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留学生,都逃不过成为厨师的命运

编者按

留学生,旅居海外,离家千万里,吃是一个大问题。大多留学生都躲不过成为厨师的命运,大概谁都能做几道家常菜。上世纪的中国民国留学生也不例外。文史学者,专栏作家周松芳在文章《合伙、合作与合雇女厨:民国留学生自炊续录》中就梳理总结了民国留学生的自炊生涯。从中能看出来,那些名流大家们,也我们如今各个留学生一样,为每天吃什么而纠结。

1

民国留学生自炊

来源:thespruceeats

“民国留学生出国之前的饮食多样性,远不能跟现在比,尤其是对西餐的接触,更比现在少,因此,对于海外地道的西餐,适应能力更低。

还有就是,国外的大学,并不是都像中国这样,有宿舍,有饭堂,常常得赁屋而住,或借食于房东,或自觅于餐馆,然而餐馆也没那么容易吃得起,特别是中餐馆,基本上都比西餐还贵,因此,自炊,常常就成为民国时期留学生们的选择”

在周先生总结下,民国留学生自炊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合伙、合作、合雇女厨与太太主厨,现在就让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类的代表人物轶事吧,里面可不乏如今家喻户晓的“大家”们哦。

01

合伙

这种方式,用如今的话来讲,就是寻找“饭搭子”。和别人搭伙做饭,可谓留学生生涯一个常见风光了。

来源:verywellhealth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在留学时期,寄住法国人家里搭食,自己不做饭,也不吃食堂不上餐馆,因此也就很客观公正地记录了当时丰俭由人的种种饮食方式:

“英国各校的生活费用相差都不甚远,法国就不然,你要过富的生活固有富的生活过,你如果要过穷的生活也有穷的生活过。我最好举几个实例:(1)一位朋友住在大学区的旅馆里,每月房金约五百方,每日赴中国饭馆吃饭也每月约花五百方。(2)一位朋友住在巴黎一个PENSION(私人包膳公寓)里,每月膳宿费共九百方。(3)我自己住在巴黎近郊一个人家,每月膳宿六百方。(4)一位四川李君在巴黎租了三间房子,每年房租仅一千多方(约国币百元)。他们两人同住,自己造饭,每月每人只花二三百方。”(朱光潜《英法留学的情形》,《一般》年第2期,署名潜)显然,合伙做饭,最是合算。

当时,在美国的学者潘楚基,倒是通过合炊,锻炼出一番厨艺:

“以烧饭而言,则同学躬任之者实不少。就是最近调查,有六七组之多。占全人数总在三分之一(密西西比大学共有中国留学生八十人)以上矣。”

这六七组人,当然包括了他自己:“弟等七人合炊,每两周内每人担任两天,所费时间较往饭馆吃饭时为少。伙食费用,因大量购买且熟悉市场情形之故,至为低廉。在去年上春每月五元即足,现时因物价稍涨,每月约六元余。而口味之佳美,数量之丰富,则较馆子中远胜之。弟现能烧菜六十余种,如清蒸鸡,红烧鸡,麻辣子鸡,回锅肉,八宝饭,醋溜牌骨,鳅鱼炒肉丝等均为弟之‘名菜’,非但中国同学尝之者有口皆碑,若干教授及美国人团体亦以得尝弟之‘RealChineseDish’为幸。”(《留美生活》,《复旦同学会会刊》年第3卷第5期,3-5页)

来源:timeout

02

合作

众所周知,做饭有很多工序:洗菜、切菜、炒菜、烧菜、洗碗等等。很多留学生分工明确,洗碗的洗碗,切菜的切菜,做饭的做饭….这在民国时期也不例外

来源:知乎

学者、经济学家朱通九在《留美时代西雅生活的一段》(《青年界》年第7卷第1期)如是记录到:

“在留美的时代,天天面包牛肉,吃得实在有点讨厌。如果跑到唐人街去尝尝广东口味,则又觉得路途遥远,不特不合乎真正的“经济”原则,抑且所费时间过多。很不合算。以后就同老友老温小张二人商量,共同组织一个团体,自己烧饭,天天吃中国菜,鱼啊、肉啊、虾啊、鸡子啊,吃得非常舒服。我们三人职务的分配如下:我担任购买食料与烧饭之职,老温掌调味烹饪之职,小张司洗碗扫地之职。各执一项,各司其事,颇饶兴趣。就费用而论,每月不过美金十二元左右,极为便宜。但我们每逢星期日,须吃全鸡一只,白炖红烧,应有尽有,味道鲜洁,极合胃口。”

来源:mashe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bm/4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