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孝行对后世的影响二

《曾子孝行对后世的影响》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子思想的影响下,孝文化在嘉祥得到不断发展。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礼孝文化研讨会的相关论文我们已经推送完毕。为进一步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新孝道,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现在,我们会陆续推送首届和年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孝文化研讨会收集到的论文。今天推送的是曲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顾问骆承烈的论文。共分五次推送。

曾子孝行对后世的影响(二)

(二)关心父母健康,时时对父母问候。

《新语》记:“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免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者。”

《论语》中记孟武伯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还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新语》记曾子对父母经常嘘寒问暖,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更加具体。历史上多少人在每天早起后、睡觉前对父亲请安、问好、关怀。还有很多具体事例。如东汉人黄香,九岁时,母亲死去,对父亲十分关怀。每到夏天,总是拿着扇子在父亲屋里搧,力图把蚊子赶跑,使屋里凉快些,父亲能睡个好觉。冬天自己先到父亲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将被子暖温后,再请父亲入睡,日后被地方上举为“孝廉”。(《后汉书》卷80上)

父母生了病,子女更应多加关怀照顾。汉朝初年薄太后生病,其子刘恒(汉文帝)衣不解带、日夜睡到母亲身边,关怀备至。凡有汤药,均先尝后再给母亲喝。皇帝做出孝的榜样,汉朝便提出“以孝治天下”,出了很多孝子。(《史记·文帝本纪》)在此以前,春秋时郯国国君患目疾,医生说鹿乳可治,他十几岁的儿子身披鹿皮,到山上寻求鹿乳,给父母治好了病。(《(左传》昭公十七年)南北朝时南齐人解叔谦,母亲生了病,久治不愈,听说丁公藤泡酒能治好病,便到处寻找此药,各种药铺都没有。为找此药,他跑了很多地方,后来在宜都郡一个老人处得到此药,喜出望外,马上拿回家泡酒,治好了母亲的病。(《南史·解叔谦传》)北魏国君拓跋宏的父亲当年背上生了个大疮,疮里有脓,医生无法用药,父亲疼痛难忍。十二岁的拓跋宏趴到父亲背上,把脓吸出来,减少了父亲的痛苦,医生得以医治。(《魏书·文帝纪》)无独有偶,唐朝定州人支叔才也为老母背上吮脓,其孝行得到唐高宗的旌表。(《新唐书》卷)

(三)为照顾父母,不愿外出做官食禄。

《孔子家语》记:“齐尝聘(曾子)欲以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为了照顾父母尽孝道,不贪图官位利禄,这才是真心尽孝,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史记·刺客列传》中记到先秦两个有名的刺客:吴国的专诸和韩国的聂政,都因老母在堂,对别人相邀的大事不去做,等老母故去后,一个舍生刺死吴王僚,一个刺死韩国奸相韩累后自杀。(《史记·刺客列传》)晋朝李密,小时父亲病死,母亲改嫁,祖母将他养大成人。他努力攻读,远近闻名,对年迈的祖母精心照料,孝名远播。晋朝泰始初年皇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官位不低,但李密在皇帝的《陈情表》中说祖母已风烛残年,“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拒不应召。直到其祖母死后,才出来做官。(《晋书》卷88)南北朝时南齐人庾黔娄,在孱陵当地方官。他父亲生了病,马上要辞官回家照顾父亲。属下怎样劝也不听,终于辞了官。(《梁书》卷47)南齐人庾道愍,小时生母漂流到了交州。当他在朝内做官时,为了寻找母亲方便,自愿降职到广州妥宁府当个府佐,以便就近寻母。(《南史·庾道愍传》)南北朝北魏时,河东安邑人闫元明,太和五年任北随郡太守。为了寻找瞎眼的母亲,辞官养母。找到后,到处寻访名医,将母亲眼睛治好。母亲死后,与兄弟安贫乐道,世人竞夸孝悌。(《魏书》卷86)

往期文章推荐阅读(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儒学的正宗传人--曾子。

曾子生平。

曾子先世。

曾子孝道思想。

曾子修身思想。

曾子政治思想。

曾子圣迹--曾庙。

曾氏后裔迁徙发展。

曾子纪录片。

御赐圣裔统一行辈。

我姓曾我自豪,我骄傲!

山东嘉祥曾子:三省堂中有祖训!

骆承烈

赞赏

长按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白癜风应该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xw/1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