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禺有云番禺博物馆文物选通草水彩画

品岭南古邑,听禺山旧话。欢迎来到番禺区融媒体中心与番禺区文物办合办的《古禺有云》专栏。说起广州近代绘画的历史,肯定少不了通草画的一席之地。而你又知不知道什么是通草画呢?今期的《古禺有云》,就带你再次走进番禺博物馆,去了解一下通草画的历史。

番禺博物馆收藏有一幅通草画。描绘的是羊城旧景珠江口。清代从外洋到广州会先后看到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三座塔,它们都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本来是作为风水塔而建立的,后来又作为导航的标志,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图中一塔的旁边有一段城墙,我们推测此塔可能是番禺莲花塔。大家如果来到番禺博物馆,都是细细品味一下这幅画。

说回通草画,通草画19世纪兴起于广州,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不过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国内传世不多。近年来,通草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乾隆二十二年,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这里成为中外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18、19世纪,先后有不少西方画家来到广州作画,令当时的职业画师受到影响。这些掌握了西方绘画技法又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广州画师,专画符合西方人口味的画销往海外。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在广州珠江北岸专营中西贸易的十三行范围内,出现了一间又一间专售外销画的商铺。年的一份资料表明,在广州十三行附近有约三十家商店卖通草纸水彩画,有二三千人受雇制作这些画。通草画,成为当时中国的明信片,记录中国当时的社会民情,自然资源,成为外国人了解东方帝国的方式之一。通草画兴起于年左右,到年达到巅峰,之后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很快走向衰落,以致绝迹。

来源:番禺融媒韩嘉健、文辉

编辑:大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xw/6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