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9:30-17:月12日9:30-12:00中国瑶族博物馆外风情街传统医药展示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广州潘高寿药厂,最早为潘百世、潘应世兄弟于清光绪16年(年)在高第街创设的“潘高寿长春洞药店”,后一直由家族传承,已有余年历史。潘高寿针对岭南炎热多雨,冬春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易患伤风咳嗽的常见病,近百年间坚持以开发治咳化痰药物为主,形成了以蛇胆川贝枇杷膏为头牌的药品系列,体现了其独到的品牌文化。潘高寿坚守诚信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上世纪30年代末,当市场上仿制、假冒药品充斥时,其传人潘郁生毅然变卖所有房产,并特意在新包装印上“劝人莫冒潘高寿,留些善果子孙收”的劝世警句,凸显了存真积善的经商理念。年,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组方及工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曾名为“万应药酒”,由广东新会人冯炳阳于万历年间所创制,其子冯了性在佛山镇正埠渡头开设药铺,不断研究、改进药酒配方,并将药酒更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组方及工艺以丁公藤为主药,占药材的绝大部分,针对其味辛、性温、有小毒的特点,将其与当归、川芎、补骨脂等中药材混合蒸煮,使药性和合,以降低毒性。药酒浸泡以白酒为主,以冷浸渍法为其核心工艺,浸渍过程中严格把握时间、温度等条件。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组方及工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以罗浮山道家医药为源头,其传承历史悠久。罗浮山百草油是以岭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为背景,采集多种地产药材,经过蒸馏、过滤、配制等工艺而制作而成,具有芳香化浊、解表祛邪、清热解毒止痒、辛散开窍、疏肝理气、温中降逆、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破结行瘀之功。其成分主要包括68味中草药提取的百草精和11种植物提取的精油,制作的关键在于以茶油长时间低温浸泡提取中药材有效成分,温度的掌握至关重要。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中医药文化(化橘红中药文化)化橘红中药文化以化橘红药用价值为载体,秉承“药食同源、济世救民”的核心价值观,集化橘红种植、药材炮制、工艺品制作等于一体。根据历代医籍、药典记载,化橘红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等功能,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症,曾被列入中国“四大南药之一”和“十大广药之一”。自古至今,化州人以种橘、制橘为业,化橘红已成为化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关于化橘红的诗文、楹联、题咏等不胜枚举;而化橘红种植、药用的传说在化州及周边地区群众中广泛流传,特别是“罗仙植橘”、“范公识橘”和“州官治咳”的传说故事更为其增添了不少神奇的色彩。年,传统中医药文化(化橘红中药文化)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工艺展示西关打铜工艺西关打铜技艺是广州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主要根据不同器具的用途选用青铜、黄铜、紫铜做为原料;通过裁剪、锻打、焊接、打磨、抛光等工序制成各种不同用途的铜器具。制品可分为青铜器、黄铜器、紫铜器。按用途不同可分为:日用品、工艺品、乐器、供器等。制造工艺上主要分为铸造与打制两类。铸造以模浇铸成型,主要用于艺术品;打制以薄铜锡片,用模压或锤子敲击而成,以日用品最多。打制成型后,还在器具上通过錾、刻、雕、批、镶嵌等各种手工艺进行装饰加工。年,西关打铜工艺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广东剪纸)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其中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2年,剪纸(广东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山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源于宋元时期刻绘门神的习俗,后发展为木版绘刻印刷,至清乾嘉年间十分盛行。佛山木版年画通过雕版、套色印刷(有部分再加手工绘制加工)而成,分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主要用于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等。