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诊疗概要第五节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方药篇一、常用中药
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穿山龙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别名甚多,如过山龙、串山龙、穿地龙、穿龙骨、穿山骨、金刚骨、紫黄姜等。但卫矛科植物过山枫的根以及卫矛科大芽南蛇藤的根,也叫穿山龙,不可混淆。
本品味苦,性平,入肺、肝、脾经。含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穗菝葜甾苷等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是甾体皂苷,乃生产甾体类抗炎药的原料。因此它不仅有舒筋活血、镇咳、祛痰、平喘、消食利水和改善冠脉流量、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还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是治疗风湿类疾病的主要药物。
本品是近30年来从民间搜集而逐步广泛应用的。首先见于《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印,:),以后各地陆续报道,东北、西北诸省应用较多。《药学通报》[方一苇,等.,17(5):]报道,用穿山龙注射液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有效率达89%。《中华本草》载其主要功能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定喘,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胸痹心痛,劳损,慢性支气管炎,跌打损伤,痈肿等。说明其扶正气、祛风湿、通血脉、蠲痹着的功效是显著的,民间早已应用,可能是在《本草纲目拾遗》()之后始发现而在民间流传的,但有文献记载则是近30年的事。
朱良春对本品研究精深,别具匠心,配伍灵活,得心应手。因其为草药,剂量以30~60g为宜,未见不良反应。治顽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用穿山龙。顽痹一证,多指骨节疾患中病情顽缠、反复不愈的病证,常规治疗,不易奏效,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是治疗的难点。顽痹“从肾论治”,从临床到实验研究中均得到证实,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穿山龙用于痹证的各期和各种证型中,是朱良春用药的一大特色。穿山龙刚性纯厚,力专功捷,是一味吸收了大自然灵气和精华的祛风湿良药。临证验之,确实用与不用,有所差异。穿山龙用于辨证的各型中,往往能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临床实践也证明了穿山龙在体内有类似甾体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的副作用。
关于穿山龙的用量,《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是6~9g,《中草药手册》多为15g,少数达30g,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20g。事实上,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需40~50g,30g以下收效不著。朱良春先生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顽症痼疾,多用50g为主药,确有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病情的作用。因其性平,所以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是一味对风湿类疾病标本同治的妙药,值得推广。实验证实,用大剂量能控制介质释放,有抗组胺作用,从而缓解结缔组织疾病的进展,病情得以控制,乃至逐步缓解和稳定。
当归——通补兼用治风湿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性温,味甘辛。功能补血活血、温经通络、散瘀消肿。风湿痹病凡属血瘀血虚者均宜用之。
《别录》称当归能“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本草正》曰:“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说明当归既能补又能通,关键在配伍。以当归为主组成的治痹方剂,有《太平圣惠方》的当归散、《医学发明》的当归拈痛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活培效灵丹等。
研究表明,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还有镇静、镇痛、抗炎等多方面的作用。当归总酸既有提高机体免疫作用,又有促进体液免疫作用。据报道,用当归制成5%~25%当归注射液于穴位、棘突、棘间韧带、关节腔、神经干、交感神经干、动脉或静脉注射治疗骨关节、肌肉、神经、血管及其他软组织病等20多种病1万多例,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医院内二科用复方当归注射液静滴治疗缩窄性大动脉炎(脉痹)15例,治疗后自觉症状改善,血管搏动能扪到或增强,血压能明显测到,脉压差增加,肢体血流图有不同程度改善。用当归及毛冬青注射液治疗皮病(皮痹),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痹必兼瘀,久瘀必有虚,当归既养血又活血,通补兼备,实为补虚祛瘀的理想之药。特别是虫类破瘀之药,易伤气破血,尤应注意配伍当归、地黄、芍药等。一般说来,“归身主守,补固有功,归尾主通,逐瘀自验”,补血用归身,活血用归尾,攻补并施可用全当归。常用量为6~12克。当归滑肠,用量不宜过大,脾虚者尤应慎用。
络石藤——善走经脉,通达肢节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带叶的茎藤。性凉,味苦。功能祛风通络、止痛消肿。适用于筋脉拘急、关节肿胀、腰膝酸痛之筋、骨痹。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载:“此物生阴湿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绕树石侧,若在石间者,叶细厚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人家亦种之,俗名耐冬,山南人谓之石血,……《别录》谓之石龙藤”。
《名医别录》认为络石藤有益肾壮督之功,说它“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要药方剂》云:“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本草正义》云:“此物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草纲目》云:“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痛肿……服之当浸酒耳。”
关节红肿热痛,可用络石藤20~30克,配以石膏、知母、土茯苓、地龙等;筋屈不伸可与其他藤类药并用,如鸡血藤、青风藤、天仙藤、忍冬藤、海风藤、宽根藤、丁公藤等。
络石藤与丁公藤均能利湿舒筋,但丁公藤性温有毒,偏治寒湿,用量为3~6克(煎汤);络石藤性凉平和,偏治湿热,汤剂可用至30~60克。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本品为伞形科蒿本属植物川芎的根茎。又名芎藭。因四川所产质量最优,故名川芎。性温,味辛。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走而不守。
《本草正》云:“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普济本事方》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芎附散主治五种痹。
现代药理学研究,川芎及川芎红花注射液等能扩张外周血管,使脑、股动脉及下肢血流量增加。川芎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川芎性温,其通脉行血之力强,为脉痹之要药,常与地龙、鸡血藤、大血藤、当归尾、桂枝、水蛭等相配伍。若治风寒湿痹,可配羌活、桂枝、独活、细辛、桑寄生等药。但川芎性善走窜,易耗伤气血,故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为3~9克,也不宜久服。“久服则走散真气”(见《品汇精要》)。
丝瓜络
木品为葫芦科植物丝瓜老熟果实的网状纤维管束或粤丝瓜的枯老果实。性平,味甘。功能清热化痰,通络,活血,祛风。主用于筋痹、骨痹,痹痛拘挛。丝瓜始载于《本草纲目》,列入菜部、瓜菜类。李时珍说:“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络之名”。“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入脉络脏腑,而去见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及治诸血病也。”
《本草便读》云:“丝瓜络,入经络,解邪热。热除则风去,络中津液不致结合而为痰,变成肿毒诸症,故云解毒耳。”《本草再新》说它能“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痰凝阻络之筋、骨痹,常配以淡竹沥、生姜汁、姜半夏、橘络、路路通、露蜂房、芥子等。常用量为6~12克。
该药见于多首常用民间验方。如治风湿性关节痛:丝瓜络15克,忍冬藤24克,威灵仙12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治手臂痛:丝瓜络10克,秦艽6克,羌活3克,红花4.5克,水煎服(中医研究院《常见病验方选编》)。治关节痛:丝瓜络克,白酒毫升,浸泡7天,去渣饮酒,每次1盅,每日服2次。治慢性腰痛:丝瓜络切碎,焙成焦黄,研末,每日1个,分2次服,加黄酒少许冲服。
还有一种橘络,也常与丝瓜络并用。橘络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内层的筋络。能理气疏筋、通经活络,祛皮里膜外积痰。
未完待续(本篇文章出自朱婉华院长主编《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团队整理上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