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辣子酱
文
何青源
锅盔加辣子,是陕西关中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饼大,又圆又厚像锅盖。两片馍馍中间铺一道辣子酱,咬一大口下去,满嘴流油,回味无穷。好吃又不贵,使它越来越深受吃货们的欢迎。而这道小吃好吃与否,关键就在于辣子酱是否地道、正宗。虽然我不吃辣,可在我心里,辣子酱的美味却永远也忘不掉。
那是八年前,我还在上大三。记得那一年秋末,从西安回商县参加考试。去报名却被告知资格审核,需回老家盖章。大家都恼火痛恨于这多余的折腾,我却兴冲冲的飞奔而去,因为终于可以借此机会回老家喽。一个是因为被浅浅的“乡愁”牵绊,另一个则是可以顺道看看奶奶,馋馋嘴。那份小兴奋有点像现在大家赶着春运的趟回家过年一般,莫名的冲动、兴奋、开心、激动。
因为自从上大学,三年我都从没回家,越是逢年过节我越忙,几乎三个春节都是在西安兼职,打工挣钱赚学费。更别说五一、十一、中秋这些短假期,我也忙于应付各种家教、促销、代理......再往前算,自从上了高中,虽然在县城,也是一年回去一两次。一个原因是学业重,学校老补课,不放假;还有就是由于母亲开店,我们周末还能帮帮忙。所以差不多七、八年里每次都是匆匆回家忙碌而走。可怜的思念,早已在心头长疯了。
从商洛市人力资源大楼出门坐上10路公交,转乘商丹专线再转武关大巴,摇摇晃晃近三个小时我才到铁峪铺。一路上我就没舍得睡,眼巴巴的看着大美的商山蜿蜒曲折,每一抹绿色都是那么亲切。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棣花古镇,再到熟悉的高速路出口大大的“丹凤欢迎您”字样,再到巍峨耸立的凤冠山景区大门,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心心念念的丹凤就这样,真真的出现在眼前。
实际上,大一的10月份我回来过一次。那是校委会安排,去铁峪铺桃花村寻找一位流散学生。学生会查大一新生身份证地址,我家刚好离得最近,就幸运的当上了“导游”给他们带路。本以为可以顺路回家一趟,结果因为是“公差”,所以一找到学姐的父母签完字,就又立马坐上返程高速。要知道,一入学的第一个假期,九月底的中秋我就因为有兼职,又想着省路费,没有回家。眼看着大巴车从紫阳宫路(当时母亲的店在这条路上)晃过两次,我却始终没能如愿以偿,下车回趟家去看看母亲,更别提回老家看奶奶。哎,那份苦楚呦,难过了好一阵子。
所以可想而知,又回丹凤,我有多激动。车穿过资峪隧道,越过桃花铺,就跟飞机似得,一下子就到了铁中桥头。我赶紧喊叫:“前面路口下车”。终于到啦,下了车,不着急狂奔,环顾四周:一切都变了:真的是“新农村”,一排排的都是二层小洋楼,一绺绺的都是水泥硬化路。村口几个老人悠闲地在下棋,疯跑的小顽童停下脚步,警惕的打量着我。“村里真好”我默默兴奋。一切又都没变:山是绿的,风是甜的,麻雀窝在枝头叽叽喳喳,忽而又飞落电线,摆个新造型,一切还是记忆里那般美好。
我加快脚步,从小路直上,一户一户,怎么都没人。一边走一边喊,二婶一家也不在。三步化作两步,我就跑到老房子跟前了,大声喊:“奶,我回来了”。喊了两声,没人应,心里咯噔:“该不会都不在家吧”。进了院子,门开着,赶紧冲进小房子,原来奶奶午睡,刚醒。“原来是我青青回来了,我就说这大中午的谁喊我。”一边弯腰穿布鞋,一边自言自语,的确,方圆百米除了留守老人,全都出门打工,冷清的很。