作品中保留着大量的吉祥图案,也有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传说,也蕴藏着佛山人的文化精神、文化观念与文化气息。2年,佛山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石塘堆花米酒盛产于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因酒花垒起成堆,故名“堆花米酒”,其酿造技艺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必需选用石塘本地的地下水酿造,主要工序有蒸饭、捞饭、进大缸、进小缸和蒸酒等五道。酒饼选用细辛、玉桂、大青叶等二十多种材料秘制而成,产品色清、气香、味醇。堆花米酒按酒精含量分为四十度、五十度、五十五度、六十度和六十五度等不同品种,五十五度以上的才能起堆花。年,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客家糯米酒是中国黄酒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分布在广东河源、梅州、惠州等客家地区,其酿造技艺传承至今已有0多年历史。其传统酿造技艺包括选糯米、浸泡、洗米、蒸煮、摊饭、拌酒饼、落缸糖化、发酵、接酿、压榨、澄清、炙煮、陈酿等多道工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炙酒工艺。经炙酒后的客家糯米酒酒色金黄,口感焦香舒畅,具有祛湿功能,且更易保存。年,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顺埔寨纸花技艺纸花是丰顺县埔寨镇独特的民间工艺品,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年),埔寨群众已开始制作纸花。埔寨纸花的作品多以盆花为主。纸花手艺人将为不同材质的纸通过裁剪、拼接等技法进行制作。成品花、枝、叶、茎齐备,连花盆也是用纸制作,足可以假乱真。花的品种有梅花、牡丹、兰花、九里香、玫瑰、水仙、芍药、菊花、茶花、古榕等40多个品种。年,丰顺埔寨纸花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河擂茶制作技艺擂茶是陆河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饮食方式,在陆河,擂茶搭配米饭乃是普通人家每天中午的主食。以擂茶待客是当地的普遍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陆河擂茶的最基本形式是用擂茶棍将茶叶及佐料在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钵中研碎成浆、用开水冲开食用。具体做法花样众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称咸茶,只用茶叶、芝麻、花生三样擂成;二为油茶,亦称“生茶”,用新鲜艾叶、薄荷叶,生茶叶、枫树嫩叶、生姜、软樟树叶等各种具有药用效果的野菜和刚采摘未炮制过的生茶叶上锅经油炒后擂成。年,陆河擂茶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莞草编织技艺莞草编织技艺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东莞市厚街、道滘、虎门、莞城、望牛墩5个镇区,产品有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草席类等多个种类。草席是莞草编织技艺的代表,尤以厚街的芥黄席最为著名,其制作包括挑草、染草、晒草、行绠、织席、剪席、拍席、统席九道工序,其中的行绠、织席是关键技术。厚街芥黄席花纹图案丰富多样,潮湿气候不易发霉,经久耐用而不褪色。年,莞草编织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山公仔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因生产加工泥公仔的人主要住在上、下茶园而得名。是东莞市茶山镇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是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戏曲面谱为制作蓝本的泥塑工艺品。制作过程主要包括练泥、印模、上彩三个步骤。其发展与形成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年,茶山公仔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中山石岐,后来逐渐流传到澳门等地区。杏仁饼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木制饼模打制杏仁状的饼样,并加入特制猪肉做夹心,经过一系列传统烘焙工艺制成。咀香园杏仁饼的制作主要包括浸豆、烘豆、脱壳磨粉、制猪肉馅、磨糖粉、拌粉、倒模成型、烘焙、冷却到包装多个工序。制成的杏仁饼呈淡黄色,入口甘甜松化,齿颊留香。年,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坑石雕刻技艺茶坑石雕刻技艺起源于清朝嘉庆年初,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茶坑石在历史上又称恩平石、茶坑砚石、恩州奇石。