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哪些中药里带母,看这篇就够

又是一年母亲节

大家都在忙着给母亲大人买买买

示爱母亲的时候

你又没有想过

中药圈里也有的“母中药”

今天就给大家串一串

知母

知母的药性为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作用。

喜好生长在向阳干燥的山坡、

丘陵草丛或草原地带,

经常成群生长,

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

宁夏、甘肃、山东、江苏等地。

有"毛知母"与"知母肉"之分。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

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内服的话一般煎汤,

6-12g,或入丸、散。

生用可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盐水炒后适宜入肾降火滋阴。

但因为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

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关于知母,还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从前有个靠挖药为生的孤寡老太,沿街讨饭来寻找个老实厚道的后生,想把自己的认药本事传给他。不久,有个富家公子找到了她。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盘:“学会了认药治病,岂不多条巴结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接到家里,好衣好饭伺候着。但过了十几天,却不见老太提药草之事,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声“妈”,问起传药之事,老太答道:“等上几年再说吧。”公子气得暴跳如雷,将老人赶出家门。

一年冬天,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户人家门外。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年轻樵夫,他看老人可怜就让她住了下来,并认做了干妈,这样过了3年。一天,老人突然对樵夫说:“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于是,樵夫背着老人上了山,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人下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型叶子、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说:“把它的根挖来。”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问:“妈,这是什么?”老人说:“这是一种药草,能治肺热咳嗽、身虚发烧之类的病。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坑害百姓!”老太点了点头:“还是你知道母亲的意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就叫它‘知母’吧。”

后来,老太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

贝母

按产地可分为

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

按品种可分为

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

川贝母性寒味味苦,

能够清肺化痰,

但又兼有甘味,

其性偏于润,味甘质润,

较浙贝母相比较则更能润肺止咳,

尤其适宜于内伤久咳,

燥咳,咳吐燥痰、热痰之症。

浙贝母味苦,

功效类似于川贝母而性偏于苦泄,

因此更擅长与清化热痰,降泄肺气,

多用来治疗外感风热咳嗽

及痰热郁肺所导致的咳嗽等症。

土贝母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的干燥块茎,

性味苦、味寒,归脾、肺二经。

可以解毒、散结、消肿。

适用于治疗乳痈、瘰疬、痰核等症。

伊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

或者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

性味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能够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适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

阴虚劳嗽,咳痰带血等症。

关于贝母也有一则小故事:

传说,清代四川某地有一姓李的贫妇,身染肺痨,连孕三胎,均坠下死婴。丈夫与公婆唯恐断了门庭香火,终日惶惶不安。

一巫婆闻说,便上门妄称有安胎神术,公婆大喜,忙将其迎入家中。巫婆装神弄鬼一通后,说:“你的儿媳属虎相,虎要吃人。”公婆听后,吓得面如土色。即问如何解救。巫婆声称:“只要服下我的驯虎桃符,将来婴儿出生后,再将母亲远远避开,方可逢凶化吉。”公婆信以为真,重谢了巫婆。

次年,当李氏生下一男孩时,公婆命儿子将媳妇五花大绑送至深山老林,凑巧遇有一名医上山采药,名医问明情由,将李氏带至家中,每日从山上挖回一种草药鳞茎,煎给她服。经半年治疗,肺痨就痊愈了。名医将她送回家时,孩子早已夭折。隔年,李氏又生下一个白胖的男孩全家皆大欢喜。李氏为纪念这段辛酸往事和名医治病救人之恩,便把那种草药鳞茎定名为“贝母。”

益母草

益母草全国各地都有野生或栽培。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

辛、苦,微寒。

归心、肝、膀胱经。

辛散苦泄,微寒清解,

主入心、肝经,兼入膀胱经。

既活血化瘀调经,

善治瘀血经产诸病。

又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治水瘀互阻之水肿及热毒瘀结之疮疹。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产后瘀阻腹痛,跌打伤痛。

小便不利,水肿,

以及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最为大家熟识的中成药是益母草膏

月经不调的女性尤为适用。

关于益母草也有一则小故事

夏商时,有一贫妇李氏,在生孩子时留下淤血腹痛之症,她的儿子都长成大人了,可她的病始终没有治好,体质越来越虚弱。大儿子劝她求医治疗,李氏伤心地说:“咱们连隔夜粮都没有了,哪有钱治病呢?”

