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会议上张教授所讲的中医方剂,今天就和小编一起学习张教授的中医中药吧!
中药性能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味,即滋味,至于药味的确定,最初是由口尝而得,后来,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淡味实为甘味中最淡薄者,习惯上依附于甘、甘淡并提,涩味是酸之变味,作用与酸相似,故仍然概括为“五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
人体正常——人体升降出入有序;
疾病状态——升降出入异常。
如:呕吐、咳喘↑——生姜、麻黄↓
泄利、脱肛↓——五味子、黄芪↑
药物对这种异常的升降出入产生的治疗作用即对疾病治疗的趋势而论的。
归经
指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选择性的治疗作用,也就是指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药物作用的部位。
归经的理论依据:一是依据脏腑经络学说: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到体表,体表的病证也可影响相应的脏腑,能治疗某种体表的病即入相应的脏腑、归相应的经络。
二是根据五味对脏腑经络的配属关系: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入什么脏即归什么经络。
毒性
“毒者,物之能害人者是也”。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祖国医药学之毒有三:
①药物的总称。“医师常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②药物的偏性。“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③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毒理的概念。
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类:
大毒:使用小剂量即可发生毒副反应,症状发生快且危重,能引起重要脏器的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巴豆、斑蝥、草乌、川乌、马钱子、闹羊花、天仙子等。
有毒:使用较大剂量方出现毒副反应,症状发生较慢,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严重者能引起重要脏器的损害,用量较大时也能引起死亡。
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制川乌、制草乌、天南星、甘遂、白附子、白果、半夏、朱砂、附子、苦楝皮、牵牛子、蜈蚣、雄黄、常山、全蝎等。
有小毒:使用大剂量或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且程度较轻的中药。
吴茱萸、苦杏仁、水蛭、蛇床子、大皂角、急性子、丁公藤、九里香、草乌叶等
中药的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证候禁忌:
概念:是指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作用范围在临床辩证用药时,对某些病症不宜应用的用药原则。
一般原则:①寒凉药为味苦腻滞之品,易伤阳气,对寒证,阳虚者禁用。
②温热药为味辛燥烈之品,易伤阴血,对热证,阳虚者禁用。
③升浮药,对病势上逆之证不宜用。
药食禁忌:
药食禁忌又称服药禁忌,即通常的服药禁忌。即“忌口”,指在患病期间,由于治疗的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有碍病情的食物或药物,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副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用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②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热性病忌食辛腻食物。
③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④水肿病忌食多盐。
⑤黄疸、腹泻、消化不良者忌食油腻。
⑥皮肤疮疡病患者忌食腥膻及刺激性的食物。
⑦麻疹忌食油腻、酸、涩之物。
⑧高BP勿饮酒,失眠忌喝茶、烦燥易怒者忌食辣椒、大蒜。
⑨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
⑩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患者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中药的配伍
概念: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称为中药的配伍。
配伍意义(增效减毒):①协调药物的偏性;②克服不良反应;③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效用④对于较复杂的病证可以全面照顾;⑤掌握配伍禁忌,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