京民间药草》),爬墙虎、鹿角草(《江苏植药志》),羊角藤(《广西中药志》),沿壁藤、铁线草、风藤、折骨草(《湖南药物志》)等。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和不定根;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cm,宽0.7~3.5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
↓络石藤叶
↓络石藤藤茎
↓络石藤药材
↓络石藤饮片
石南藤
《中华本草》收载为“南藤”。
丁父、丁公寄、丁公藤、石南藤、搜山虎、风藤、巴岩香、三角枫、石蒌藤、细叶青竹蛇。
为胡椒科植物石南藤Piperwallichii(Miq.)Hand.Mazz.的茎叶或全株。8-10月割取带叶茎枝,晒干后,扎成小把。
茎扁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细纹,节膨大,具不定根,节间长7-9cm;质轻而脆,横断面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灰褐色。叶显革质,下表面灰白色,有5条明显突起的叶脉。气清香,味辛辣。以枝条均匀、色灰褐、叶片完整者为佳。
《中药大辞典》收载的为:干燥的茎枝呈扁圆柱形,长约3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纹,节膨大,上生不定根,节间长7~9厘米。质轻而脆。横断面韧皮部窄,维管束与射线相间呈放射状排列,木部有许多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干燥叶灰绿色,显革质,皱缩。气清香,味辛辣。以枝条均匀、色灰褐、叶片完整者为佳。
另有部分地区习用蔷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干燥带叶的茎枝。但非主流石楠藤。
品名石楠藤石楠藤植物来源蔷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干燥带叶的茎枝胡椒科植物石楠藤Piperwallichii(Miq.)Hand.-Mazz.的干燥带叶茎枝性状茎呈圆柱形,表面暗灰棕色,有纵皱纹,皮孔细点状,断面皮部薄,暗棕色,木部黄白色,裂片状,叶片长椭圆形,边缘具细密的锯齿茎呈扁圆柱形至圆柱形,表面灰褐色,具纵棱,节稍膨大,断面中心有灰褐色的髓,叶片椭圆形,全缘
海风藤
风藤、巴岩香(《中药志》)、满坑香、老藤、大风藤、岩胡椒。
为胡椒科植物风藤Piperkadsura(Choisy)Ohwi的干燥藤茎。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叶,晒干。
呈扁圆柱形,微弯曲,长15~60cm,直径0.3~2cm(实际商品多在0.3~0.8cm间)。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纵向棱状纹理及明显的节,节间长3~12cm,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窄,木部宽广,灰黄色,导管孔多数,射线灰白色,放射状排列,皮部与木部交界处常有裂隙,脱皮处具棱纹,中心有灰褐色髓,多呈扁圆形,并与外扁圆线呈垂向,似“日字”面,部分髓为圆形。气香,味微苦、辛。
海风藤(含叶)
↓海风藤茎节(放大图)
↓海风藤横切面1(放大图)
↓海风藤横切面2(放大图)
↓海风藤饮片(放大图)
↓海风藤皮脱落部观(放大图)
天仙藤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debilisSieb.etZucc.或北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Bge.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茎呈细长圆柱形,略扭曲,直径1~3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褐色,有纵棱及节,节间不等长;质脆,易折断,横断面皮部与中柱部常脱离,并有数个大小不等的黄色椭圆形的维管束,髓部白色,中央呈裂隙状。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三角状狭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基部心形,两侧耳状,具3条明显的掌状脉,暗绿色或淡黄褐色,基生叶脉明显,叶柄细长。气清香,味淡。以青绿色、茎细带叶者为佳。
矮地茶
平地木、老勿大、不出林、叶底珠。
矮地茶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japonica(Thunb.)Blume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疏生须根。茎略呈扁圆柱形,稍扭曲,长10~30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叶痕及节,质硬,易折断,横切面木质,木质部灰白色或绿褐色,有类白色心。叶互生,集生于茎梢;叶片略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长3~7cm,宽1.5~3cm;灰绿色、棕褐色或浅红棕色;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近革质。茎顶偶有红色球形核果。气微,味微涩。
↓矮地茶药材
↓矮地茶叶部观
↓矮地茶根部观
↓矮地茶茎木部横切面观(放大图)
↓矮地茶饮片
薜荔藤
《中药大辞典》收载为薜荔
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龙藤(《中药志》),常春藤(《广西中药志》),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岩风(《湖南药物志》),墙脚柱、红墙套、烟筒丕(《闽东本草》),田螺掩、爬山虎、大鼓藤(《广东中药》Ⅱ),石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薛荔络石藤、老鸦馒头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粉藤、爬墙藤、牛屎藤(《江西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叶。4~6月间采取带叶的茎枝,晒干,除去气根。
干燥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4毫米,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坚韧或脆,折断面黄色或黄褐色,髓部圆点状,黄白色,偏于一侧。茎枝上的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圆,通常卷折,棕绿色或黄褐色,革质。气弱,味淡。以茎细、均匀、带叶者为佳。
↑此图源于网络,正异待考证,望各位大家指点或提供!
性状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