一天,大儿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后便急匆匆走出门去。他在十多里之外找到一位采药人,诉说了自己母亲的病苦。那采药人一听喜上眉梢,说:“你母亲的病我能治好,但需纹银十两,大米二十斗。”大儿子忙说:“钱粮都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治好我母亲的病,报酬好说。”大儿子问:“那你什么时候采药呢?”采药人却说:“这个你就别问了,明天早晨你带着钱粮来取药便是了”

这天刚刚接近黄昏之时,那采药人便扛着锄头,背着药篓悄悄地进了山。李氏的大儿子也蹑手蹑脚地跟在采药人的后面,见采药人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挖了两把草,就急忙走了。李氏的大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立即找到那采药人挖药的地方,借着月光,看到的竟是一种叶子呈手掌状,开着淡红色花和淡紫色花的草。他赶紧将自己带来的口袋打开,用手挖了很多这种草,连夜回家去给母亲煎汤喝,七天后,疗效大显,母亲不像以前那么腹痛了,再喝七天后,淤血也不见了。后来,李氏的大儿子就用这种草药给很多妇女治好了病,人们给这种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珍珠母

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

马氏珠珠贝或蚌科动物

几种河蚌贝壳的珍珠层。

咸,寒。

归经归肝、心经。

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明目。

用于头痛眩晕,烦躁失眠,

肝热目赤,肝虚目昏。

脾胃虚寒者慎服。

以下是关于珍贝母的小故事

明朝时,有一个叫成宇的考生,福建人。他和其他学子一样从小努力读书,只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由于秉烛夜读,油灯昏暗加上长时间用眼过度,经常视物模糊。那一年,朝廷举行院试,他提前一个月赶往福州去参加三年一度的院试。

他家境贫寒,寒窗十几载只为考取秀才。一路上,成宇白天赶路,晚上坚持学习。一天,他落脚在一个小渔村,借宿在一个姓胡的人家里。胡家紧邻闽江,以打渔为生。当晚,他正在用功读书时,觉得眼睛模糊,疼痛不已,成宇便休息片刻。一抬头只见渔夫打鱼归来,手里提了一篓子贝壳,他拿着这贝壳仔细看起来,斜方形的贝身,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小,后耳大,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同心生长线细密,边缘的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壳外表面淡黄褐色,长有数条黑褐色放射线;内表面珍珠层发达,富有珍珠光泽,在夕阳下显得光彩夺目。

他突然想起这就是《本草图经》中说的珍珠母,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作用。于是他对渔夫说:“能给我些贝壳吗?”渔夫说:“拿去吧,平时都扔了。”他取一些干净珍珠母置陶罐内,用武火加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用武火久煮,连服五次,眼睛的症状改善许多。于是,他向渔夫要了许多珍珠母,带着继续上路赶考。

母菊

又叫欧药菊、洋甘菊

为菊科植物母菊的花或全草

栽培于庭园或野生于旷野

味辛;微苦;性凉

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祛风湿。

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

肺热咳喘、势痹肿痛、疮肿

火炭母

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其味辛、苦,性凉;有毒。

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平肝明目,活血舒筋之功效。

用于痢疾,泄泻,咽喉肿痛,

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

带下,癌肿,中耳炎,湿疹,

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

母丁香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

干燥近成熟果实。

味辛,性温。

归脾经、胃经、肺经、肾经。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

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

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属温里药。

用来治脾胃虚寒,呃逆呕吐,

食少吐泻,心腹冷痛,

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推荐阅读:

你一定不知道丁香也分雌雄

强腰除痹丁公藤暖胃降逆话丁香

母猪藤

为葡萄科植物母猪藤的茎叶。

夏季采,洗净晒干。

生于山坡林下。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等省。

主治捣敷,治骨折。

母猪半夏

为天南星科植物象鼻花的块茎。

夏季采,洗净晒干。

生于石缝中及沟边、田间阴湿草丛。

分布西南地区。

主治治乳腺炎,颈淋巴结核,肿毒。

云母

为硅酸盐类矿物白云母。

呈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

无色透明或呈白色,具玻璃样光泽。

薄片表面平滑,透明如玻璃纸。

性甘,温。

入肺,脾、膀胱经。

主治纳气坠痰,止血敛疮。

治虚喘,眩晕,惊悸,癫痫,

寒疟,久痢,金创出血,痈疽疮毒。

母草

为玄参科圆叶母草,

以全草入药。

分部于山西、甘肃、浙江、江西、华中、西南。

性味苦,平。

能清热解毒,凉血。

主治呛咳出血。

一般全草烧炭存性,

用3~4钱兑酒服。

你还知道其他

名字中带“母”的中药么?

欢迎留言补充

祝全天下的妈妈们

节日快乐!

END

本文由我刊原创发表,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白癜风康复标准
白癜风治疗的有效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xw/1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