它材质独特,色彩斑斓,纹理极其丰富。而纹理中金属元素含量较多,因此茶坑石纹理的硬度比材体要高。造就了其雕刻技艺“因石施艺”、“重皮顺纹俏色”的工艺特点。其作品风格鲜明、独特,题材融古汇今,自成一家。年,茶坑石雕刻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江风筝中国风筝有“南鹞北鸢”之称,阳江风筝是“南鹞”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阳江风筝有筒子风筝,软板、硬板风筝,软翅、硬翅风筝,直串、树串风筝等众多类型。最显著的特点是纯手工制作,以“造型别致、工艺精巧、绘制精美、色彩鲜艳、放飞技高、生猛灵活、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而闻名于世。2年,阳江风筝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扎(遂溪狮头)遂溪狮头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制作时分为选竹篾、扎骨架、扑纸、彩绘、缝布、配饰和点睛等工序,制作的狮头既有南狮代表性的黄、红、黑狮,又有麒麟狮、鹰狮、猫狮等形态多样的彩狮,还有颇具地方特色的“五虎狮”和“六国狮”。图案设计通过龙角金色双龙纹、红面黑关刀纹以及太极纹、螺旋纹、云头如意纹等,生动地表现关公、张飞、赵云等五虎将的浩然正气、赤胆忠心、英勇威猛的精神气概。制作完成的狮头色彩艳丽、造型夸张、形态生动、神韵俱佳,舞起来既轻盈灵巧、又坚固耐用。年,彩扎(遂溪狮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肇庆裹蒸制作技艺肇庆裹蒸是肇庆地区汉族传统名小吃,其以糯米、脱衣绿豆、半肥猪肉为原料,用冬叶包裹为枕尖状后大火煲煮而成。肇庆裹蒸的传统工艺包括浸洗冬叶、淘洗糯米、去绿豆衣、腌制肉馅、包扎裹蒸、烧煮裹蒸等步骤。肇庆裹蒸的独有特点就是用本地特有的大冬叶包裹,不易变质。裹蒸口感甘香软滑,齿颊留香,清代袁枚称赞它“物异河豚称帝馔,岭南糯裹沁心脾”。年,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酱油酿造技艺(揭阳酱油酿造技艺)揭阳酱油俗称“揭阳豉油”,是广东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调味品,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主要产于揭阳市区,行销粤、闽、鄂、桂、琼等省区,在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制作过程由选料、原料处理、制曲、发酵、淋油、配兑、煮炼、过滤、成油巴氏灭菌、灌装等十个工序组成。具有豉香浓馥,酱香淳厚,鲜美爽口的独特风味。年,酱油酿造技艺(揭阳酱油酿造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糕点制作技艺(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始创于清康熙末年,是一项闻名南粤的潮汕传统技艺。主要选用精面粉、绿豆、白糖、花生仁油、乌芝麻、水等为原料加工,半成品以木炭生火烤焙成金黄色的诱人饼食,产品外观精美小巧、油光闪亮,口感皮酥馅润、清香爽滑,在潮汕地区、广东全省和周边省份以及港澳、东南亚享有盛誉。年,糕点制作技艺(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浮石艺云浮石艺是以当地云石为原料的一种石雕艺术。传统上以石雕、石刻为主。石雕以圆雕、浮雕及阴雕技艺见长,题材以仙佛人物造型居多,还有象征祥瑞的龙、凤、狮、龟、麒麟及虎、象、牛、马与飞禽鱼虫等;石刻则以碑刻形式表现诗文名句书法为主。云浮石艺善于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因势造型,构思巧妙,尤能充分利用各种石料的自然形态、质地、色彩、纹理,颇有“人天同构”的韵味。年,云浮石艺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塑艺术面塑艺术又称捏面人,是用面来塑造各种形象的手工技艺。制作面塑时,制作者以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混合颜料调成各色面块,再以手指和小刀、剪刀、梳子、竹针等简单工具,运用捻、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技巧,配以相关的道具,将面块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其题材主要包括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等。年,面塑艺术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云纱染整技艺顺德香云纱原名响云纱,俗称茛纱绸,是优越自然条件与独特染整技艺相结合的产物。香云纱染整技艺以多年生藤本植物薯莨茎块的汁液为主要染料,工艺流程有浸莨水、晾晒、洒莨水、封莨水、煮练、卷绸、过泥、洗涤、晒干、摊雾、拉幅、整装等10多道工序,且操作规程严格而十分繁复。