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
通丝、通花、大通草、白通草、方通草、丝通草、通脱木、活梵、离南、泡通。
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
甘、淡,微寒。
归肺、胃经。
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
通草功能主治利水清热,通气下乳。
本品甘淡渗利,微寒能清,入肺、胃经。既利水清热,治热淋、湿温及水肿尿少;又通气下乳,治乳汁不下等证。
主治湿热淋证;湿温证,水肿尿少;产后乳汁不下。
1.《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2.《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劓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3.《本草纲目》: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手太阴肺,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其气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4.《日华子本草》:谓其“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
5.《医学启源》:“通阴窍涩不利,利小便,除水肿,癃闭,五淋。”
通草使用注意甘淡渗利,故气阴两虚者、中寒、内无湿热及孕妇慎服。
《本草经疏》:木通性通利,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医家论证1.《药性解》:通草,味淡,性寒,无毒,入肺、大小肠三经。与木通同功,特泻肺明目,退热行经,下乳通结,力尤胜之。
按:通草色白,宜其泻肺;味淡,故入小肠;性主通行,故又入大肠。
2.《药鉴》:气平,味甘淡,无毒,阳也。泻小肠火郁不散,利膀胱水闭不行。消痈疽作肿,疗脾疸嗜眠。解烦哕,开耳聋,出音声,通鼻塞。行经出乳,催产堕胎。孕妇所忌。
3.《景岳全书》:亦名通草。味苦,气寒,沉也,降也。能利九窍,通关节,消浮肿,清火退热,除烦渴黄疸,治耳聋目痛,天行时疾,头痛鼻塞目眩,泻小肠火郁,利膀胱热淋,导痰湿呕哕,消痈肿壅滞,热毒恶疮,排脓止痛,通妇人血热经闭,下乳汁,消乳痈血块,催生下胎。若治小水急数疼痛,小腹虚满,宜加葱煎饮。若治喉痹咽痛,宜浓煎含咽。
4.《本草备要》:古名通脱木,轻通,利水退热。白色气寒,体轻味淡。气寒则降,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则升,故入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治五淋水肿、目昏耳聋、鼻塞失音,淡通窍,寒降火,利肺气。退热催生。
通草相关配伍1.淋证,水肿。本品气寒味淡而体轻,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既通淋,又消肿。尤宜于热淋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与冬葵子、滑石、石韦同用,如通草饮子《普济方》;
2.用于石淋,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等同用;用于血淋,可与石韦、白茅根、蒲黄等同用;用于水湿停蓄之水肿证,可配猪苓、地龙、麝香,共研为末,米汤送服,如通草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3.通草可通络,如当归四逆汤。
4.产后乳汁不下。本品入胃经,通胃气上达而下乳汁。且味甘淡,多用于产后乳汁不畅或不下,与穿山甲、甘草、猪蹄同用,如通乳汤(《杂病源流犀烛》)。
5、通草汤《沉氏尊生》:通草、木通、瞿麦、柴胡、桔梗、天花粉、青皮、白芷、连翘、赤芍、甘草。治诸淋。
6.通草可用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症,常与薏苡仁、白蔻仁、苦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年九香堂中医小院小中医夏令营已经开展报名,有意参加本年度小中医夏令营的朋友请加紧联系我们。
小中医夏令营将给您和孩子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视野,带来一个全新的人生规划!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