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s://www.sohu.com/a/110057289_119104/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选集,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此书共八卷(或作六卷),选诗三百一十首,后四藤吟社本又增补杜甫《咏怀古迹》三首。全书收录了七十七家诗,基本上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乐府等诗体编排,所选多为描写生活琐事、个人情怀之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不少是唐诗中的名篇。原书有注释,专注典故;还有评点,指点作法,说明作意,品评工拙。
《唐诗三百首》原本是为童蒙学习诗歌而编的家塾课本,但因编者汲取了《千家诗》易于成诵的优点,此书问世不久就“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被视为唐诗入门读物的首选,一直影响至今。
《唐诗三百首》共八卷(或作六卷),选诗三百一十首,不同刻本有三百二十一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零二首等多种,常用底本光绪年间的四藤吟社本为三百一十三首。称“三百首”可能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只是取其整数而已。此书分体编排,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及乐府诸体,其中古体诗占三分之一,近体诗占三分之二。虽然全部作品只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但不少是唐诗传世佳作。此书收录作者七十七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人、歌女、无名氏等,大多数为唐诗代表作家。其中杜甫三十九首,王维二十九首,李白二十九首,李商隐二十四首,孟浩然、韦应物、杜牧各有十多首。从体裁来看,李白多收五、七言古诗和乐府,韦应物多收五言古诗,王昌龄多收七言绝句,李颀多收七言歌行;而且古体诗以盛唐为主,近体诗则多选中、晚唐。入选诗作有不少是唐诗中的名篇,大都通俗易解,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其中不乏描写生活琐事、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作,间有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的应制、酬答之作。编者对入选的诗作还有选择地加以批语,简明扼要,对读者多有启发。有的批语虽只点一下,但颇耐回味。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不仅被历代诗评家不断研究,而且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为了满足普通人欣赏的需要,从宋明时就有人编辑通俗唐诗选本,现存最早的是成于宋谢枋得、明王相之手的《千家诗》。此书虽是唐宋诗合集,但以唐为主,依体编排,收一百二十三家诗二百二十六首,全是五七言律绝。入选之作,大多通俗易懂,诗味浓郁,情趣盎然,对初学者有益,因此出版后风行全国。但由于选择不精,体例不当,诗体不全,此书也有明显不足。
清康熙年间,曹寅主持编订的《全唐诗》共收录二千二百余人,诗作四万八千余首,“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但是常人难以遍读。其后又有沈德潜以《全唐诗》为基础选编的《唐诗别裁》,共收录诗作一千九百余首,也是鸿篇巨著,并不适宜作为普及读本以供赏读。直至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以《唐诗别裁》为蓝本,进一步精选诗作三百一十首编订成书,成就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物。
孙洙从小性敏好学,有感于用作家塾课本的《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格,体裁不完备,全书体例也不统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诗歌普及读本。乾隆二十八年()春,他与夫人徐兰英开始编选唐诗,鉴于编书的初衷,他们二人拟定了选诗的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也就是说,所选的诗歌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既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时还要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在编订体例上他们确立了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的纲领。最终《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完成。关于此选本的题目“唐诗三百首”,据说是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字临西(一作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无锡(今属江苏)人。自幼家贫,性敏好学,乾隆九年()举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卢龙、大城、邹平知县和江宁府教授等职。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少工制义,学诗宗杜甫。著《蘅塘漫稿》行世。窦镇《名儒言行录》有传。
《唐诗三百首》选篇的内容题材颇为广泛,其中最多的是写诗人自身的生活感受和情趣,包括仕宦出处、忧国忧民、迁谪退隐、感伤身世、羁旅游览、登临怀古、亲朋聚散、欢会相思,以至酬赠应答、听音乐、题画图等,无所不有。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涉及国家丧乱、人民苦难、边塞从军、闺中忆念、男女爱情、烈女游子,以至宫廷朝会、帝王生活、宫女怨情等,方面也多种多样。
《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表现出新的艺术和思想特色。唐代诗歌,尤其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强烈地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无比向往建功立业的不凡生活。《唐诗三百首》中的大量诗作就是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的,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
边塞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占很大比重,岑参、高适等边塞诗人歌颂了将士们抵御外族侵扰的英雄气概,谴责了统治者的穷兵黥武,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尖锐对立,同情人民的苦难。山水田园诗在《唐诗三百首》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唐代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首,形成了田园诗派。因为这些诗人的隐居田园,有的是政治失意后的归宿,有的是仕途告退优游养性,有的是当作仕进的捷径,所以书中的写景诗有两类,一类是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如李白、杜甫等人的名作,给人以雄浑的艺术感受。另一类则幽然寂寥,如王维、孟浩然、刘长卿、韦应物等人的一些作品,给人幽邃闲寂的感觉。
《唐诗三百首》中也有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这些作品对于统治阶层的黑暗,大胆地给以揭露和谴责,或委婉讥讽,或尖锐揭发。有些作品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如描写宫女生活的诗篇,一方面写出了这些失去青春和自由的女子的哀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宫廷中争宠夺爱、勾心斗角的现象。
《唐诗三百首》中还有一批歌颂愚忠、粉饰太平的作品。总之,唐代初、盛、中、晚的时代风貌、社会风情,唐代人的人生意识、生命追求,生活与审美的体验等,无不真实而生动地熔铸进《唐诗三百首》的高唱之中。这里有爱祖国、爱山河、爱乡土的眷眷热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