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药质量安全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健康,而目前中药市场混乱,质量良莠不齐,对中药的疗效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君和堂药品质量控制总监傅兴圣有着多年丰富的药检工作经验,他在工作中发现,掺杂、掺假、染色、增重、劣药等中药质量,已经成为困扰中药行业的难题,在昨天的文章中,他和我们分享了中药材在种植和采收环节会出现的问题,今年我们继续来解读中药产业链条中其他环节的乱象。
一、初加工质量产地初加工是将采挖的鲜药材,洗净、干燥及必要的趁鲜切片等的简单加工,是从农产品到药品过度的中间环节。产地初加工能够促使药材干燥、符合商品规格、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运输及储存。药王孙思邈有言:“夫药采收,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净制不佳的药材往往造成灰分或酸不溶性灰分超标,尤其对于根或根茎类药材、全草类药材更是如此;一些药材的非药用部位的净选同样影响的药材的质量,柴胡、龙胆、徐长卿等药材中可见较多非药用的地上茎。
干燥过程同样影响药材质量,产地加工中未及时干燥的药材,往往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堆放产热等因素造成药材的霉变现象,或是在储藏过程中造成虫蛀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发汗以助干燥的茯苓,若未完全干燥,会引起药材的内部霉变;黄芩需要蒸过后再干燥才能保存有效成分黄芩苷。
必要的趁鲜切片是针对质地坚硬、不易干燥,干燥后不易切制或在润药过程有效成分易流失的药材。比如竹茹、鸡血藤、乌药等需要趁鲜切片;大血藤、钩藤、肉苁蓉等需要趁鲜切段;何首乌、茯苓、商陆需要趁鲜切块;木瓜、枳实等需要趁鲜切瓣;丁公藤、防己、虎杖等也都是趁鲜切最好。
何首乌
茯苓
二、炮制质量(饮片质量)炮制是药材从产地初加工到临床应用的核心。炮制技术不只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炮制方法众多,或蒸、或煮、或炒、或炙等,每一味药材经过炮制后方可形成其相应的功效,或减毒、或增效、或改变药性、或利于储存及服用等,炮制不及或过之均难以达到临床疗效。
中药的炮制受历代医药学家的重视,同仁堂向来以“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而闻名天下。黄精经过反复酒制蒸晒,降低刺激性。何首乌经黑豆汁制方能滋补肝肾、乌须发。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鲜地黄清热凉血,生津润燥;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润,益精填髓;地黄炭补血效弱而具止血之功。“逢子必炒”则是通过炒的过程,增加温燥之性,降低“子”类药材的滑肠作用。黄芩、芥子炮制之后,则起到“杀酶保苷”,利于保存药效。酒制则能增强药物的活血之力。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饮片炮制质量直接决定临床效果,不及则效不能至,过之则功效反失。现在许多中药炮制,为追求速度,致使过往的许多繁杂的炮制工艺不再,或只在民间少数可寻。国家将中医药作为国粹,更是禁止炮制工艺出口,即极大程度上保护了中药炮制这门艺术的“中国属性”,但更需要每一位从业者坚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之理念。
三、存储质量由于中药所含的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如果储存不当会出现不同的变异现象,使中药饮片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治疗效果,有的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做好中药饮片和部分鲜药的储存、保管、养护工作,是关系到中药安全有效的根本,也是药库工作的核心。
中药在存储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照、虫害、微生物等。引起的主要变化有:虫蛀、霉变、走油、风化、潮解、粘连、腐烂、气味散失或改变等。南方梅雨季节,湿度高,富含淀粉、蛋白、油脂的药材易发生虫蛀、霉变和走油的现象;冰片、樟脑等不密封易发生升华损耗;薄荷、石菖蒲等芳香中药长时间存储会引起气味散失;芒硝易风化成为粉末状;大青盐易吸潮溶化等。
综合以上因素及现象,各类中药均具有其适宜的存储条件才能保证其质量,保障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祖宗总结过往的经验,形成了中药特有的“对抗同贮”:泽泻、山药、天花粉等富含淀粉的与牡丹皮同贮防虫保色;藏红花防冬虫夏草生虫;大蒜防薏苡仁、芡实生虫;细辛、花椒养护鹿茸、蛇类等动物类药材;生姜防蜂蜜“涌潮”;荜澄茄驱除黄曲霉毒素;当归防麝香走气色;酒蒜养护土鳖虫等。加上现代的干燥、冷藏、气调养护等防护方法,可以有效保证药材的存储质量,减少存储过程的质量变化和损失。
藏红花
山药
四、处方质量前六点均是在中药实际应用前的质量因素,进入临床应用之后,影响中药质量的第一因素当属处方质量。一张完整的处方,包含了患者的基本信息、证状主述,医生的辨证论治等丰富的信息。医生的诊断水平的高低和对患者的责任心,在处方上均能很好地体现,诊断是否正确、用药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医疗的质量。再许多地方,均能听到很多患者及药师反映看不懂医生的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感受及药师的调剂,而且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药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的是为医生服务的角色,对医生的处方轻易不敢提意见或建议,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在与多位国医大师、国家级或省级名老中医接触过程中,可以发现,但凡“大医”,其辩证清晰、字体字迹工整;从患者出发,不让患者迷惑,不让药师猜测;用药明确,简单有效。
五、调剂质量调剂是中药进入临床应用环节,药师根据医生处方调配中药的过程,只是临床过程的很小的环节,但涉及到影响因素非常多。调剂过程涉及到许多特殊处理的中药:先煎、后下、单煎、包煎、冲服、烊化等等,需要每一位调剂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特殊处理方法,分剂量均匀,才能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师手上的戥秤,不只是衡量分剂量的准确性,更是衡量药师的职业道德。
六、制剂质量目前,中药制剂(中成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等等均深受医生和患者的喜欢。古代的传统剂型(丸、散、膏、丹、酒、露、曲、汤、贴膏等)每一种剂型均是医生在临床过程的积累和总结,行之有效,用之方便。故中药制剂的质量也是中药质量的重要环节,制剂的原料、工艺、过程控制等均会影响制剂质量,最终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的质量不只是药材本身的质量,而是药材从生长、种植过程到患者应用的全过程的质量传递,是涵盖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全过程的质量,从田头到口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与每一位从业者都息息相关,更是与临床应用紧密相连。借《大医精诚》,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傅兴圣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