我卸下背包,顺手端起桌上的大缸子就喝,里面泡的是竹叶。熟悉的甜味,太解渴了,我一下就喝了半缸子。我想,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现能有什么竹叶茶,能比得上当年奶奶晒得竹叶好喝。
大柜上放着一小盆熟豆角儿,我端起来就吃,真香呀,清香爽口。也不知道是自家种的豆角儿没撒农药没激素,还是因为灶台铁锅熬煮得久,反正就是好吃,根本停不下来。如今,这样的美味哪里都买不到。奶奶欢喜的笑着说:“哎呦,凉的。赶紧放下。你是有多饿呦”,又一边起身去灶房,打算给我做饭。
这才发现,奶奶苍老了好多,行动迟钝了,驼背的好严重,几乎要撑拐杖了。头发几乎全白,箍个老年发夹,眼睛凹陷下去,眼袋垂着,皱纹爬满了额头,整张脸皮都松弛的快要落下来。蜡黄蜡黄又瘦又干的皮肤上长满了老年斑,破旧的衬衣跟挂在身上一样。照例是老式粗布黑裤子,一双破布鞋却洗的越发干净整洁。问起给她买的新衣服呢?她倒好,乐呵呵的说:“放在箱子,留着过两天穿”。在她看来,新衣服只能出门穿,而她,根本不出门。她总说,人呀,老了,到哪都不得人爱,还是待在自家窝好。
待我去村头盖章回来,一大锅豆角儿蒸面早已做好。呀,还有一小份高粱丸子,我伸手就捏了一只喂进嘴里,淡淡的高粱甜,瞬间到达味蕾。惊喜之余,才知道,有次她听到爸爸唠叨我想吃高粱丸子,外地买不到。就默默记在心里,把家里不多的高粱面全部储存好,谁都不吃,全给我留着,就等我回来呢。咬一口锅边油炕过的面锅巴,嘎嘣脆,香极了。再吃一小块锅底的洋芋疙瘩,酥烂又不腻。再加上一小勺自制辣子酱,蒜香、豆脆、微辣。还有香甜四溢的高粱团子,可谓人间美味、大快朵颐。
我一边吃一边跟奶奶交谈,她说她自己身体结实着呢,好多老年病她都没有。实际上,她腿脚不利,眼疾眩晕,胆结石,脾胃虚,失眠多梦。我知道,他们那一代都是年轻时受苦受难,都是苦日子熬得后遗症;病痛折磨哪有她说的这么简简单单,平日再病的难受都自己扛着,怕花钱,怕给儿女添负担,接到电话总是告诉大家:一切都好。什么都不需要。忙就别回来了。
想想,奶奶是个有意思的人,小时候看《还珠格格》,她还跟着剧情擦眼泪。奶奶是个温和的人,爷爷在世,脾气大,总是发火闹情绪,她从不争辩多言。奶奶是个慈祥的人,对待子孙,怜爱无穷。70多岁了,还帮孙媳妇带孩子。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小时候给地主家当奴仆挣工分。艰苦的年代,养活一家老小六口,吃尽苦头。奶奶是个争气的人,爷爷患癌去世10年,她都来不让儿子儿媳养活。再累再苦都不怨天尤人。奶奶一辈子勤快干练,吃苦耐劳,从来不抱怨,从来不向命运低头。每当遇到困境,我总是想像她那样,拼命生活,事事靠自己;像她一样,问心无愧,顶天立地。
一顿饭的功夫,奶奶经搜集了一大布袋行李。她知道我马上就得走。我翻开来看,一包包花花绿绿的豆子:四季豆,红小豆,黑豆。剥好的花生米,晒干的黑芝麻,串起来的干辣椒、大蒜。还有一个老式罐头瓶装的辣子酱。“哎呦,我咋背的动呐?”我一边发愁,一边欣喜的分装到包,我知道,这都是沉甸甸的爱。
奶奶有6个孙子,个个顽皮,都早早出门打工,最终都没能如她所愿“有出息”。而我家又是双胞胎——我和妹妹两个女娃娃,在偏远山村,这可算是家门遗憾了。还好我俩算是“争气”,都整整齐齐考上高中,上了大学。她盼着我们多回来陪她,又督促着“好好念书别惦记着回来。”临行,奶奶颤颤巍巍目送我上车,一边说:“我不去了,你自己上车”。一边又跟在我屁股后,一直走到村口。我知道她怕别离。