香云纱质地轻薄、柔软、凉爽、耐汗、易洗、快干,是适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上好夏季衣料,且带有金属和珍珠般的光泽,被喻为“黑色闪光珍珠”。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曺氏木雕曺氏木雕是东阳木雕的分支流派。现已发展成为集镂雕、圆雕、彩雕、深浅浮雕、透空双面雕等十几种技法于一身的木雕技术,其中白木浮雕技法最为突出。一般选用樟木、椴木、白果木、苦槠木、白杨木和东北松为雕刻用料。主要工序有印刷图样、坯工打轮廓线、坯脱毛地、分块面、分层次、细脱地、细坯雕、铲洁修光、砂滑、细雕细刻、油漆、打蜡抛光等十二道工序。作品讲求天地之合,注重远近透视,分层立体设计;多以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飞禽走兽、山水风景、静物摆饰等为题材。雕刻刀凿十分精细,可分凿箍型、尖铁型两大类。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是英德市民间一项特色手工技艺,主要以瓦盆、瓷盆、木盆、石盆为底座,内铺沙粒。以挑选过的英石为假山构件,洗刷修整,以水泥、细沙、黄糖、黑墨等拌浆,按设计将构件搭配粘贴制作而成。规格一般为宽30、长40厘米,最小如碗碟。传统英石假山盆景擅长鉴石用料,有的三、五石件,即现奇景,有的一石成景,宛若天成。景观构思、景物造型极具匠心。有山水式、旱山式、树附石式、石附树式等不同的构景样式,峰、峦、岭、峡等景物逼真形态,在咫尺见方的空间,呈现出一道道意态万千的浓缩景观,既具自然美,又显艺术美,被喻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年,英石假山盆景技艺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织锦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织锦时,艺人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便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作品图案的题材广泛、结构严谨、造型别致;色彩绚丽。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承载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排瑶牛皮酥制作技艺排瑶牛皮酥是连南八排瑶族地区世代相传的一道瑶家美食。是瑶族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与双手,将大瑶山中采来的秘制香料再配上精选的食材创造的一道独特美食。选用5年牛龄的黄牛皮为原料,通过风干、烧、捶、洗、炒、焖等工序制作而成。制成的牛皮酥形如松糕、色泽金黄、清香四溢,令人垂涎,深受广大游客钟爱。年,排瑶牛皮酥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笼糍制作技艺大笼糍是连南县寨岗镇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美食。大笼糍采用天然食材,营养丰富。其制作过程主要有:采集植物洗净晒干、制灰水、浸泡糯米、打浆、蒸煮5道工序。大笼糍味香、甜、滑、爽,有一股淡淡的芭蕉叶的清香味,可切成条块用油煎软后铺上白糖或黄糖,也可配上甜酒煮,还可以做成糖水,滑嫩爽口,香甜美味,别有一番风味。竹编制作技艺连南排瑶的竹编技艺,竹编制作技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此基础上,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编出变化多样的图案花色。瑶民编织使用的工具不多,一把竹刀、一个木墩就可以编制各种物品,编织的器物不拘一格,简洁实用。编制的成品品种繁多,有鸡圈笼、猪笼、砣笼、土箕、菜篮、筷子篮、捡稻谷用的禾笼、抓鱼用的鱼篓、盛水的葫芦等等。瑶族扎染瑶族扎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连南八排瑶族地区世代相传的传统扎染工艺,用料有粗大的穿耳铁针,白色棉布,白色粗棉线,传统染料等。工艺流程是用白色棉线在白棉布上按照花纹式样针扎成条状,扎实,将染料放入大锅中煮沸,放入扎好的布样,染成蓝黑色,取出晾晒干后把扎实的线抽出来即成。成品为白花蓝黑底式样,一般用于姑娘的头布、妇女的头布、头套外饰、小孩背带等。由于扎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年,瑶族扎染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凉茶凉茶是粤、港、澳地区群众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日常饮料。它有特定的术语指导人们日常饮用,既无剂量限制,也无需医生指导。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2年,凉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肤病治疗最好医院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