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皮肤科医院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一帧一则记录故事
在汽车大潮的席卷下,芸芸众生在面对四个轮子的器物所表示出来的态度和欲望,以及在消费中释放出来的人生百态,无奇不有,看到了一个时代转身时的背影,物欲横流的世态炎凉。
尽管这些都是零散的故事和片断,但都是原生态的纪录。
——
大国汽车Autogiant
撰文/颜光明
编辑/半夏
北京车公庄6号,外国传教士的墓地。
这是一所院校,大多数人只知道这里是北京市党校,行政学院。
多年前,这里是北京的郊区,叫“藤公栅栏”。现在是北京的二环,繁华的市中心。
『闻名于世的滕公栅栏墓地,外国人称它为“Chala”或“Shala”。』
院墙,楼宇隔断了车水马龙的喧嚣,树木,花草归还于一片宁静。
问闲散遛弯的老人,“这里的外国人墓地怎找?”
“前面那一片树林就是”。老人用平缓的语速,眼都不抬地用手指着说,前面拐弯就能看到了。
春暮初夏,一场细雨过后,校园清新,树枝抽翠,一片生机盎然。
校园里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块传教士的墓地。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这宁静的校园与中国近代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国外的使节和元首来这里不少,还有大批的外国的学者教授和留学生来此拜竭。在此徜徉呼吸心情并不轻松。
“来到这里,有触摸历史的感觉。”
这是印象,更是心里驱散不去的复杂感情在起作用。
来此地的人都不会把眼前围墙围起来的墓地当作风景,幽静的四周大有时空倒转的沉思。
『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指示牌。』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的坟茔就在这里,康熙皇帝亲赐的墓碑依次排列。
利玛窦碑高有3余米,伟岸耸立,只有在孔庙大殿和皇帝陵墓才能见到。其中南怀仁的墓碑虽然比利玛窦小一号,但气势不凡,独享龙恩。康熙不仅亲撰祭文,还封谥号。
“尔南怀仁,秉心质朴,四野淹通。来华既协灵台之掌,复储武库之需……可谓莅来惟精,奉职費懈者矣。邃闻溘逝,深切悼伤。追念成劳,易名勤敏。”
康熙此谕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南怀仁碑碑阴,碑阳用汉文和拉丁文镌刻。迄今为止,用三种文字刻写碑文实属少见。
『南怀仁: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
南怀仁(FEYDINANDVEBIEST-),比利时人,传教士(耶稣教会教士),在华传教28年,官至钦天监监正,掌管观象,推算节气历法,是当时在华传教士中官职做到最大的一位外国人。
享此殊荣与至尊别无二人。在众多的历史文献资料中,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个“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家”,却很少知道他是“汽车始祖”的先驱。
“第一部文献记载的自动机器三百年前就在北京制造和行使了。”
这是国外一位叫谢尔的学者(专门研究机动车历史)在“北京的先驱”一文中的开场白。他认为,这辆车的存在是有文献切实记载的,根据这一文献可以复制这辆车。
『汽车始祖—南怀仁在北京制造和行驶的自动机器』
这就是南怀仁年发表在德国《欧洲天文学》上介绍“自动机器”的文章。
四年前,我在比利时汽车博物馆里看到过南怀仁身穿清朝官服观看这辆车合影的画像。后来我把它带了回来(画册)陈列于上汽汽车文化展示厅。尽管国内也有人研究过,只是简单地提到,并未见到过详细的资料介绍。上个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维因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上发表“汽车之始祖”一文,介绍了南怀仁的自动机器的成果,认为南怀仁在北京利用蒸汽推动车和船的试验是前无古人之举,并将南怀仁用拉丁文写成的文章译成英文。年,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刘仙洲又将此英文译成中文,刊登在上海出版的《东方杂志》上。抗战时期,上海耶稣神学院的胡同铎曾根据此事撰写过一篇“汽车发明在中国”的文章。后经天津大学魏励勇教授考证得出结论:“南怀仁系将布兰卡之汽轮机用之于车辆和船舶上,又加上了转向机构,最后在原理上作了广泛的建议。”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
中科院院士席泽宗撰文说,在用蒸汽做动力方面,南怀仁的试验比瓦特制成复式蒸汽机早年,比西明顿将蒸汽机应用于轮船早年,比司蒂芬孙用于火车早年,比布尔用于汽车早年……最后,这位院士说,南怀仁不仅在中国科学史上有其地位,在世界蒸汽机史上也应大书一笔。
这些介绍和评价散件于零星的学术研究的缝隙里,仅仅只言片语而已,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关心汽车史的人来说,则看出了名堂。
近年来,围绕“汽车始祖在中国”我曾收集和查阅了不少资料。令人遗憾的是,多数资料来源还是二手居多(从国外杂志翻译过来),缺少原创。引经据典主要还是缓引外国人的说法,尚未见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研究。相比较而言,还是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