车子发动,“记住哦,辣子酱玻璃瓶,小心拿好。”每次出门,她总是叮咛个没完。在她眼里,我总是娃,总也长不大。每次牵挂,还不等离开,就发了芽。
我又辗转武关大巴,商丹专线,10路公交。“一定要早点毕业,早点考回来。”心里默念、暗下决心。摇摇晃晃,我竟然撑不住,迷瞪起来睡着了。“市政府,到了。”报站广播把我惊醒,一阵骚动,我慌乱中回过神,拎起书包,提上袋子,飞奔下车。
“完了,辣子酱不见了。”刚站稳一秒钟,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开始心痛,难受极了。哎,在车上,我就怕瓶子在背包碰碎,所以专门放在手提袋最上面,好时时看到它,把它挪挪端。回想起刚才睡着时迷迷糊糊听到“咕噜”什么东西滚动的声音,肯定是掉到车上了。哎,我这叫干的事么事呀,心里说不出的难受。眼看着乌泱泱的人群发愣,挤得流油的公交早已开动,可怜的辣子酱眼巴巴的,就这样在我眼前,消失不见。一股心酸涌上心头。
能想象到,奶奶在田间地头春种秋收的场景,种苗,浇水,施肥,驱虫。采收,分拣,晾晒,剪碎;多少个日夜的艰辛劳作。又加上各种大蒜、生姜、花生、黄豆、花椒、麻椒、小茴香、孜然粒、香叶,一起放在锅里干炒,呛人的辣气似乎都在我的眼前熏过。就这般复杂的工序,炒干了又得熬制,最后才制成那么一大瓶酱来。还留了这么久。这样的心意竟然被我弄丢了。哎,自责、后悔一齐涌上心头。
最爱吃辣的外公听了,都感到惋惜“你奶奶做的辣子酱就是香,可惜了。”母亲也责怪我做事不用心。这更让我无比后悔。从此,每次吃辣子酱,都能想起这份沉甸甸的遗憾。
一年后,年夏天,我也幸运的考回老家,在家乡任教。但相聚总是少数,偶尔周末回去,还是能吃上一口香喷喷的“奶奶的味道”的饭菜。奶奶依旧逢人就夸“我女子争气”。但是,她更老了,身体大不如前。好几次周末回去看她,医院躺着。话不多了,记性也不好了,偶尔还会把我当成“源源”(我的胞妹)。但总是能记得把好东西从箱子里拿出来给我吃,核桃、花生,一包白糖、一箱牛奶、一袋饼干,一捧樱桃......连大伯家的俩孙孩都天天嚷嚷着要去老奶家:“老奶家有好吃的”。别人看望她拎的礼品,她总是一口都不舍得吃。她到临终还是留着新衣服,新袜子,新鞋......
最后一次见到奶奶,她已好憔悴,满头银发,话已经说不清楚了。见了我还是拉着我的手,咿咿呀呀说个不停,我知道她肯定是交代我多吃饭,好好工作之类。那天是个周日,因为要回校开会,吃完下午饭我就走了,临别,跟她说我会再回来看她。没想到,一别竟是永远。周三再接到电话时,我回去时奶奶已经躺于灵柩。悲伤成海,最终也没有勇气再看她一眼。
去年冬天,三年祭日,我也只是匆匆赶去,最后连去墓地祭奠,都没去成就又走了。子孙不孝,承蒙老人家十几年如一日的照料,如今长大成人却不敢忘却长辈恩德。而今,爷爷去世已经15年,奶奶也走了4年多了。第一次用文字表达思念,纸短情长啊,写不完的是奶奶对我的养育之恩。悔恨呀,日子好过了,却再也没有机会孝敬您……
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来,我什么都有了,却再也没有了我们。
想念着奶奶那温暖的面容;想念着奶奶往昔对我的宠爱!一时间,儿时的记忆又如潮水般袭卷而来,情感的闸门如洪水般一泻千里……
奶奶呀,下辈子还想做您孙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