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另一新画种面世了——通草画
通草又名通脱木,五加科子乔木,茎中的髓颜色洁白,有丝绒的质感。把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薄而半透明,可以用来作画。
所谓通草画就是指绘制在这种材质上的水彩画。19世纪兴起于广州,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不过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传世不多。近年来,通草画市场价格逐渐上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览讯息
▼
▼
『植物上的水彩画·通草画藏品展』
.9.18—9.30
展览地址
转塘象山国际艺术区1幢2单元3楼神畅画廊
主办单位
象山国际艺术区
承办单位
神畅画廊
东街六号美术馆
通草画的时代背景
广州口岸作为传统南海道的起点,不仅是中外商品交换的贸易港,而且历来是中国外销商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地。从16世纪以来,随着明清时期中西直接贸易在广州口岸季节性的开展,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制度之后,广州口岸成为了西方人唯一可以进入的中国沿海港口,许多极具西洋色彩的新事物、新行业、新型外销商品在广州出现。
当时,中国及其所象征的东方色彩,对西方人散发着无穷的吸引力。有机会到中国旅游和经商的西方人,不但把许多中国产品带回祖国,更直接或间接的把他们对古老国度的认识和印象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人。许多西方国家出现了不少记载中国凤舞的书籍、报纸和杂志报道。
因此,在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盛极一时的“中国风”。正是这种“中国风”的历史背景影响下,在摄影技术尚未流行的年代里,题材繁多的贸易绘画,吸引了无数的西方顾客,大量外销。这批贸易画的内容和风格既与西方艺术大异其趣,又有别于中国本土人文画,成为一种融合中西风味的画作。
通草画是画在通草片这种特殊材质上的水彩画,因为水彩纸在当时是进口的,价格极其昂贵,一般画匠根本买不起。而通草在广东种植面广,加工成纸便宜,也容易着色,经久不褪。通草水彩画的兴起,与当年国际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从18世纪起,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纷纷进入欧美人的生活,在欧美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前,来中国沿海城市探访或做生意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将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真实客观地带回本国,向亲朋好友传递美丽而神奇的东方风情。
通草是什么?
通草又名通脱木,五加科子乔木,茎中的髓颜色洁白,有丝绒的质感。把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薄而半透明,可以用来作画。通草片质地洁白、轻盈、直梗、不卷不垂。
通草纸非常适合水彩画运色着墨的需要,水彩颜料运用到质感丰富的通草纸上时,经光的折射,能呈现斑斓缤纷的效果,极富质感,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绣,因而深受西方人青睐。只不过由于切割的树茎尺寸有限,故而通草纸画面十分小巧。通草纸脆薄易碎,但其大小、价格和特殊的纸面结构很适合用于绘制外销画。
通草画的题材广泛通草水彩画描绘的题材比较广泛,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很为丰富,如广州市井交易、市井生活风情、港口风情、十三行里的生活情景、各行各业、各阶层人物、动植物、司法现状、珠江上航行的各类船只等等。它们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社会情况的鲜活文本,也可视作帮助商人做生意的“产品说明书”。
这些题材写实性很强,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极佳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可以补充中国传统的官修档案和文人笔记等文献记载之不足。“通草画是民间艺人的作品,属于商品画,但是对社会生活之描述和反映之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宫廷画和中国传统文人画。
这些题材写实性很强,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极佳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可以补充中国传统的官修档案和文人笔记等文献记载之不足。“通草画是民间艺人的作品,属于商品画,但是对社会生活之描述和反映之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宫廷画和中国传统文人画。
通草画几近绝迹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年左右,在广州十三行附近约有30家杂货店经销通草画。年一位外国游客在游记中记载,他在广州曾经雇佣了两三千人制作通草画的“壮举”。
至上世纪初,通草画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摄影术的兴起,摄影记录影像的逼真性肯定超过通草画。
另一个是日本的浮世绘受到了西方的青睐,欧美人士认为日本的绘画更具东方情调,在审美功能上可以取代中国的写意画和通草画。目前,通草画在国内几近绝迹,主要集藏于西方的博物馆中,比如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英国国家自然史博物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甚至英国皇宫都珍若拱璧。
令人遗憾的是,此后的近一百年里,在通草画的故乡,却极少有人知道它为何物。在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根本见不到它的踪影,制作通草画的作坊也人去楼空。
通草画的价值再发现英国约克郡有一位热衷于东方艺术的学者,名叫伊凡·威廉斯,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系统地研究通草画,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年他与广州博物馆和中山大学共同举办了《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伊凡·威廉斯捐赠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展览。展后,就将他收藏的70余幅通草画捐给了广州博物馆。此举大大推进了国内对通草画的研究与搜寻。现在,广州博物馆拥有幅通草画,其中有些是外国友人帮助购买的,有些是从民间收购或来自国内收藏家的捐赠,还有一些来自文物商店的库房。
广州博物馆的程存洁博士还于年两次深入贵州贵定县考察并看到了当地手工艺人生产“通草片”的全过程,由此找到了一位懂切割通草纸片的民间老艺人。他撰写的《19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伊凡·威廉斯的捐赠行为,大大刺激了国内文化人和收藏家对通草画的兴趣与研究,远赴欧洲淘宝的人也经常捎回一些,并送到网上或拍卖会上拍卖。
在欧洲的古董店里,还经常能看到两百年前的通草画,价格并不贵。王文富在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次购得通草画,并掌握了鉴赏、评估等方面的知识。直接到欧洲寻觅通草画,斩获更加容易些,因为有这方面的知识,他与古董店里的老板就很谈得来,最后总能以比较合理的价格购得。
后来他还委托国外网站给他找通草画,这是一条便捷的渠道。第一次他花了4万元从欧洲买回一套采茶图,回上海即被某画廊老板以10万元收纳。还有一次他买回的一套风格相近但品相更好的采茶图12张,送到国内某拍卖行,一露眼即被著名画家周春芽购得,获利翻倍。
“现在,国内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